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好孩子”可能是危險的(2 / 3)

當然,並不是每個“好孩子”都會出問題,絕大多數“好孩子”還是相當優秀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成年人就有理由忽視他們身上存在的一些隱性問題。據上海市一家著名的心理谘詢中心調查發現:“好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他們身上常常存在任性、孤獨、脆弱、自負、依賴、缺乏創造性、獨占欲強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果發生在普通孩子身上,比較容易被老師和父母注意到,而發生在“好孩子”身上,則容易被成年人忽視,或者說使成年人發生情感偏移,對“好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寬容過多,從而使弱點變成隱患甚至是“定時炸彈”。因此,希望廣大父母和教師都來關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讓“好孩子”的心理狀況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該如何關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得到全麵健康的發展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向孩子傳達一些觀念。父母要經常和孩子談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教給孩子平等、服務、奉獻、合作、愛心等觀念,讓孩子盡量做到心中有他人。

日行一善。就是說讓孩子每天做一件善事,做一件好事。比方說同學書本沒帶,筆沒帶,我可以把我的借給他;下雨了,發現同學沒帶傘,我可以送他回家;放學回家了,給媽媽倒杯茶,給爸爸拿一雙拖鞋,給爸爸捶捶背,這都是日行一善的行為。這些事雖然細小,但是涓涓溪流都會流到孩子的心裏去。孩子總想著:我要做好事,這就是一個成為好人的動力,堅持久了就習慣了,最終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父母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關心他人、平等待人,注意孩子身上的功利主義傾向,有機會應該帶孩子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增強孩子的參與感。

對孩子成熟、老成持謹慎的態度。如果您的孩子是小幹部,經常會有出頭露麵的機會,父母要對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成熟和才能,既給予肯定又要小心麵對,同時要注意孩子“優秀”後麵的心理和品格。

警惕“成就焦慮”

李維榕博士是國際著名的美國紐約家庭心理治療研究中心的教授,她在心理谘詢方麵頗有建樹。她曾經給大家講過一個非常典型的由於父母成就焦慮導致孩子成就焦慮的案例,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說:

我認識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給了她一個十分出眾的名字,讓我們暫且叫她“超人”吧。

超人精靈可愛,在班裏也很優秀,成績好,鄰裏看了都喜歡,是家人及老師的寵兒,就是有一個毛病,她很容易哭泣。很微小的事情,像鉛筆芯斷了,或皮鞋的帶子打了結,或她的書桌被人收拾過,都會令超人眼淚盈眶,抽泣不止。

超人的父親是個物理教授,卻無法理解女兒的個性。他說,女兒見過很多大場麵,慣於應付各種環境的壓力,對著一千人獨奏鋼琴都從容鎮靜,怎麼對毫不重要的生活小節卻完全失去控製?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謎。

為何一個8歲的小女孩可以麵對萬眾,卻無法容忍生活上的小挫折?

要找出謎底,首先要從超人的名字開始,超人名為超人,可見這名字帶著多少父母對她的期望。由於超人的父母都很優秀,所以從超人出生的一刻起,父母就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身心發展的活動,給她準備了父母認為最適當的環境加以栽培。父母都喜歡古典音樂,超人的嬰兒室裏也天天播放莫紮特與巴赫。父親頭腦精密,女兒的玩具也全部是發展腦力的益智遊戲。母親精通幾國語言,女兒的故事也備有中、英、法、德語版本。

這是一個在放大鏡下長大的孩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逃不過父母的苦心觀察,刻意啟發。無疑,這是一對時時都處在成就焦慮中的父母,他們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養成為最優秀的人。

在他們的“厚望”下,超人也和父母一樣常常處在焦慮中。

超人大便不暢,父母給她買了會唱歌的馬桶,她每次大便,馬桶就會唱起歌來回應,讓她開心。好在馬桶唱的不是古典音樂,否則超人長大後每上音樂會,就會馬上聯想起要上廁所,那麼,父母親要女兒做音樂家的夢想,豈不變成笑話?

超人身負重任,其心理負擔可想而知。她是個乖孩子,甘心樂意地走上父母為她安排的道路。七八歲的小小年紀,就參加天才兒童獨奏音樂會,博得掌聲滿場。父母對她的厚望,也因此而更加迫切。

超人的父親曾說:“超人在班上如果考了第二名。我就鼓勵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一個永遠向上的孩子,其實就像一匹賽場上的寶馬,被人罩上眼罩,隻能望著目標奔跑,不可旁觀。在這樣理智的家族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然無法承受這世界的不完整之處,因此,生活稍一出錯,就觸發起內心無比的憤怒。無比的控訴。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納,專門研究、探討兒童的內心世界,她的一本著名的《天才兒童的煩惱》寫盡了兒童的悲哀。米納所指的“天才兒童”,並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別天賦的孩子。米納認為,我們所有人在兒童時代,都得要具有特別的才幹,才可以應付父母對我們的各種要求。而父母們的各種要求來自何處?正來自父母內心強烈的成就焦慮。因為在父母們看來,如果不把孩子培養成為最優秀者,就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將來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很好”地自下而上。可是,當孩子“很好”了以後,他就一定很快樂、很幸福嗎?

米納還認為,成人的困擾部分與兒時的經驗有關。父母的愛並非無條件的,很多時候都與賞識密不可分。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一生下來就知道要凡事達到父母的期望,否則就會失去父母的賞識,也同時失去他們的愛。漸漸地,孩子學會再也不以自己的感受為感覺,隻求達到父母的賞識。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對整個世界也具有同樣的心態,他們需要站在世界的巔峰,受到全人類的讚歎,他們當然也對自己萬分欣賞。這些人一旦從高峰跌下或經曆做人必經的正常階段,如生老病等,就會陷入無比的低潮。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一個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

米納在書再版時重新寫了一篇序,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暴行,除了肉體之外,還有更大部分是微妙的心理控製,而且這種控製,是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單從我們的名字,也可以看到上一代放在我們身上的壓力。中國人命名,不是揚名聲顯父母,就是超群脫俗,總得要有過人之處。年僅8歲的超人,在下意識中知道,超人的路並不好走,因此,一有機會她就會放聲大哭。

她能夠哭泣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讓她心中的壓力有個出路,但是,慢慢地,她會知道怎樣控製哭泣,那時候,她將會把自己的感受藏得很深。

有趣的是,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或神經緊張的狀態,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內心強烈的感覺無法流露所致。

著名心理治療專家查夫基認為,極度沮喪的人,大部分都無法接受自己或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因此,他的心理治療,常刻意地把“不必完美”的觀念灌輸到病人的意識之中。

事事追求完美,是我們不少人一輩子鑲在頭上的緊箍咒,那金剛圈子一天不能除下,我們便一天不得自由。

李博士建議超人的父母,為女兒起個新名字,叫小花貓也好,小黃狗也好,8歲的孩子應與動物為伍,跳跳叫叫的。一個孩子過早背上那征服世界的使命,擔子實在太重了。

焦慮的情緒是會傳染的,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如果父母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焦慮、無力、無助、無望,他們的行為模式也會傳達給孩子,使孩子也變得無力無助無望,對自己沒有信心。

怎樣警惕父母和孩子的成就焦慮,讓孩子從容自然地長大?我的教育建議是:

不追求十全十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要對孩子提過高要求。有些父母也許剛開始並沒有給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們的“胃口”卻挺大,孩子差一點就要求好,當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這樣芝麻開花節節高,要求也一步步躥了上去,其目標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盡管您口頭上不對孩子提過高要求,但這樣沒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看得出來的,他會在無形中變得焦慮。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希望孩子永遠爭第一的心態未必對孩子有利。

不對孩子過分栽培。像小超人的父母那樣,給孩子準備了世界各種語言的書籍,連上廁所也要培植音樂細胞,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焦慮行為,即使父母什麼也不對孩子講,孩子也會從中體會出焦慮的情緒。父母隻需幫助孩子成長,不要太刻意地去栽培孩子。

和孩子一起發泄焦慮的情緒。焦慮的情緒人人都有,當您覺得自己或孩子很煩很壓抑的時候,喊、叫、哭泣、旅遊、大聲唱歌等行為都可以適當緩解內心的焦慮。

防止忌妒心。

1999年3月22日的《香港經濟日報》上,美國的小學教師Sister Helen P.Mrosia講述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

這位老師在聖瑪利小學做三年級班主任時,班上34名小朋友都跟她十分親近,尤其是小馬克,格外招人喜愛。但是,小馬克太愛講話,老師不得不警告他:不可以在不適當的情況下說話。小馬克每次都非常誠懇,說:“多謝老師的教導。”可就是不改。

一天早晨,小馬克又在上課時不停地講話。老師忍無可忍,便犯了一個初為人師的錯誤。她對小馬克說:“如果你再發出聲音,我會用膠紙封住你的嘴。”然而,不消10秒鍾,同學查理就大聲地報告:“馬克又在說話了!”

老師沒有退路了。她走到自己的教桌前,拿出一卷膠紙,撕下兩片,二話不說地走到小馬克跟前,把膠紙貼在他的嘴上,剛好形成一個大交叉。老師回到講台,偷偷地瞧了瞧小馬克,又樂了,因為小馬克還是那麼可愛。老師不忍心了,又走過去把膠紙撕了下來。小馬克又是一句:“多謝老師的教導。”

許多年過去了。這位老師接到馬克父母的電話,說馬克在越戰中陣亡了,明天舉行葬禮,邀請老師和一些同學前去出席。老師呆住了。她從未參加過軍人的葬禮。從照片上看,當了兵的馬克很英俊、成熟。老師悲傷地想,我願意用全世界的膠紙來換取馬克跟自己說話。

葬禮之後,馬克的父親走過來說:“我們有一樣東西要交給你看。”他從口袋中拿出一個信封,說:“他們在陣亡的馬克身上找到這張紙,我想你應該認得這張紙。”

打開信封,馬克的父親很小心地拿出兩張殘舊的單行紙,從紙的折痕,很明顯可看出它們是被重複翻看。不用打開,老師已經知道這是寫滿同學們讚許馬克的話的那張紙,因為她曾讓每個同學寫出班上每個人的優點。

馬克的母親說:“實在太感謝你為我兒子做了這樣一件事,馬克很珍惜它。”

這時,馬克的同學們也走上來。查理說:“我的那一份仍然放在我家書桌的第一格內。”

史提芬的太太也說:“史提芬吩咐我把他那份放在我們的結婚照相冊裏。”

瑪利接著說:“我的放在日記本裏。”

美琪掏出錢包,也拿出她的那一份來,說:“我每天都帶著,我想我們每個人仍然保留著它。”

這時,老師的眼淚像泉湧一般流了出來。10多年的漫長歲月。有多少可以珍藏的紀念品,學生們卻為何將那樣一張紙視為珍寶呢?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這位老師引導學生互相欣賞,使每位同學都有一個裝著自己優點的信封。當他們在喜悅、高興時,或者遭受挫折時,翻看它,從中會得到無比的動力,更珍惜自己、珍惜現在、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讓學生學會互相欣賞,也是引導學生發現美,學習美,進而去追求人生的真正意義。同時,這一方法的獨特魅力在於,它在一個集體內部挖掘出了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為每個人的成長都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