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3 / 3)

母親的辛勞和希望得到了回報,老舍當了大學教授,成了著名的文學家。他僅在建國後就寫了大約300萬字的作品。

老舍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一次他談到母親的時候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貧窮並沒有把老舍打垮,他反而在貧困中從母親身上受到了啟迪,母親那樸實、堅韌的性格,使他得到了精神的營養,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他走向了成功。

有一位青島女孩叫甘琦,她父親去世了,母親收入也很少,生活比較困難。但甘琦學習很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在學校裏表現十分出色。她就讀的學校是一所英語特色學校。有一位外國的老師非常喜歡她,就跟她說:你想不想到英國去留學?我可以做你的擔保人。

甘琦想,這真是個好機會,不妨試一試。回家後她跟媽媽商量,媽媽語重心長地對她說,閨女,你想出國留學是件好事,但是咱們家沒有錢,拿不出錢來供你到國外讀書。你要去,隻能靠你自己,靠獎學金。甘琦對媽媽說,好!我一定會努力的!

結果經過聯係、考試,甘琦如願考取了英國的一所學校,而且獲得了全額的獎學金。

英國這所學校的校長後來知道了甘琦的家境,就把她找來了,說,甘琦,我知道你非常的辛苦,現在咱們學校有一份工作,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做。你幹了之後,你上學的所有的費用就都解決了。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甘琦說,非常感謝校長,我非常願意。您說吧,什麼工作?

校長說,清掃廁所,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甘琦說,非常感謝校長,我願意接受!我保證把這份工作做好!

從此甘琦就一邊上學一邊打掃廁所。

大家想想看,很多中國孩子到英國去留學,都是從家裏拿了很多錢。英國當地也有很多富裕人家的孩子,是很有錢的。這樣的孩子很少在外打工,更別說在學校裏打掃廁所,所以甘琦這麼做,他們中有的人很瞧不起她。但甘琦認為,自己靠勞動上學是幹淨的,是值得驕傲的,她繼續奮鬥,最後考上了英國的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那是多麼讓人向往的學府呀!所以連英國人也非常敬佩她,BBC還做了一期她的專題,她的照片還登上了雜誌的封麵。從甘琦的經曆可以看出來,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古人說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貧窮並沒有錯,錯的是在窮苦中認命、放棄奮鬥,甚至自暴自棄。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常常感到十分困惑,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就無法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聽起來這樣的父母很崇高,但是仔細想一想其實很遺憾,孩子的前程以及能夠換來這前程的教育,是用錢買不到的。看看老舍的家庭,看看甘琦的家庭,他們絕對比大多數家庭貧窮,但他們一樣教育出了優秀的孩子。

要知道,現代教育的確需要金錢,但光有金錢堆不出一個現代的教育。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遭遇某些困難時,如何麵對孩子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不隱瞞家中的實際情況。當我們的生活麵對一些困難,如突然父母下崗家庭生活難以保障時,該怎麼麵對孩子呢?有的父母非常擔心,由於害怕家庭生活困難會導致孩子自卑,所以他們寧肯自己吃得更差一些,不買衣服也要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甚至擔心孩子自尊心受不了,不讓孩子知道經濟困難等家中真實的情況。其實,父母應該從小就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從孩子入學起,就讓其了解家庭的真實情況,使他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義務,教會他要為家庭作出自己的貢獻。如果孩子隻知道一個勁地索取,就會成長為一個自私的人。

讓孩子發表意見。家庭中討論大事時,應讓孩子參加並發表意見,這樣能增強孩子的“重要感”,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譬如家庭中召開民主會議時,不要因為孩子小,看法幼稚就剝奪他的發言權。

教孩子“人窮誌不窮”。許多父母因為害怕自己曾經遭受過窮苦便不想讓孩子再經曆,因此單方麵地死撐著,也不願意讓孩子吃苦。其實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在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不得不為個人前途艱苦奮鬥時,成長得更好更強,正如俗語所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要忘記,窮且益堅是孩子應當擁有的良好品質。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自立,是所有民族教育後代的共同目標。

我曾讀過一篇短文,說蛾子破繭而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於是有好心者為之剪破繭殼,誰知,未經破繭之苦的蛾子卻不會飛。原來,蛾子破繭時翅膀充血,撞來撞去練就了力量,長硬了翅膀,這才能飛翔。

這個事實給人很深刻的啟示:既然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則,縱有遼闊的天空,孩子也不會飛翔。

我的女兒孫冉兩次赴日民宿,曾做過關於自立方麵的調查,她在《成長悟語》一書中寫道:

扶美子家並不很富裕,一家五口人的生計主要依賴當記者的父親,簡單的三室一廳的公寓還是借錢買下來的,至今尚未還清債務。姐弟三人擠在一間屋裏學習和睡覺。我在她家民宿時,大弟弟雄一和小弟弟健誌就把睡覺的地方讓給我,自己睡到了客廳的硬地板上。她家裏本來處處節省,對我卻非常慷慨,不但帶我四處遊玩,怕我吃不慣家中的口味還頻頻外出吃飯。

20歲的扶美子是家中的老大,個子不高,有著日本人中少見的健康黑發,麵色紅潤,眼睛炯炯有神,是一個非常堅強,真誠且可愛的女孩子。

2000年8月赴日民宿的同時,我在做一項中日中小學生勤苦狀況對比研究項目。扶美子姐弟三人正好符合我訪談的對象的要求,他們的觀點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同年齡段的日本青少年。

我問:“你們怎麼看待勞動呢?認為它是美德還是掙錢方式?”姐弟三人都理解成了廣義的勞動。扶美子認為就是一種掙錢的方式,比如打工,但同時又能交到好多朋友。的確,扶美子打工多年,這其中的感想可以連說一整天。她的學費、零用錢,甚至去中國的20萬日元費用全部出自自己勞動的一雙手。高中時候她就開始在花店、料理店等地方打工。我住在她家時她經常白天陪我出去玩,晚上我看電視,她還要外出打工到很晚,辛苦異常。但她似乎對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很滿意,很少抱怨父母對她的做法。可是在我看來,這簡直無法想像。我想,中國的父母絕對不會這麼狠心的。然而,這樣確實培養了扶美子自立堅強的性格,我很佩服她。

近些年,中國在倡導素質教育的大潮下,鍛煉能力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其中提到中國教育的當務之急便是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自立才能自強!

然而,現實卻讓人欲哭無淚。

某報報道:上海某區評選優秀學生,從28000名中學生中挑出17名候選人。然而,當17名候選人從考場門口走過,腳踩測試者有意扔在門口的掃帚和抹布,卻沒有一個人撿起來。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北京青年報》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調查結果表明,85.7%的孩子認為勞動沒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沒有勞動習慣,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樣才算勞動。

當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18歲走向獨立時,能做到這一點的中國青年寥寥無幾,因為中國的父母們是世界上最善良最無私的,盡管有的父母貧窮卻也竭盡全力,他們連讓孩子吃一點苦都不舍得,何談讓孩子18歲離開家庭,走向獨立?

問題的嚴重在於中國的教育像缺氧一樣缺乏自立精神。

的確,有許多父母在補償心理和望子成龍心理的驅使下,隻關心孩子的成績,最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任何家務都不讓孩子做。

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美國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1∶10;愛幹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比不愛幹家務的孩子要高出20%左右,並且他們的夫妻離異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較低。

在德國,人們早已注意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把孩子的勞動明明白白寫進了法律。據媒體報道,德國的法律明文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在花園裏勞動、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的孩子要擦汽車和在花園裏翻地;16~18歲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

從教育的角度講,勞動對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調查中有兩個重要的發現:一、獨生子女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二、獨生子女從事勞動的時間越長,越有利於形成勤勞節儉的品德。

當父母們埋怨孩子沒有責任心、懶惰、不獨立的時候,您是否反思過責任到底在誰?當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懂事、能幹、自立的時候,您是否想過您該給孩子創造的是怎樣的成長空間?

自立並不是家庭教育中可有可無的小事。自立能力之所以被稱為眾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為自立是人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獨立思考,才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做出自己的選擇;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能夠具有創造精神,才能夠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

自立者強,自強者腳下必有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讓孩子獨立成長?我的教育建議是:

讓孩子學做家務。專家們認為,讓孩子從小做些家務,可以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對中國孩子來說,什麼才是合適的家務勞動呢?我向父母們介紹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研製的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關標準: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的能力。主要是教會孩子穿脫衣服,把衣服擺得整齊,學會疊被,逐漸學會整理房間;2.學會安排課餘生活,主要是使孩子們養成回家主動做作業的習慣;3.指導孩子學會收看電視、收聽廣播節目;4.讓孩子學會隨天氣變化安排衣著;5.學會準備簡單的食物,協助父母做飯前的輔助勞動,學會做簡單的飯菜,學會識別食物保質期;6.學會做一些簡單家務勞動,讓孩子自己洗頭、洗腳、洗小件衣物,逐步學會使用洗衣機;7.讓孩子自己獨立上下學,獨立出行;8.讓孩子購買簡單物品。

教孩子一些安全知識。父母平時要跟孩子講什麼能玩,什麼不能玩。在跟夥伴玩耍時,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對方。我覺得這種關愛之心確實是要讓孩子從小培養,既保護自己又保護別人,隻要有了安全的意識,掌握了安全的方法,孩子們就會避免傷害。另外,要注意孩子行為的危險傾向,如在馬路上打鬧,你追我趕,父母要及時加以製止並告訴孩子,在馬路上玩耍是十分危險的,過馬路時要看紅綠燈,要遵守交通規則等。這樣,父母才能放心放手讓孩子走向獨立。

不給孩子任性的環境。如果父母們總是讓孩子由著性子去做事,那麼他就很容易任性、撒嬌。如果您覺得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就一定要說不,不能遷就孩子,更不能屈服於孩子。

能放手的時候盡量放手。天冷的時候,父母們不要先對孩子說“該穿大衣了”,而要讓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學會加衣服。為了孩子的自立,有時候父母不要對孩子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