有些“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也提不出來,為了討人喜歡,更不與長輩爭論。
世界進入了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納米時代。納米,又稱毫微米,是度量長度的單位。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普通發絲就有6萬~7萬納米粗。據說,納米材料、超精度微加工方法、微機電係統三大關鍵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處境。但是,高科技未必與高道德同步而來,高科技時代也可能造就出冷酷無情的高學曆的罪犯。
早在1993年,聯合國就曾在中國開過一個國際會議,專門討論21世紀的挑戰及教育改革。專家們認為,如今科學技術發展了,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年輕一代的道德水準卻下降了,甚至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將來科學技術更進一步發達了,而這個領導權卻掌握在缺乏道德感的人的手裏,那就是人類的災難了。
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呂型偉先生參加了此會。他說:我認為“人”同“才”並沒有必然的聯係。因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沒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那麼這種人根本不能叫“人才”。汪精衛是漢奸,他偏偏有才。我們現在著眼於培養人才,多出人才,我們希望統一,希望他既是人又是才。但是如果要二者擇一的話,我的觀點是寧可他是人沒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這是當前教育應該反思的重要方麵。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好學生、好孩子會成為人才嗎?
事實告訴我們,“好孩子”可能是危險的。
因為“好孩子”可能是脆弱的。比如說老師發脾氣,批評孩子,讓孩子站起來或者是出去,如果這個孩子比較調皮,可能老師叫他起來他就起來了,叫他出去他就出去了。但是如果是個“好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可能經受不住挫折而出現心理問題。“好孩子”也可能人格不健全,沒有道德,做犯法的事情。
父母們,警惕吧,不要僅僅以成績來要求孩子成為“好孩子”,其實,真正的好孩子是樂觀、堅強、有責任心的孩子,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莫讓“聽話兒童”變成問題兒童。
維維現在終於是個父母和老師眼裏的乖孩子了。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沒有作業,沒有懲罰的氣氛給了她三年的快樂生活,但上小學之後,她就感到了痛苦,因為她的行動無論如何也跟不上老師的節拍。當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喊“一二三,手背後”時,她怎麼也難以堅持一直把手背在後麵不拿出來;當老師上課提問題的時候,她總是不記得要舉手回答問題,而是先把答案說了出來;當老師讓同學們排隊回家的時候,她總是一眼看見了來接自己的爸爸,就忍不住從隊伍裏跑了出來……
老師非常惱火,讓維維抄100遍作業,讓維維在課堂上罰站。在老師和父母的“緊密配合”下,維維終於變成了“聽話”孩子。她不再淘氣,不再玩耍,但她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上學了”。
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詞兒,也許就是“聽話”二字了。對於孩子來說,聽大人的話自然是必要的,因為大人一般都是出於愛心,勸告中包含了人生的經驗和智慧。但值得注意的是,隻要求孩子聽話,剝奪孩子思考或反對的權利,則是有害的。許多孩子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淘氣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們在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個聽話孩子。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有可能使中國孩子具備了“獨立性差”、“膽小”等缺點。然而,用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這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家族語言。
為什麼“聽話”兒童有可能是問題兒童呢?稍加觀察即可發現,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也提不出來,為了討人喜歡,更不與長輩爭論。實際上,隻強調“聽話”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奴性,使孩子喪失獨立性,對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對邪惡勢力不敢抗爭,以至於人格扭曲,成為“問題兒童”。媒體中經常報道的某某模範人物自殺或犯罪,人們常常大惑不解,但他們從榮耀走向毀滅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成人”的。遺憾的是,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未引起人們的警覺,更顯示出此問題猶如潛伏的癌症一樣可怕。
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教授對上述症狀感觸頗深。他根據自己在美國工作多年的經驗指出:“中國研究生膽子比較小,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沒有冒險精神。其實拓荒工作或研究工作的內容,總是一半熟識,一半陌生的。”楊振寧教授認為,中國孩子受到嚴格的管教,他們比較肯聽父母和老師的話,而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非常謙恭,不敢想不敢做“未知”的事。
不少父母常用“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來指責孩子,但這樣的指責卻沒有任何意義,隻能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事實上,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查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個孩子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個孩子,做了個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反抗性強烈的兒童中,長大後有84%的人有果斷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誌力,而在反抗性不顯著的孩子中,真正稱得上有意誌力和判斷力的,隻占24%。可見,當您強調孩子要聽話的同時,也讓孩子喪失了判斷力和堅強的意誌。這是否有違父母們的教育初衷呢?
我曾經采訪過文學大師冰心老人。她以愛心溫暖了無數兒童和成年人,在對兒童的評價方麵,老人也有著獨特的見解。她曾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淘氣是孩子的特點,是正常現象,犯錯誤是難免的。如果父母們隻想著讓孩子聽話,那麼無形中便剝奪了孩子犯錯的機會,也就是剝奪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機會。
要知道,淘氣的孩子身上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往往能夠做出一般“好孩子”做不出來的事情。孫蒲遠老師在《美麗的教育》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教三年級時,六年級一個班的中隊會邀我去觀看,我挑了一名中隊長和一個淘氣包與我一起去參加。同學們很驚訝,怎麼也讓他去?我解釋道:“別看他淘氣,他可是咱們中隊的少先隊活動的積極分子。”這個中隊會結束時,沒想到人家請來賓發言,我帶來的這兩個代表當場高度評價了六年級的中隊會,發言十分得體。回班後,我表揚了他們,大家也信服了我的選擇。在後來我們中隊的“甜與美”糖紙展覽活動中,這個淘氣的學生十分積極地擔當了解說員的角色。現場會上,麵對著中央領導,麵對著中央電視台的攝像機,在極強烈的燈光下,表現從容不迫,發言妙趣橫生。他那自如的神態,自豪的表情以及生動的語言,都充分顯示出自己是個“小主人”。他在作文中寫道:“有的老師嫌我淘氣,說要整整我,可孫老師瞧得起我,喜歡我。”他告訴他的父親:“孫老師像太陽,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這話說誇張了,但也說明老師尊重學生所起的作用。所以我想說,對孩子尊重,也是教育。對於淘氣孩子的尊重與信任,往往會使他們受寵若驚,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和震動,使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迅速擴展。
可見,淘氣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問題”,反而可能是因為父母或老師沒有發現他的優點罷了。父母如何改變片麵要求孩子“聽話”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允許孩子淘氣。淘氣是孩子的天性,違背天性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所以父母們不要容不得孩子“淘氣”,應該寬容一些,也不要老是以陳舊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偶爾“淘氣”並不意味著就是壞孩子。
鼓勵孩子爭辯。辨認的過程對孩子很有益,是一種頭腦的訓練。當孩子和同伴爭辯的時候,父母盡量不要阻攔,要看看孩子是怎樣爭辯的;當孩子和父母爭辯的時候,父母更不要用自己的權威壓製孩子的言論,應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學校裏和老師發生了爭辯,父母則要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因為孩子和老師的意見不同,就先把孩子訓斥一頓。
要求孩子“聽話”要講清道理。有的父母會覺得如果容忍孩子淘氣,可能無法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其實,要求“聽話”是要讓孩子理解父母要求的真正用意,而不是讓孩子誤解父母的想法,這樣的“聽話”要求如果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是不會不“服從”你的,因為孩子其實有時比大人更通情達理。
警惕“好孩子”
2010年10月20日深夜,一大學生駕駛紅色雪佛蘭小轎車,在西北大學長安校區外西北角學府大道行駛時,撞上一個騎電動車的女子。隨後,該大學生下車查看,發現被撞傷的女子正打算記自己的車牌號,因害怕“農村人不好纏”而使自己染上麻煩,該大學生於是便產生了殺人之心。他從車內取出自己攜帶的水果刀,對倒在地上的女子連刺八刀,最終導致女子的死亡,之後,該大學生駕車迅速逃離了現場。這就是震驚一時的藥家鑫案件。案件中的那個大學生就是藥家鑫,而無辜被殺的受害者就是張妙。
在熟悉藥家鑫的人們眼裏,他不是一個沒有人性的人,而是一個聽話規矩的“好孩子”。但是他確實做出了沒有人性的凶殘的行為。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好孩子”事件。藥家鑫的父母,從小就對藥家鑫進行了極其嚴格的教育,在藥家鑫眼裏,父母的話是必須要聽的,壞事是一定不能做的,否則父母就會不高興,而自己就要受到懲罰。在父母的嚴厲教育下,藥家鑫變得膽小,變得順從,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變得不敢承擔責任。時時刻刻,藥家鑫都要努力的做一個“好孩子”。
但是,這一切卻都隻是表麵上的。藥家鑫的內心其實是極其痛苦的,麵對父母的高壓,他表麵順從,但內心卻是不平靜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也反對父母的一些錯誤做法。但長期的高壓卻使得他害怕了、膽怯了,他不敢反抗,因為一反抗就要出問題,因為一反抗就要承擔責任,而這些正是他所不敢麵對的。於是,他隻能小心翼翼的做一個好孩子。
在將張妙撞倒之後,他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他害怕了,害怕父母會懲罰他,他不敢承擔責任,於是他隻能選擇逃避,而逃避的最好方法就是徹底的清除這件事,就好像這件事從來沒發生過一樣。於是,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最終做出了殘忍的行為。
事後,不管是藥家鑫還是他父親藥慶衛的反思,都說明並證實了這一點。作為一個典型的“好孩子”的藥家鑫卻犯了如此重大的不可饒恕的錯誤,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還有另外一件難忘的事。
《少年兒童研究》雜誌開過一個編委會,很多專家來參加,其中有一位專家是中國科協的一位幹部。他有時候帶數學奧林匹克比賽隊伍,到國外參賽。一次,他帶著一些學習尖子,到土耳其參加比賽。當他走進一個中國學生的房間時,發現這個學生在用賓館裏麵的白毛巾,擦自己的黑皮鞋。他一看就火了:你怎麼能用人家的白毛巾擦黑皮鞋呢?你這樣做道德嗎?那孩子說:這有什麼?我們花了錢了,花了錢了就怎麼弄都行!這位幹部非常的感慨,這是我們的一個尖子學生啊,我們的學生參賽可以得金牌、銀牌,但是在品德方麵得的是什麼牌呢?
這個孩子以為隻要學習好了,就什麼都好,一俊遮百醜。但是如果忽略了孩子品行的培養,孩子的成長就會出問題。按照我們生活的規則,毛巾不是擦皮鞋的東西,擦皮鞋專門有擦鞋的紙或者其他的用具,我們能夠不遵守規則嗎?如果別人用你的毛巾擦皮鞋,你能接受嗎?這就是一個道德問題。
父母平時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對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可能是,他有沒有愛心、有沒有同情心,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他對父母是否孝敬、對同學是否友好。一個人他的成績暫時不好,經過努力是可以上去的;但是如果他總是想攻擊別人,把別人都踩在腳下,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這是很難改變的。很多悲劇都是由此而發生的,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