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絕不是體罰,懲罰的前提是尊重。
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無批評教育,似乎對孩子多加鼓勵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的觀點恰恰相反。我認為,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對父母和老師來說,一定要在必要的時候對孩子說不,並堅持到底,這是孩子成長的人生路標。因為孩子如果沒有接受過懲罰,往往很難認清錯誤的危害,更難以學會承擔責任。
懲罰絕不是體罰,懲罰的前提是尊重。
我一直強調,教育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但不能沒有批評和懲戒。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表揚和鼓勵孩子,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表麵上的,如果僅僅是害怕引發孩子的極端行為與舉動,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錯誤,這將會釀成大錯,因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
長期以來,中國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兒童的過程中,又走進了重表揚輕批評的誤區,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無批評教育”。的確,教育以表揚為主,正麵引導,這是符合人的成長規律的。但是,以表揚為主,並非以表揚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講究分寸的,適當為佳,過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們需要看到,與表揚相對的批評,與獎勵相對的懲戒,對於每一個人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具有特殊的意義。
例如,有一個學生幹部賈華威(化名)帶頭嘲諷、打擊某位同學,使該同學處於孤立的境地。然而,賈華威在班裏很有威信,頗得師生賞識,幾乎從未有人批評過他。那麼,如何處理他的錯誤行為呢?
可以說,在學校裏這一類學生幹部並不少見。如果對其行為視而不見,或者輕描淡寫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麼作用的,而這往往是一些愛才心切的教師的選擇。其實,賈華威的行為是出自極其惡劣的心態,盡管它在賈華威身上僅僅是個嫩芽,卻是一種邪惡的生長。關於這一點,前蘇聯著名電影《醜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盡致。
一個一心想當英雄的學生幹部,見義勇為保護一個轉學來的醜女孩。可是,當醜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過之時,當同學們因誤解而一時無法原諒醜女孩時,他居然帶頭折磨醜女孩。這一電影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於從純潔的靈魂中“拷問出了罪惡”。那個學生幹部既懼怕承擔責任,又恐懼失去同學們的擁護,一念之差,便把靈魂交給了魔鬼。
我想,賈華威們就可能屬於這一類角色。當然,這是成長中的問題,賈華威們並非壞人。但是,他們太需要教育的懲戒,以促使其深刻反省,迷途知返。
批評懲罰教育可以稱為教育懲戒,其核心是教育人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對過失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其方法則是以尊重的態度喚醒有過失者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戰勝自己。教育懲戒的原則是尊重,其之所以懲戒人,是因為人的美好而非醜惡,是相信人而非鄙視人。用中醫之說比喻教育懲戒最形象準確,那就是扶正祛邪。
我建議,應當對賈華威們的錯誤行為,進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實施“厭惡療法”,讓他們學會審醜,從此惟恐避之不及。讓他們在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的基礎上,出一身冷汗吧,如坐針氈吧。可以相信,這樣的教育懲戒對於一個孩子將刻骨銘心終身受益。
教育的藝術是愛的藝術。作為教育的藝術之一,教育懲戒與體罰、心罰截然不同,這是因為它不是出自恨或虐待狂之心,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愛。
目前,中國的教育一大毛病是缺鈣,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懲戒,缺乏真正的喚醒。教育懲戒的目的,是培養人“麵對挫折不被壓垮的能力”,或者說是培養一種“壓彈”素質。
關於“壓彈”素質,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嶽曉東教授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在2004年8月號《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的專家視點中,他介紹道,“壓彈”是國際心理學界正興起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結合應激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種新的視野來看待個人的應激反應。“壓彈”原本是物理學的一個概念,泛指物體接受壓力時的反彈,運用到心理學曾有人把它譯作“抗逆”或“反彈”。嶽博士認為,“壓彈”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學含義,又表達了個人麵對生活壓力和挫折中的反彈能力。從整體上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壓彈”是個人麵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及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換句話說,麵對生活中的逆境,人既要有耐挫能力,也需要排挫能力。我們提倡對青少年進行“壓彈”教育,就是促進其自我成長和人格完善。
我讚成嶽博士的分析,但我建議應當特別注意對孩子“壓彈”體驗的了解和引導。完全可以預知,當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少年麵對重大挫折時,其內心是充滿了驚濤駭浪的。就像麵對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教育者的工作是屏住呼吸,以輕柔而準確的動作,拆除其引信或導火索。自然,這是一項高難度的教育技術,又是一個高風險的挑戰,但為了孩子,哪一位父母和教師不需要獲得這一能力呢?
那麼,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批評懲罰教育或者“壓彈”教育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父母要建立親子間的信任。因為沒有信任就沒有教育。作為父母和教師要為人師表,教育孩子才有權威性。如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強化規則意識,培養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現代社會的重大特征是由人治走向法治,而法製社會必定是規則社會。人之優劣的區別之一在於是否遵守規則。所以,家應有家規,校應有校規,並且嚴格堅守,方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批評懲罰孩子應依規則行事,切不可隨心所欲。規則即軌道,出軌即生禍,這應當成為共識。
給孩子陳述的機會。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因此,麵對孩子的錯誤,父母不必驚慌失措,而應視為成長的良機。事實上,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時候,因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經在悄悄地起作用了。關鍵在於因勢利導,促使孩子內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轉化。如果這樣做了,就能引導其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勵其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懲罰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盧梭在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說:“你知道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不能不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平素沒有受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你覺得難堪,打擊你的自信心。懲罰是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會傷害人。所謂懲罰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懲罰的效果取決於能否采取適當的方式。孩子從小在一片讚揚中成長,固然對鼓勵信心有好處,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到過懲罰,他也會經不起挫折,不能敢於承擔責任。
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越是懲罰學生越要尊重學生。懲罰的方法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懲罰應該是讓他明白,你是一個人,你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其實當一個人做了錯事的時候,他內心裏有一種懲罰自己的需要。這是一種心理需求,人大都會為自己的錯誤而愧疚,希望通過承擔責任來取得心理平衡。
1922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前夕。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煙花爆竹,其中一種威力特大的爆竹叫“魚雷”。一天下午,他來到一座橋邊,朝橋邊的磚牆放了一個“魚雷”。一聲巨響,引來了警察,把男孩帶到了警局。因違反禁令,要罰款14.5美元。
14.5美元在當時是一筆大數目。這個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魚雷”是你放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罰款我先替你交上,但這錢是我借給你的,一年後還。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4.5美元還給父親。
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美國的總統,他就是裏根。這是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通過這樣一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懲罰孩子?有些“錯誤”是否就應該去懲罰?我的教育建議是:
懲罰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讚揚的優點,當父母要懲罰孩子的時候,內心裏首先要相信孩子還是好孩子。同時,父母也要在懲罰時候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跟孩子說清楚,讓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眼裏並非一無是處。
犯錯後立即懲罰。一些父母常常說:“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你等著,等你爸回來了有你好看了!”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大多會起到兩個作用:要麼誠惶誠恐,隻想趕快逃離家庭;要麼不當一回事,把父母的話早忘了。這樣無法起到懲罰作用。所以,當您發現孩子做錯了事,趕快執行您的懲罰措施。
平日要把您對孩子的要求講清楚。有些父母平時很少和孩子談要求,即使談了也未必清楚明了,總覺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間是有差距的。所以,父母們要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規則都對孩子講明白,並且與孩子達成共識甚至約定。這樣,當孩子違反規則時您可以懲罰他。
懲罰之前可以先對孩子進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務必慎用懲罰,在懲罰之前告訴孩子,如果再不改錯就要受到懲罰。這樣就可以給孩子一個自我糾正錯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