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一種珍貴的資源,也是一種人生的財富。甚至可以說,痛苦是快樂之門。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一是隱匿性與突發性,二是多元性與單一性,三是無知性與盲目性。所以,青少年時代是衝突與事故的多發時期,也是挫折感最強烈的時期。因此,對青少年尤其是對中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什麼是挫折及抗挫折教育呢?
按照心理學家的解釋:挫折是“在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幹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主觀、客觀兩個方麵,而挫折具體可分為需求挫折、行動挫折、目標挫折、損失挫折等等。
在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中專有挫折理論,即研究挫折的內容、特點、形式、原因及解決方法等問題。該理論認為,挫折具有兩重性:一方麵使人失望、痛苦、沮喪,或引起粗暴的消極對抗行為,導致矛盾激化,甚至使某些意誌薄弱者失去對生活的追求,給群體和個人造成嚴重的損失;另一方麵又給人以教益,使人認識錯誤,接受教訓,改弦易轍,或砥礪人的意誌,使人更加成熟、堅強,在逆境中奮起。
顯然,抗挫折教育是以挫折理論和青少年身心特點為依據,引導青少年勇敢麵對挫折,善於轉敗為勝,並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從而成為樂觀、堅強的人。
從教育的視角看,挫折是一種珍貴的資源,也是一種人生的財富。甚至可以說,痛苦是快樂之門。
幾乎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挫折,產生挫折感,隻是程度不同、結果不同罷了。其中,比較常見的挫折,如學業失敗、親子關係對立、師生關係緊張、同伴關係惡化、班級地位偏低、個人形象受損等等。
不要以為孩子在家裏就一定平安順利,實際上,家庭也常常成為傷害孩子心靈的地方。例如:過高的期望、專製的安排、無語家庭、溺愛放縱、疏忽照料等方麵,也讓孩子備感挫折。
那麼,該如何麵對孩子受到的挫折呢?
毫無疑問,父母與教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但能否抵抗挫折,關鍵還在於孩子本人。盡管許多中學生還是未成年人,但命運也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因此,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自信,就是心理健康。
痛苦是一所學校。
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發生財產損失或親人傷亡之類的變故都是難以避免的。在當今時代,由於各種變遷引發的震蕩,更會增多家庭變故。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成為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
現代人的首要特征是自立自強。現代教育的靈魂正是讓人自信自主。即使對於一個經濟上不能獨立的兒童,也應培養其人格的獨立,即兒童生下來就是一個權利的主體,他擁有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和受保護權四大基本權利,而權利的核心就是人的尊嚴。
基於上述原則,每一個民主的文明家庭,都應當尊重兒童的權利,讓孩子了解家庭變故的真相,並給孩子提供發表意見參與決定的機會。即使父母離異,也不應放棄對子女的監護職責,而要小心翼翼地幫助孩子度過危機時期。互愛的婚姻對於孩子來說是良好的教育。為了兩代人的幸福,人們有權利改變痛苦的婚姻,卻無權將痛苦轉嫁給孩子。
多年以前,我曾寫過一本小書,名為《痛苦-快樂之門》。我想,痛苦是一所學校,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大都是從這裏畢業的。
在我的記憶中,曹雪芹與魯迅都是13歲時遭遇家庭重大變故,由盛而衰,飽經滄桑。然而,正是這些非同尋常的經曆,使他們能夠更深的感悟人生,從而寫出驚世之作。他們是自信自主的,他們是自立自強的,他們由不幸的家道中落的子弟成長為一代巨人,讓我們今天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力量。
但在今天許多孩子卻無法承受挫折,往往受到某些打擊便輕言放棄,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我始終忘不了那個男孩的死。
他,年僅14歲,一次與某老師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緒激動。
上課了,當那位老師從他身邊走過時,他就往老師的背上甩鋼筆水,不料被察覺了。老師馬上轉過身來,厲聲喝問:“你幹什麼呢?為什麼往我身上甩鋼筆水?”老師扯著衣服細看了一下更生氣了,說:“還甩了四滴!”這個男孩子爭辯道:“老師,我就甩了一滴,那三滴不是我甩的。”“都在這個地方,怎麼不是你甩的?你還不承認!哼,我看你呀,就是個人渣!”這個老師說了一句非常不應該說的話,把孩子說成人渣,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受到了侮辱。
這個男孩子非常的生氣,越想越委屈,受辱感很強,回到家裏就上吊自殺了。他留下一封遺書說:“我要用我的死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證明我隻甩了一滴鋼筆水不是四滴……”
這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個真實的悲劇,《中國青年報》曾有過專門報道。當我去西北某省會城市講課時,提到了這個發人深省的事件。課後,一位中學老校長走到我身旁說:“孫老師,這件事就發生在我們學校,完完全全是真事!”“是嗎?”我一驚,感覺自己走進了這個悲劇之中,不由得感慨道:“這位教師當然有責任,這位學生也太脆弱,如果他多經受一些抗挫折教育,承受能力強一些,也許這場悲劇就可以避免呀!”
其實,類似這樣的師生衝突,在校園裏不鮮見。顯然,這位14歲少年的行為是不文明的。這位教師的粗暴言論更有違師德――僅憑這一點,他就應當受到處罰。總之,這本不是一個難處理的問題。然而,孩子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來麵對挫折。
大家想想看,一個14歲的孩子就為了證明是甩了一滴還是四滴鋼筆水,就自殺了,值不值呢?很不值得!現實告訴我們,我們沒有辦法保證每一個學生在社會上不經受一些麻煩,也無法保證每一個孩子在學習、生活中不受到打擊、侮辱,對他造成影響或傷害。那麼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呢?碰到一點挫折馬上就尋死覓活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誰還能長大呢?誰這一輩子不會受到一些委屈、冤枉、傷害呢?
作為父母和教師,的確有責任引導孩子正確麵對挫折。我的教育建議是:
引導孩子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父母和老師要對孩子加以教育與引導,就是說我們是否可以引導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麵對挫折,教孩子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在現實中碰到了挫折,可能很委屈,也很受傷,但是沒有必要因此而耿耿於懷,更不應該輕易放棄生命。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人的生命是多麼的珍貴啊!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提醒孩子珍惜生命,珍惜親情。不要因小失大,因為一件小事誤了自己的前途,是非常不值得的。每一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珍惜父母對自己的愛。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經常權衡這種價值,不要為一些小的事情付出過高的代價,我想這應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
引導孩子閱讀勵誌類的書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看書是良好的自我教育。引導孩子從書籍中汲取成長必要的營養,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並讓孩子明白,雖然不能說經曆過不幸的人,都會得到幸福,但真正能體會到幸福的,必定是那些能戰勝不幸的人!
注意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毅力。要不斷戰勝不幸需要頑強的毅力,人的毅力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因為有著堅強的毅力,而不一定是因為很聰明。在實際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毅力。譬如在學習上可以通過給孩子做一些有難度的題目,鍛煉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在假日可以帶孩子去爬山,鍛煉孩子的意誌等等。隻有讓孩子體驗到自己戰勝困難時的喜悅感受,才會使他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更加自信,充滿熱情,走上成功之路。
酸甜苦辣都是營養。
曾經有一位叫做“不會有自信”的網友對我說,他隻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敢說話,15歲了但從來都不相信自己能做些什麼,連和父母說話都不敢。我想,這位網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怕自己撞得頭破血流,才回避做一切事情。
我告訴他,其實撞得頭破血流是人生難得的體驗。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賽中,韓國隊踢美國隊,一比一踢平美國,有一個隊員就踢得頭破血流,真是英雄壯舉。其實人生就是這樣,酸甜苦辣都是營養,長大不僅僅是快樂的過程,也有許多痛苦相伴隨。重要的是麵對痛苦、不幸要勇敢,從中汲取堅強、樂觀的“營養”,奮發向上。
舉世公認的科學巨人牛頓,他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他建立的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等一係列輝煌成就來之不易,因為牛頓是在受辱中發憤而起的。
牛頓小時候很聰明,但讀書並不用功,都把心思用到做手工、想問題上去了,所以在老師、同學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笨孩子,學習成績也不好。
13歲那年,小牛頓帶了一架小風車到學校去,同學們都圍攏來看。有個同學說:“喲,這風車做得還怪靈巧呢!”牛頓自己也笑嘻嘻地說:“我的風車做得怎麼樣,造得巧吧?”
正當一幫同學眨巴眼睛羨慕牛頓的時候,一個同學怪聲怪氣地說:“對啦!造得巧!”其實,這位同學講的是反話,因為他平時學習成績好,一直在牛頓之上,今天看到牛頓在他麵前表演,很不服氣,還帶點嫉妒之意。處在興奮中的牛頓並沒有聽出這個同學話中有話,傻乎乎地接著說:“對,很巧,這是昨天晚上我一個人做出來的!”
聽到牛頓越來越神氣的話語,那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提高了嗓門說:“是啊,這個小風車的外形造得還不錯,可它為什麼會轉動?你懂得這裏麵的原理嗎?”
“你懂得這裏麵的原理嗎?”這幾個字像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在牛頓的臉上,不知是發冷,還是發疼,他尷尬極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那位同學看牛頓臉紅了,勁頭更足了,說:“哼!說不出來吧,可憐!自己做的東西自己講不出原理,這說明什麼?說明你不過是個木匠!”牛頓被這番話羞得無地自容,哭喪著臉走開了。
這時候,原來圍在牛頓身邊的那些同學也紛紛對他另眼相看了。
“木匠!木匠!連原理都講不出來,還在這裏逞能!”
說著,有的同學還動手打他的風車,別的同學也跟著一起動手,大家七手八腳把牛頓的小風車打了個稀巴爛。望著這個冷酷的場麵,牛頓傷心透了,但他孱弱的身體是打不過那些孩子的,他隻有忍受這委屈,任憑眼淚一滴滴地流下來。
事情過後,牛頓常琢磨:這些同學為什麼欺侮我呀?還不是我自己不爭氣,不懂原理怎麼能更好地發明創造嗎?
從那時起,他凡事特別肯動腦筋。看到磨麵的風車,他就去看個究竟;看到太陽光下的人影,他就想辦法製出“太陽鍾”;黑夜裏,他仰望星空,想到了蒼茫宇宙;刮風天,他又思索起如何測量風速的問題。
等長大後成為科學工作者,牛頓的鑽研精神更強了。有一回一位朋友來看他,可牛頓剛準備好吃的,就鑽進了實驗室。那位朋友等呀等呀,可牛頓卻總不出來。朋友的肚子餓得咕咕叫,於是就把桌上的烤雞吃了,順手把骨頭留在了盤子裏。過了好久,牛頓從實驗室裏出來,忽然感到肚子餓,就去吃飯。可是,一看到盤子裏的雞骨頭,不禁笑了:“哈哈,我以為還沒吃飯呢,原來我已經吃過了呀!”
當牛頓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他從未忘記少年時候所受的羞辱。他說:“要不是那時候受到朋友們的侮辱虐待,恐怕我一輩子就是一個不懂原理的木匠了!”
1727年,牛頓與世長辭。關於他的死因,據四位英國科研人員考證,認為他死於慢性金屬中毒。他們將保存了250年之久的牛頓的頭發進行化驗,發現其中含有過量的鉛和汞銻濃縮物。牛頓一生,醉心於科學,什麼東西都愛親眼看看,親手摸摸,以至親口嚐嚐。這成了他的一大癖好。在他的實驗手記裏,有108處記載著他品嚐各種物質的味道。他用各種方式,摸清了許多事物的規律,徹底弄懂了與這些發現有關的科學原理,為他的偉大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