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悅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控製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特別規則。
相關鏈接: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認為,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標準的描述,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但以下七點已經取得了共識。
第一,智力正常。能進行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第二,有樂觀而穩定的情緒。心胸開闊,愉快樂觀,熱情活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能自控自製。有自信心,遇到煩惱正確對待並自行解脫。
第三,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優點能作適當的估計,對自己的缺點能努力克服和改正。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正確對待。取得成績時不忘乎所以。受到挫折時不自暴自棄。
第四,具有健全的人格。性格穩定,健全,有同情心,意誌堅強。既不狂妄自傲,也不妄自菲薄,在行為上能獨立自主;不盲從,不輕信,能明辨是非,經得住誘惑,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
第五,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熱愛生活,能與老師、同學、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樂於交往,與他人相處時,持肯定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友愛等,總是多於否定態度,如憎惡、嫉妒、懷疑等。
第六,較好的社會適應性。這是國內外公認的一條重要的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標準都包含較強的適應能力,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都能應付,能處理各種問題,行為協調,反應適度。
第七,心理行為符合各年齡階段的基本特征,能積極向上,不斷進步。
什麼是自我概念?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即個體對作為一個整體的自己的意識和體驗相對穩定的觀念係統。也可以說,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認知活動形式。通俗地說,自我概念即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你認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怎樣去生活。
在我看來,培養兒童積極的自我概念,實際上就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好人。許多父母覺得這個問題好像很新鮮,這是一個什麼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時期。在十歲左右是孩子形成自我概念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和老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人,讓他從小就相信自己。因為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個好人,他就會像好人一樣地生活;當他認為他是個傻人,是個笨人,他就會像個傻人笨人一樣地生活;當他認為自己是個壞蛋,他就會像個壞蛋一樣地生活。
教育的第一任務是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好人。對於父母來說,要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你隻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孩子。非常遺憾的是,有些父母常常會無意識地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壞人、笨人。比方說考完試,有些父母就會訓斥考不好的孩子:
“我看你這個樣子將來就是掃大街的料!”
“我算是白生你了,我這輩子真是沒指望了!”
這些話聽起來讓人很沮喪,這些話實際上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我是個聰明的孩子嗎?我是個好孩子嗎?
這樣的懷疑有可能使孩子喪失了自信,走向了自卑,導致心理問題,甚至釀出悲劇。
現在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偏低,這與社會大環境有關。心理健康問題並沒有真正引起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的重視。
心理健康仍是一個很薄弱的教育,但是,21世紀是精神病多發的時代。
讓孩子相信“我能行”
上海有一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參加評選示範幼兒園。她到了一所非常好的幼兒園,發現幾十個小朋友的名字都寫在黑板上,多數小朋友的名字都標著小紅花、小紅旗,隻有五個孩子名字邊上什麼也沒有。這位教授很奇怪,問:“他們五個名字邊上怎麼什麼也沒有啊?”
小朋友特別有禮貌,背著手仰著頭答:“老師奶奶,他們五個是壞蛋。”
這位教授一驚:“天啊,幼兒園裏有壞蛋嗎,一個班裏有五個!”
據我所知從幼兒園到中學,差不多每個班裏都可能有五個以上的學生被認為是壞蛋,是壞學生。稍加留意,您就能看到有很多孩子自己很清楚“我是壞孩子”“我是害蟲”,他們在心裏會形成這樣的想法:我是壞孩子,我就打人、罵人,我就不寫作業,我就搗亂、破壞紀律。所以說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水平,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走向成功。我們怎麼樣能夠避免造就壞孩子,避免讓孩子產生一種消極的、自卑的自我概念,而是建立起一種積極的、健康的自我概念呢?
上海閘北八中的劉京海校長曾經對我說,小學老師經常跟學生父母說:“一年級二年級,英雄狗熊分不清,到了三年級四年級,就分得清了。讓我們來看一看,誰是英雄誰是狗熊。”瞪大眼睛看看,越看狗熊越多。為什麼呢?孩子在一、二年級時對學校還有一種畏懼感、敬佩感,還很好奇,能約束自己,但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管不住自己。這就是許多父母說的所謂“大了就不大聽話了”。
另外一方麵,由於學校的師資力量配備是一年級和畢業班師資力量比較好,中間較為放鬆。所以說造就了中年級學生不穩定。但這個時候又是他形成自我概念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千萬不能認為他們一做小動作,就是壞孩子;一不完成作業就是笨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將是後患無窮。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好人呢?
北京光明小學老師教給學生“我能行”八句話:
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別人說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今天若不行,明天爭取行;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幫助別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爭取全麵行,創造才最行。
這八句話說得多好!讓孩子相信自己“行”,其實就是激發孩子內心中的自信,使孩子勇敢地麵對生活、學習上的壓力。
眾所周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高考是壓力最大矛盾最多的一關。我的女兒在高考那年,也經受了不少壓力。我深知孩子的壓力越大越不能好好學習,壓力越大成就需要越低。所以,我盡量為女兒減壓,建議她從低往上報誌願。我說:“考不上大學是正常的現象,能考上大專也不錯。以後可以續本科嘛。”女兒瞪我一眼,說:“太小瞧我了,大專還能考不上嗎?我考上普通本科也沒問題。”
後來女兒漸漸放鬆緊張的心情。有一天,她說:“我特別想考複旦大學,去上海讀書是我的夢想!”我當即鼓勵她說:“有夢想才有成功的希望。再說,每個考生都可以報四批誌願,錄取時是根據成績從高往低錄。既然你做好了去普通本科或大專的準備,重點大學的夢不做白不做,完全可以一試!”
女兒決心已定,把報考複旦大學作為第一誌願報了。可是,好事多磨。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成績出來,女兒就哭了,因為她的成績僅夠普通本科往年的錄取線。她媽媽給她寫了一封長信,肯定她的進步,激勵她要自信。我們請一位教師幫女兒做實力分析,那位教師說:“你很有潛力!你們區往年考生有的高考成績比一模上升100分呢,你若拚搏一下,也能創造奇跡!”
為了圓女兒的複旦夢,高三那個寒假期間,媽媽陪她去了一趟上海。女兒在複旦大學門口照了相,並擺在書桌上,每時每刻激勵自己。高考前20天,我對她說:“墨子說得好,誌不強者智不達。你既然夢想考入複旦大學,每天早晨起來把複旦大學贈考生的三句話大喊三遍。”這三句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選擇了成功的人生!”女兒第一次去陽台上喊時,聲音細小,毫無氣勢。我為她一遍遍加油,女兒聲音越來越大,底氣越來越足,逐步進入了精神抖擻的狀態。高考時,女兒果然創造了奇跡,考試成績整整上升了100分,以第一誌願被複旦大學社會學係錄取。
進入複旦大學之後,女兒寫了一篇回憶文章,題為“高考:我人生中的一場精彩戰役”。她寫道:
我的高考結果並不是最完美的,但對於我來說卻實現了自身的突破。這個突破既指我選擇離開家去上海讀書,又指我克服了一切不穩定因素,考出了我的真實水平。高考的成功同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是分不開的……經曆了高考,讓我堅強了許多,我有信心再經曆更大的挑戰,並且相信我會做得更好!
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經曆許多場戰役,而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陪伴孩子,並能給予孩子鼓勵與幫助,讓孩子勇敢地麵對人生路上的無數挑戰,我的教育建議是:
永遠相信孩子都渴望成為好孩子。每個教育者都要充分相信,沒有本質上的壞孩子,並且,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而我們的天職是為其創造適宜的條件。
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從小要讓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個好孩子。隻有當孩子確定了積極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一個好人、聰明的人,他才能自信、自尊地生活。
發現孩子“變好”的痕跡。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常常是教育的最佳時機之一。但是,教師與父母此時最重要的不是觀察孩子的缺點,而是發現其轉變的痕跡,找到孩子進步的點滴跡象,並對孩子每一點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
驅散自卑的陰影。
每個人的心裏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卑,但自卑太嚴重了就會出問題,我們必須要驅散自卑的陰影,才能走向成功。
《思維與智慧》上曾經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他出生在美國的一個農莊裏,交通不便,一年當中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平常隻能見到他的父親和兄弟姐妹。再加上他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導致他15歲的時候就常常被憂慮恐懼所困擾。比起同齡的少年,他長得太高,而且太瘦,身體像根竹竿,在其他同學麵前,隻有身高是他的優勢,而在同學當中盛行的棒球或者賽跑等方麵他不如別人。為此,同學們都嘲笑他,甚至還給他起了個“馬臉”的綽號,這樣他在同學麵前就更抬不起頭,自卑心理進一步加劇。從早到晚,他別的什麼事也不想做,隨時都在為自己的身材自憐,每天都任憑煩惱和恐懼占據著他的心靈,他的心理難以用文字來形容。在這時候,曾當過教師的母親告訴他:“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也無法改變,要想生活,隻能靠智力去謀生,就要消除你現在的自卑心理。”
母親的話給了他心靈的震撼,當他入學第8周的時候,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擁有這個三級證書就可以到鄉下的學校去授課,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雖然這個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時間。就憑這一件事,就給他帶來了勇氣、希望與自信。隨後的日子裏,一個鄉下的學校來聘請他去任教,雖然月薪隻有區區40美元,這些錢在當時對別人來說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這40美元卻是別人對他的肯定,同時也證明這個學校對他的信心以及他自己擁有的授課能力。當他幹完了一個月以後,為了表示對自己的祝賀,他還專門買了一套全新的服裝。
他戰勝自卑心理的轉折點是發生在一年一度的集會上。他不想去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但他母親卻認為這是在公眾麵前展示他的一個機會,也是幫他戰勝自卑心理的最好時機,於是敦促他去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麵對那麼多人去演講,對當時的他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還做了充足的準備。在準備演講的這段日子,他每天對著樹木和牛群演練演講內容,演練次數不下數百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結果大出他本人的意料,他第一次當著那麼多人的麵演講,竟然得了第二名,並且還為他帶來了一年的獎學金。他成功了,他更相信沒有走不出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