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好孩子”可能是危險的(3 / 3)

反觀當前現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一些調查,調查發現14%的學生認為:一聽到別人成功了,就覺得自己失敗了。這說明部分學生看到別人成功時自己很難受,這樣的心理對於一個急於上進的孩子而言是真實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會產生忌妒、嫉恨。

人大附中的劉彭芝老師告訴過我,對於孩子的成功心理要加以引導,特別要防止忌妒心。劉彭芝老師的做法可能值得父母們借鑒。

劉老師在班裏倡導了一種消除秘密的武器,經常在班裏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誰能夠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家就為他鼓掌,向他表示敬意。結果這個班裏出現了一種風氣,比方說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銀獎的一位同學就說,我習慣於躺在床上想問題,想好了之後起來把它記下來;有的同學是把知識串成鏈,才好鞏固複習。所以大家都是這樣敞開胸懷,把自己的有效武器教給別人,大家共同來提高。因為是這樣一種胸懷寬廣的做法,每個人都獲益特別多,既得到了友情,又得到了智慧。而且他們覺得自己的辦法比過去多了,在舊的辦法之外會不斷產生新的辦法,使學習充滿了自信。在這樣的氛圍中形成的集體,是溫暖的集體,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成長的孩子都會有著高尚的人格,都是能夠與別人合作的。

很多老師抱怨,優秀學生的培養,往往會出現許多問題。因為孩子之間的競爭,使學生之間的關係十分糟糕。對於父母而言,同樣有這樣的苦心。怎麼辦呢?父母不要讓你的孩子僅僅為了名次,為了分數去學習,也不要鼓勵孩子參與惡性競爭,如不和其他同學友好相處、不共同分享學習上的好辦法,搞保密壟斷,這是狹隘的。而是要讓孩子學會用大胸懷、大境界對待學習、對待同學,在班級裏有朋友,人緣好,會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大家互相團結、幫助,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如何引導孩子真正的學習,防止孩子的忌妒心,我的教育建議是:

關心孩子在班集體的情況。如果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作為父母就要特別注意他與其他優秀學生的關係處得好不好,當然也要關注他和班上其他同學的關係如何。

消除孩子的優越感。有些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好,或者發展得不錯,就會很驕傲。當他看到一些工人、清潔工、廚房的師傅時,態度都會非常的不屑,很不友善,或者他會鄙視一些窮親戚或者做普通工作的鄰居,這實際上是一種盲目的驕傲,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表現。盡管我老父親文化不高,但他給我講過一次道理說,驢啊馬啊架子大,有用;人架子大,沒用。所以說人特別需要熱情地對待別人,真誠地對待別人。

讓孩子體驗普通人的生活。人大附中有一個很好的做法,他們組織一些優秀的學生在學校裏進行各種調查。如調查食堂的工作人員是怎麼工作的,調查門衛是怎麼站崗執勤的,調查學校後勤的各個部門是怎麼保證這個學校的正常運轉的。經過大量的調查之後,回來進行交流,這些學生明白了:原來為了我們能安心的學習,有那麼多人在辛勤勞動,為我們創造良好的環境。比方說餐廳,天不亮就要準備早餐;門衛刮風下雨都要堅守在那個地方,而且不管什麼樣的人來都要有禮貌地對待,而且處處要維護學校的聲譽,不怕麻煩。這種教育的成功之處在哪裏呢?在於它不是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用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去調查、去體驗、去感受,感受那些普通人的崇高的境界,感受人與人之間那種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關係狀態。這樣的教育,孩子是心悅誠服的,是從內心接受的。

多和老師聯係。孩子在班上的具體表現需要和老師進行良好地溝通,父母宜定時定期地與孩子的班主任、任課老師聯係才能了解,了解孩子的學習及在校的各方麵表現,如果孩子存在什麼問題,就能及時了解,還可以請教老師共同解決。

防止非人化的傾向。

我們不應該忘記“天才學生”盧剛的悲劇。

1991年11月1日下午3點半,美國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係大樓309室,一個天文物理專題講座正在進行。

盧剛出現了。

這個28歲的青年博士、北京大學物理係高材生、通過李政道博士的出國考試由中國政府公派來美的留學生,幽靈般地溜進了會場。他穿著大夾克,帶著一個提包,無聲地坐在會場一角。

在《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一書中,作者周勵為我們詳細記錄了悲劇的發生。

盧剛在這裏生活了6年,從1985年出國直至1991年11月1日,並在這個房間通過了博士論文。整整6年,他沒有離開過愛荷華大學,現在就要與它告別了。他把手伸進口袋,那裏有一把0.38口徑的手槍,已經裝滿了子彈。5月份,他向愛荷華地方長官辦公室申請到了槍支許可。6月份,他跑到一家漁獵商店,花200美元買下這支巴西製金牛星手槍。他仔細挑選過,這是一把仿製美國警方用的史密斯-威森牌的左輪手槍。從那時起,他就想幹這件事了。

“我早就有這個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學位。”盧剛在給他二姐的遺書中寫道,“你自己不要過於悲傷,至少我找到幾個墊背的人給我陪葬。”

他靜靜地旁聽了大約5分鍾,突然拔出手槍射擊。他首先開槍擊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47歲的戈爾谘教授。戈爾谘教授應聲倒下,盧剛又在他腦後補了一槍,繼而又朝史密斯教授身上射擊了兩槍。在場者一時還未反應過來,以為盧剛拿玩具槍惡作劇,直到看見兩位教授的腦門和身上流出大攤鮮血,才明白發生了血案。

中國同學李新受驚嚇過度當場昏倒。另一個中國同學奪路而逃,跑到一處有電話的地方報警求救。

這時,盧剛已經冷靜地將槍口瞄準了他嫉恨已久的“競爭對手”――中國科技大學高材生山林華博士。他一連朝小山的腦門和胸膛放了幾槍,山林華連哼都來不及哼一下就當場被殺死。

盧剛在第一現場槍殺了這三個人之後,又噔噔噔地從三樓跑到二樓,打開了係主任的辦公室,一槍射殺了44歲的係主任尼柯森。他確認係主任已經死了後,又跑回三樓第一現場,確定戈爾谘、史密斯、山林華三人是否真的死了。室內有幾名驚嚇得目瞪口呆的見證人,其中之一是研究科學家鮑?漢生,他和另兩名同學正圍著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他還沒有死,生命從他的眼裏突然逃遁,剛才還那麼靈活,大聲地激烈雄辯的學者臉上,一下子被死亡罩上一層灰白。盧剛沒有打中他的心髒,他鮮血湧注,在書桌下麵掙紮著。三個人正準備把他抬起來送去搶救,這時盧剛在門口揮舞著手槍叫他們出去。鮑?漢生輕輕喊了一聲“住手”,盧剛不予理睬,然後走到躺在地上的史密斯教授麵前,對準他驚恐萬狀,帶著哀求的眼睛,又補發了致命的一槍。史密斯教授馬上就死了。

盧剛跑出物理係大樓,持槍飛快地跑到鄰近的生物係大樓,從一樓至四樓,似乎在尋找一名女性目標(目擊者見他進入女廁所尋人)。在這過程中,盧剛遇到生物係的幾位師生,並沒有開槍。在生物係大樓沒找到他的“射擊目標”,盧剛又衝進大學行政大樓,推開副校長安妮?克黎利女士的辦公室,朝她胸前和太陽穴連射兩槍。副校長的女秘書驚恐地拿起電話要報警,盧剛又向女秘書脖頸上射了一槍,然後舉槍自殺。

整個凶殺過程隻有10分鍾,6人死亡,女秘書重傷。

盧剛博士殺人案震動了美國、中國乃至世界,並引發了世人對中國教育的強烈關注。

盧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盧剛是1963年出生的北京人,也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在北京大學讀書時,他是物理係的高材生。1985年,他參加了李政道博士的嚴格考試,從數百名佼佼者中脫穎而出。6年後,參加美國的博士資格考試時,他不但與山林華並列第一,各門課程都是A,而且他所獲高分打破物理係曆屆記錄。

但是,這位成績優異的高材生,人格方麵卻存在嚴重缺陷。據曾與盧剛同住一室的愛荷華大學教育係博士生赤旭明回憶:盧剛這種冷血殺人行為,不僅是由於嫉恨,而且是因為他天性中潛伏著一種可怕的“殺機”,“性格決定命運”。

赤旭明說,1987年夏天,他與盧剛、山林華合租一個一房一廳,他與小山住臥房,盧剛住客廳。盧剛從不打掃屋子,喝牛奶從不用杯子,打開蓋對著嘴咕嚕咕嚕喝完就隨手扔在地上。赤比盧大10歲,以長輩的口氣告誡他,結果盧剛“目露凶光”,表現得非常凶惡。赤形容盧剛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自視甚高,常以“物理尖子”自居。說話喜歡揭別人短處,以嘲弄別人為快樂,時常“出口傷人”。他說盧剛不僅人品素質極差,而且十分好色。他曾幻想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這個“天之驕子”的腳下,也費了不少工夫追了許多女孩子,但屢遭挫折。

另一位同學回憶說,盧剛與人合住一個公寓時,睡在客廳裏,因嫌天氣熱,經常把冰箱打開一整夜,根本不管別人存放的東西酸餿腐臭。盧剛在許多留學生口中,是一個攻擊性很強,讓人下不了台,又十分自私的人。久而久之,幾乎沒有人願意與他來往。

“盧剛是一個自戀型的人物。”一位熟悉盧剛的教授說,“自戀性格的人會怨恨他們認為傷害他們感情的人。他們看人,並不是看人的本身――並不看人的本質,而是根據自己的解釋看這些人怎麼傷害他。”這位教授說:“拿著一支槍連續射殺6人,他隻把這個視為消滅對他有傷害的人,而不視為是殺害其他活生生的同類。”

高科技時代也能造就冷酷無情的罪犯,或許是世界現象。

盧剛的槍聲響過4年之後,即1995年3月20日上午8時,以日本東京地鐵霞關站為中心的日比穀線、丸之內線、千代田線,被人施放了“沙林”毒氣,導致5500多人中毒、11人死亡的特大悲劇。據警方報告,“沙林”毒氣由德國納粹科學家於1939年研製。此次投毒由日本邪教奧姆真理教所為,而由一些名牌大學畢業的科技天才具體研製實施。

這些悲劇說明了什麼呢?

我一直在強調,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不是僅僅傳授知識,如果父母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隻教育孩子與他人競爭,而不懂得關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做人態度,那麼,孩子有可能產生非人化傾向。

怎樣避免孩子的非人化傾向,讓孩子成長為健康快樂的人?我的教育建議是:

讓家成為愛的港灣。一家人彼此關愛,是防止非人化傾向的重要基石,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隻要孩子感覺到父母對其真正的愛護、關心,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愛人,並成長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別逼孩子考試拿第一。許多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考試拿第一,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十分緊張,這樣的期望會讓孩子憎恨比自己強的同學,如果考試拿不了第一,便可能會采取不正當的方式去冒險,如作弊、篡改成績單等,以博得父母的認同。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情況,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超過孩子的實際能力,隻要孩子盡力了,就應該對孩子表示滿意,不要給孩子增加壓力。

鼓勵孩子豐富課外生活。讓孩子多讀一些文學讀物,多看一些感情濃鬱的電影,多聽抒情音樂等,不僅能擴展孩子的視野,也能充實孩子的生活,使孩子成為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