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成長(3 / 3)

培養孩子的膽量。

有的父母經常問我:孫老師,孩子膽子小怎麼辦呢?這的確是一個許多父母比較難辦的問題。

大概在十年前,成都有一個初一的男孩子,膽子很小,經常受到班裏的一個小霸王的欺負。這個孩子個頭很小,他班裏的小霸王個子高。這個小同學受到欺負居然不敢言語一聲。每天中午放了學,要先用自行車把這個小霸王送到家,然後自己才能回家。每次給學校交錢,還得交給小霸王一份。男孩子的媽媽有病,他不敢向媽媽多要錢。因為缺錢不能滿足這個小霸王,後來這個初一的男生就上吊自殺了。

這是一個值得警醒的案例。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膽量呢?我給大家的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多地體驗。

孩子在生活中經曆的事情越多,膽子就越大。因為他經驗多,就會自信、就會自強。消除膽小的最好方法就是成功的體驗,比方說孩子如果害怕走夜路,做父母的最好領著他走一走夜路,他走了幾次夜路之後呢,他不但會膽子大起來了,可能還會欣賞夜色的美麗。

我可以結合自己童年的經曆,和大家談一些深切的感受。我在童年,對大自然夜晚的美麗感受得非常充分。那個時候我們很多的活動是在晚上進行的。比方說我們要去趕海,趕海的時候一般都在晚上,那時候我們算著初一大潮十五大潮,潮漲潮落。等到落潮的時候呢,我們就去趕海,會有很多收獲。那個時候發現月亮陪伴著你特別可愛,夜間裏大海的聲音很奇妙,潮水、海灘泛著美麗的光。我們在海灘上拿著鏟子挖蛤蜊,在沙裏淘一淘就出來了,有的時候還可以采到海螺。我們經常點著嘎斯燈,那是可以燃燒的一種燃料。左手提著嘎斯燈,右手拿著一把鋼叉,?在海水裏尋找獵物。比方說看到魚,看到螃蟹,我們就用鋼叉叉它,開心極了。我們能不陶醉在夜色當中,陶醉在潮汐的變化之中嗎?那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麵呀!一群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唱著快樂的歌,興奮地談天說地往家走。

直到現在我還懷念那段童年的生活。

有人說,遠離大自然不僅束縛了孩子們的想象力,還使孩子在複雜的生存環境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今天孩子膽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鍛煉得太少,經曆的事太少,因為很多事大人包辦代替了,所以說我們做父母的包辦代替越多,孩子膽子越小。膽小的孩子是危險的孩子,因為他膽小,他很容易受到欺騙、欺負。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個麻煩的問題。

我曾經到遼寧的葫蘆島去講課,陪同我的是平安人壽保險的一個姓田的主任。他給我講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的小外甥很可愛,就是膽小,什麼也不敢做。人家都說他膽子太小,是膽小鬼。他的姐姐說你外甥小腦有問題,千萬不能讓他出去跑、跳、爬高。田主任就感覺他姐姐的教育保護過度。於是,他建議:暑假的時候,讓小外甥到我這裏來玩吧。

這個舅舅就帶著孩子在一塊踢球,到海邊玩,孩子玩得挺高興。但他發現,有的時候孩子摔倒就哇哇地哭,為什麼呢?因為以前在家裏的時候,隻要摔倒了他就哇哇哭,都是他媽媽過來哄他、抱他,跟個幼兒園的孩子似的。

現在在舅舅這裏,摔倒了不理他,孩子哭了半天,一看沒人理他,慢慢地他再摔倒了就一點哭聲都沒有了。

這一天舅舅又想鍛煉他,就讓他爬梯子。剛把他放上去,他就很害怕,拚命地喊:救命啊,救命啊!後來舅舅給他演示爬了好幾次,鼓勵他說:你看很安全,努力一下你就肯定能爬上去。結果孩子試了試爬了第一個階梯,第二天就爬了第二個階梯、第三個階梯,後來孩子竟然能爬到最高的地方。

這個時候舅舅就把他姐姐找來了,他姐姐一看孩子在那麼高的地方,這個姐姐腿都哆嗦了,害怕得都說不出話來。她的兒子在高處興奮地喊著:媽媽,我能上來了!事實證明她孩子小腦沒有問題,而問題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孩子需要一種鍛煉,需要在生活中去體驗。讓孩子像個孩子自由地去運動,如果真是小腦有問題,要經過醫生的鑒定,千萬不能是由於我們的嬌慣使孩子變得“無能”和“無膽”。

其實這都是大人的態度影響了孩子,實際上孩子是完全有這個潛能,經過舅舅的激發、鼓勵戰勝了自己,膽子也大了。這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讓孩子去體驗,去發現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潛能。我的教育建議是:

盡可能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平日裏給孩子創造很多體驗生活的機會,比如到鄰居家去借東西,到附近商店買東西。隻要讓孩子多鍛煉,他慢慢就會變得膽大。哪怕能力弱的孩子也會變得能力強,這就為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道路。

讓孩子多參加實踐性的集體活動。要改變孩子的膽小,就要讓孩子大膽地鍛煉,參加夏令營、冬令營,多體驗不同於平時學校、家庭的生活。

教給孩子一些生活常識。父母不敢讓孩子體驗,大多是怕有危險,希望孩子平安,但逃避不能幫助孩子真正長大。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講解一些生活常識,孩子懂的多了,膽子就會大一些,能力也會有所增強。掌握生活常識是學會生存的重要一環。

失敗也是一種人生體驗。

毫無疑問,每位父母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少走彎路,或者不走彎路。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父母往往比孩子還著急。尤其是當孩子做出了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在父母看來是肯定要失敗的時候,父母們往往就接受不了了,急於上來阻止孩子走錯路。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講到了一個故事,主要是告訴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失敗,讀來頗有啟示。

礦礦(黃博士的兒子)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東西。比如孩子搞一個關於中國長城的課題研究。老師就要求孩子自己動手做一個長城的模型;孩子搞一個關於美國國內戰爭的課題研究,老師又會要求孩子做一頂士兵戴的小帽子。有一次,礦礦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決定做那個獅身人麵的斯芬克司的雕像。

聽說孩子要自己動手做斯芬克司的雕像,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切實際。用什麼材料?石頭?木頭?小小年紀你能雕得動嗎?做雕像,有那麼容易嗎?當然,我心裏是這樣想的,可嘴上沒說。妻子的藝術細胞顯然要比我多,她提出要用蠟來做雕像。母子倆就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澆注、定型,礦礦跟著媽媽邊學邊幹,母子倆幹得有滋有味。可是到了雕像階段,母子倆開始不斷發生爭論。斯芬克司的雕像已經有個粗模樣,往下細雕,粗手粗腳的礦礦盡出錯。卷入太深的媽媽,好像是忘了誰最終對這個項目“負責”,她擔心礦礦前功盡棄,所以關鍵的地方就不讓礦礦動手了。

礦礦當然不願意了。他毫不客氣地對著媽媽嚷道:“這是您的課題研究,還是我的課題研究?”

媽媽著急了,想說服礦礦:“就因為是你的課題研究,我才這麼費心幫你。如果做壞了,你拿什麼去學校交作業呢?”爭多了,我當然也不能袖手旁觀。我對妻子說:“兒子這麼想是對的,就讓他自己去幹吧,好壞都是他自己做的。”

孩子單幹了一陣,終於趕在交“貨”期間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看看兒子的作品,還真像那麼回事。用不著任何說明,你就能猜到它是“什麼”。當然不能仔細看,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為什麼少了一塊,臉部一邊大些一邊小些。最讓人擔心的是,斯芬克司的兩條前腿從根部斷了下來。不過還好,拚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側麵是看不到斷痕的。

這是一個帶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敗也好,總之是孩子自己做的。還好,礦礦的老師對礦礦的“有缺陷”的作品讚不絕口,還讓礦礦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得到很多啟發。在我和一些父母接觸的時候發現,多數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敗,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軍奮戰,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某樣事情幹不好而挨老師批評,於是常常就想越俎代庖。從根源看,這無疑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但是這樣的愛,可以說和那些包辦代替、過度保護孩子的愛是一樣的,因為在愛的旗幟下,孩子們感受失敗的權利被剝奪了。

其實,失敗也是孩子的權利,失敗也是一種人生體驗。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個必然伴隨著錯誤失敗的過程。魯迅先生說過,生下來第一聲啼哭就是一首歌曲,就是一篇詩是不可能的。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絆絆中長大的,人無完人,孰能無過?對孩子尤其如此。

而我們的父母總是表現出一種完美的傾向。故事裏礦礦是很有個性的孩子,他對母親的質問,的確令我們感慨。成長要靠孩子自己去經曆,去體驗,最難忘的往往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雖然有的時候孩子的水平可能確實不如大人,他的知識、技能方麵都沒有成人熟練,但這就是他的成長。他必須經曆一個自我探索的階段,因此我們對孩子的這種所謂的失敗,要給予理解、給予寬容,隻有親身經曆過失敗才能使孩子長大成熟起來。孩子的成長是任何人都不夠替代的。

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誰能保證不失敗呢?誰能保證不會遇到挫折呢?既然我們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事業當中都會遇到失敗,那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為什麼就不能失敗呢?

人在小的時候其實都是醜小鴨,都有很醜陋的地方,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和缺陷,這是每一個人的自然狀態。但是可貴的是人們正是從這種醜陋走向美好,從低級走向高級,從幼稚走向成熟,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充分地感受這個過程。我們可以適當地點撥,但是千萬不要替代他,你替代他之後,他會不知所以然。他就成為一個空中樓閣,根基不紮實,他對自己缺乏把握。失去了根基,這個人將來也不可能站得穩當。所以說,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失敗,要知道失敗也是孩子的權利。

怎樣寬容孩子的失敗,為孩子提供探索與體驗的機會,我的教育建議是:

尊重孩子。父母不要剝奪孩子在成長中失敗的權利,不要著急,不要擔心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正是由一種不完美走向比較完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這就是一個長大的過程。

對孩子大膽放手。父母隻有對孩子真正放手,孩子才能獲得許多體驗的機會。教育家陳鶴琴說:“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說的就是要對孩子放一隻手,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體驗。

讓孩子了解失敗和錯誤之間的差別。失敗不等於錯誤,沒犯錯誤不等於就不會失敗,教會孩子權衡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