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後來成為美國國會參議員的埃爾默?托馬斯。
埃爾默?托馬斯是成功的,也是幸運的,他有一個好母親,母親及時地對他的自卑心理進行了化解。
因而,對於孩子的自卑心理,引導是極為重要的。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長相有俊醜,這些都是正常的,都是充滿發展希望的。而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應該使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特點,讓每個人都各得其所,這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
我記得河北有一位老太太,留下很有哲理的一句話:針過去了,線也要過去,要讓每個人都過得去。
這話說得簡單樸素但卻很深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價值,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友愛、自信地生活。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就可能會被自卑的心理釀成悲劇。
人是靠優點活著的,也就是人要靠自信活著,可悲的是我們許多父母許多老師有意無意地讓孩子生活在弱點裏,如同生活在走不出的沼澤地裏。許多孩子之所以活在弱點裏,老師和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老師在批評一個學生的時候,總是會拿另外一個學生作為參照,父母更喜歡拿別的孩子的長處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好像感覺是在鼓勵孩子,其實無形當中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更自卑,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不如別人。
另外,從教育評價方麵看,有些學校教育單一地以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隻抓升學考試而忽略了人格培養,而父母隻關注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是教育的失誤。我常常說,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成人的失誤造成的。
如何幫助孩子驅散自卑的陰影,我的教育建議是:
讓自卑與自信結緣。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人格。就是說,要讓人有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而不要有一種自卑的、消極的心理狀態。從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與夥伴關係來說,父母都需要注意讓孩子的自卑與自信結緣,讓孩子的自卑與善良、美好結緣。如果自卑與自信、自卑與善良接通了,孩子的生活會像熔爐一樣,不斷地化解他碰到的各種矛盾、各種困擾。
父母應該給孩子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孩子是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比方說,他成績不好,他長得不好看,孩子都容易發生自卑。
我的童年曾經也讓我感到很自卑。自卑是因為那個時候為了生存我要去做一些似乎不太體麵的勞動,這令我感到自卑。比方說,當時我們家裏比較貧窮,為了謀生,我們家裏養兔子等等。到了冬天,父母就要求我外出揀白菜疙瘩,就是揀大白菜的根部回家喂兔子。到哪兒揀呢?隻有到垃圾堆揀,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揀到。有的時候碰上好多同學,就笑話我,你看你看,他在撿破爛。當回首這段童年的經曆時,我有些思考,我覺得作為困難家庭的孩子,做一些這樣的事情是正常的。但是對孩子來說,需要有一種教育和引導。比方說,你跟他講,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謀生,就是勞動,勞動是光榮的,不是丟人的。我那個時候也想不到勞動是正當的,隻是簡單地和同伴比較,為什麼他們可以自由地玩耍,穿得幹幹淨淨,而我卻蓬頭垢麵的,幹一些讓人瞧不起的事情。從思想上,對這個事情沒有一個很好的認識。結果,當時就感到自卑,就覺得自己做了一些很見不得人的事情。這是一種教育的缺失。
我想,對一些家境困難的孩子,可能多多少少都會產生與我相同的童年體驗,那麼我希望父母應當給以孩子正確的引導,就是要讓孩子樹立一種觀念,勞動是光榮的。為了家庭、為了生活,做一些垃圾的回收、廢物的利用的事情,這是好事情,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童年如果有這樣的教育,孩子的心態就會不一樣,就不至於產生自卑,甚至可以產生堅強、產生驕傲,這就是我們教育的任務。
經常讓孩子講一講自己的煩惱。每個人身上都有弱點,父母對於孩子身上弱點當然不能視而不見,但是不能被它嚇倒,而是要站在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體諒孩子。因為自卑的產生往往是有原因的,如果父母每天都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聽聽孩子一天裏碰到了什麼煩心事,就能在短時間內對孩子的煩惱加以引導或化解。這樣的交流不僅能使你更加了解孩子,而且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解決,最大可能地避免孩子的自卑程度過深時而導致的遺憾或悲劇了。
認識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
讀過《本領恐慌》等書的人,可能都知道作者王小平。我與王小平專門聊過天,對這個快言快語的河北姑娘留下挺深的印象。
王小平15歲退學搞成功研究,17歲給專家作學術報告,19歲與人合寫成功學著作,20歲又以30萬字的專著在教育界引起關注,等等。應當說,王小平是一個人才,她選擇退學從事研究是選擇了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實際上,她並沒有退學,隻不過退出了校園,而開始了自主的研究型學習――這是終身學習的主要方法。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內容是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王小平恰恰開始了這樣的學習,並且如魚得水。這也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而成功者便是勇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21世紀是個能力世紀,真有本事的人還愁沒有用武之地嗎?王小平不比許多碩士、博士有出息嗎?我常常說,成功在於選擇,也在於認識自己。王小平的成功在於她認識了自己,選擇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你熟悉童話大王鄭淵潔嗎?他可真是一個神奇人物。他創作的《舒克和貝塔曆險記》、《皮皮魯和魯西西》等作品不僅被製成畫冊,還被搬上了電視和話劇舞台,那些可愛的卡通形象被小朋友們津津樂道。《童話大王》、《大灰狼》兩本雜誌也是他一個人寫出來的。
可是,你知道嗎?鄭淵潔在讀小學的時候,有幾門功課成績非常不好,數學老是不及格。老師說:“鄭淵潔,將來咱班最沒出息的那個人,就是你!”然而,鄭淵潔卻不這麼看自己,他覺得自己還是有許多長處的。比如,自己很富有想象力,一個小茶杯、一把鑰匙也能編出一個故事來,自己的作文寫得也可以,有時還被老師當成範文讀給同學聽。既然數學學不好,總可以在寫作方麵發展吧。因此,他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並注意在自己擅長的方麵培養自己。最終他成功了,成了著名作家!
剛剛開始寫童話的時候,他創作了《黑黑在誠實島》。他把這篇童話寄給了某出版社。過了一段時間,編輯把他的稿件退了回來,並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鄭淵潔實在沒有寫童話的天分,應該多看看文學名著。這位負責的編輯還給鄭淵潔列出了一大堆文學讀物的名單。出師不利,但鄭淵潔並沒有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他始終相信自己有可能在童話創作方麵做出一點成績來。後來,《黑黑在誠實島》果然受到一些童話編輯們的稱讚,並將它發表出來。
從那以後,鄭淵潔便“火”得一發不可收拾。
鄭淵潔的成功,關鍵在於他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比較突出,在哪些方麵弱一些,然後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這樣,他在獲取成功的路上,就要走得容易一些,快捷一些。而且,因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當他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仍然能夠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堅定不移地奔向理想的目標。
我曾特地請鄭淵潔談成功秘訣,他說:“一句話,我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區,這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什麼是最佳才能區呢?就是自己最願意做、做起來感到最輕鬆的事情,這種最擅長的能力就是最佳才能。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主要是因為我認識了自己,認識自我才是自我發展的開始。”
生活中,有許多人不了解自己,而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是無法享受積極而快樂的人生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我們自己。
不自知大多有兩種表現:要麼過分自信,要麼過分自卑。一般情況下,常常是父母對孩子過於自信,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好,總想給孩子報考比孩子實際水平更好的學校,總想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而孩子往往過於自卑。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強,自強才有健康的人生。而且,一個不自知的人首先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古希臘人曾經把能認識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寫著一句話箴言“認識你自己”,中國也有俗語“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都是在說明自知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人們,心理健康離不開自知。
心理健康問題如今已經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心理健康的標準中有這樣一項內容: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不僅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弱點,而且能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個性愛好與情趣,據此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進而在學業、謀職以及戀愛等諸方麵作出正確的抉擇,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可見,自知對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從能力到愛好,到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少不了自知。如果父母們希望將來孩子能夠幸福生活,能夠有好的學業、好的工作和好的愛情與婚姻,都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自知的能力。
怎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幫孩子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對孩子的讚揚要實事求是。有些父母常常過分誇讚自己的孩子,常常對孩子說“最”、“第一”,由於孩子的年齡小,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如果父母們再不實事求是,那麼您對孩子的讚揚、鼓勵就可能變成了“捧殺”。
及時發現孩子的特有素質。成功固然要奮鬥,但也離不開特有的素質。父母們不要趕時髦,不要人家孩子怎樣就希望自己孩子怎樣。要看看孩子的興趣是什麼,特長是什麼,側重在孩子最有特質的那個方麵培養孩子。
用筆做記錄來發現自己的潛能。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拿出幾張紙和一支筆來,然後,在一張紙上寫下最不想做的事情。隻要你感到做這些事心情不愉快,有被勉強的感覺,就統統列舉出來,直到你列不出來為止。然後,在另外一張紙上寫出你最想做的、最願意做的事情,找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告訴孩子能夠成功做事的人不盲目追隨別人為他們樹立的生活目標,而是找到自己最適合的事情。
讓孩子每天認識自己多一點。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對自己的興趣、長處等往往有很粗糙的認識,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多認識自己一點。可以每天或隔幾天幫助孩子總結自己的學習、生活,從中發現自己的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這樣能使孩子更充分地認識自己,做到自知。當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尋找彼此的優點、改正缺點,增強彼此的了解。
悅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有個叫拉塞爾?康維爾的美國牧師,曾以“寶石的土地”為題在美國演講,他的演講使整個美國卷入了激情的漩渦。據說他做了多達6萬次的演講,其中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以前印度有個叫阿裏?哈弗德的富裕農民,為了尋找埋藏寶石的土地,變賣了家產,出外旅行,終因貧困而死。可是,結果在從他賣出的土地裏發現了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石。我認為,讓兒童接納自己,實際上就是讓他們相信自己身上也具有埋藏“寶石的土地”。
心理學家指出,在人們的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評價意識有很大作用。自尊的人經常會把自己看作是有價值的、令人喜歡的、優越的、能幹的人。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隻看到自己的不足,什麼都不如別人,處處低人一等,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厭惡自己的自卑感,這樣的人就會缺乏朝氣,缺乏積極性。
人們很容易發現,人生的許多痛苦,往往來自不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