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星星河快樂家園較適合於獨生子女家庭之間的小型合作,適合於城市社區的活動,那麼,怎麼適合更大群體和更大範圍的需求呢?1996年11月,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社創造了一種新的“星星河”活動模式,即星星河快樂農莊,並在北京平穀縣大華山建立了示範基地。
從此,這條悄悄流動著的星星河,流向一個個家庭,流向一個個學校,流向一個個社區,並創造出許多奇跡。這是為什麼?
我國城市的少年兒童,生活在混凝土的環境裏,生活在高樓大廈裏麵。由於其生活空間的局限,存在明顯的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點。甚至有人發現住的樓越高,對孩子的發展就越不利。因為住在低樓的孩子,平房的孩子,他接觸土地很方便,他會老在地上跑;而住在高層樓的孩子,他的活動量就減少了。他會隻剩下遠遠地看,遠遠地觀察,已經不善於動手參與、動手體驗。甚至越高看得就越不清楚,久而久之,他就會遠離土地,遠離大自然,這對他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現在孩子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較之過去顯得更加多樣和快捷,但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無外乎書本、報刊雜誌、電視、電影、廣播和網絡等。少年兒童通過這些方式獲得的幾乎都是間接的知識和經驗,實際的感受和體驗少而又少。網絡的興起,更使得某些東西越來越虛擬化。
星星河就是要通過一係列活動,為城市裏的孩子們拓展生活的空間,讓他們到農村住到農民家裏,體驗農民的生活。帶他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參與勞動,去發現動植物的奧秘。這樣一種生活,非常受孩子和父母的歡迎。
為什麼受歡迎呢?後來我做了一個總結:孩子長大,是從一個自然人變為一個社會人是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兒童的社會化,有兩個特點是不能忽略的。第一是他的群體性,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長大的,是在群體中長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夥伴的作用,他非常需要群體。第二,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他不能隻在說教中長大,他一定要親身去體驗。
星星河讓孩子們在做中學,親身體驗自然、體驗社會、體驗親情、體驗文明等等,從而增長孩子們的直接經驗,促使孩子們手腦並用,身心協調發展。可以說,星星河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成長,讓孩子在成長中體驗愛的快樂!
真的,在星星河裏有許多讓我很感動的故事!
隻要去參加星星河快樂農莊活動的孩子,都會去參加磨豆腐體驗活動。城裏的孩子大概都吃過豆腐,但是豆腐哪來的呢?孩子們說是商店買來的!那麼商店裏的豆腐哪來的?豆腐廠出的!豆腐廠怎麼做的呢?不知道。
我們就讓孩子自己做豆腐,磨豆漿。孩子第一次吃上自己做的豆腐,喝上自己做的豆漿,別提有多高興啦!而且回家的時候還帶上一塊自己做的豆腐,給全家人嚐嚐,很自豪。沒準兒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沒做過豆腐呢。這麼豐富的生活,您說孩子體驗了之後,他的感情能不起變化嗎,他的作文能寫不好嗎?
這就是一種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是現代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孩子每每到了大自然當中,就會興奮得嗷嗷地叫。每個人的小臉上都洋溢著幸福,閃著光,非常快樂。曾經有一個難忘的細節讓我記憶特別深。我們有一個農莊的體驗活動,一個上百畝地的營地,想讓孩子去體驗農莊裏的植物動物。我們為孩子們設計了很多活動,比方說挖花生,刨白薯,學習種菜的各種技術,沒想到孩子最感興趣的是爬大土堆。當時是為了給孩子挖一個可以玩水的魚池,捉泥鰍的地方,挖出的一個大土堆。誰曾想,孩子就特別喜歡這個土堆,你衝上去我把你推下來,我攻你防,大家都以登上這個大土堆為勝者。玩得十分快樂,攻的快樂,防的也快樂。男孩子快樂,女孩子也快樂。
我想這是什麼原因?大土堆有什麼好玩的?其實很簡單,孩子就是要回歸自然,他覺得挨著泥土就高興,從上滾下來,感覺也高興,並不需要更多的人為的活動,爬上爬下,一個個都變成了泥猴。孩子玩完說,今天真是玩得痛快。
我想這種體驗是童年不可缺少的。因為他需要去接觸泥土,接觸河水;他需要自由地奔跑,甚至是無規則地奔跑。這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一種互動。所以當時我們有點震驚,孩子生活在校園裏,長時間地辛苦學習,他需要放鬆,需要發泄,需要奔跑,需要呼喊,這都是他生命的體現。
怎樣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獲得真正的能力?我的教育建議是:
帶孩子走向大自然。每一個城市周邊都有很多可愛的地方,父母要盡量地抽出時間來,把孩子帶向廣闊的遠方,帶著孩子走向大自然。孩子是離不開大自然的,孩子很渴望像鳥一樣地飛向大自然、飛向天空。而且在大自然中能培養孩子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和農村孩子交朋友。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在雙休日、寒暑假到農村玩。要知道,孩子愛觀察,愛看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愛和同齡孩子玩,這些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與農村孩子成為好朋友,晚上能數星星,在月光底下講故事,你說這樣的生活有幾個孩子不喜歡?
體驗親情。
在城市裏,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這是他成長中的缺憾。親情所指的不僅僅是父母、祖輩、父輩給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愛,還特別要指他與同齡夥伴之間的親情。在獨生子女漸多的時代,體驗親情是必不可少的。
我回想我的童年,非常奇妙,有一幕我怎麼也忘不了。那個時候我十歲左右,我回老家,到我的舅舅家去。我的老家是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我們幾個表兄妹一塊玩,大人對我們說,你們幾個孩子上你二姨家去吧。
那是冬天,大雪紛飛,腳底下的雪已經有一尺多厚了。在雪地裏跋涉,非常艱苦,但是那一路我們幾個孩子打打鬧鬧,真是很開心。皚皚白雪,漫長的路程,我們戴著棉帽子,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後來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首先是我的小表妹走不動了,那怎麼辦呢?我們三個男孩子隻好背她走,一個人背一段路。要知道,在我們也快走不動的情況下,再背上一個小妹妹,那就更艱難了。
但最後我們還是連滾帶爬、跌跌撞撞地到了二姨家。到了那裏吃飯熱鬧非凡,人在屋子裏笑,狗在院子裏叫,確實很難忘。吃完飯肯定還要走回去。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簡單的生活,就到二姨家拜年。但三四十年了,很多事忘記了,這件事還記憶猶新。直到現在,我見到我的大表弟、二表弟,都很親切。我們說起來都感慨萬千,還相互都惦記著。
對於我的女兒,我也是經常帶她回青島。故鄉,其實是滋養親情的聖地。
或許由於在北京的生活太優越了,在青島的日子,才使女兒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並發出內心深處的驚歎!
那年大年初二的晚上,我們一家和我父母、哥哥嫂子等八人,應邀去我表姐家做客。母親是表姐的姨,也是表姐惟一在世的長輩親戚,所以如母女般親密。女兒管我的表姐叫“大姑”。她每次來青島,必定到大姑家吃飯。女兒一歲多時站立不穩,曾坐扁了大姑一蓋簾餃子,給一家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依照山東的風俗,盡管是自家人,飯菜也是極為豐盛的,甚至到了疊盤子架碗的地步。可是,女兒卻驚訝地發現,這一個又一個挺麻煩的菜,竟是大姑在煤爐子上燒出來的。已經快60歲的大姑,身子高大肥胖,彎著腰在爐子前忙碌著,汗水從臉上、脖子上流下來。
女兒的心靈顯然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飯也吃不下去了,直叫:
“大姑,別忙了,快來吃飯吧!”
大姑轉過臉,憨憨地笑笑,說:
“好,一會兒就好了。”
女兒在北京長大,在她印象中,做飯就用煤氣或天然氣,懶得做飯就去飯店吃,怎麼可能燒煤做飯呢?我告訴她,中國大多數人都像你大姑這樣生活,還有不少人連大姑也不如呢,這就是現實。女兒沉默了很久。
表姐常說她吃虧在沒文化。其實,她是一個挺能幹的女人,養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如今都有了工作,並都結了婚,而且都有房子住。表姐家的房子隻有十幾平方米,就是一家六口人的大本營,曾依靠吊鋪加床等絕招度過漫長的歲月。表姐夫曾是我父親的徒弟,人十分忠厚老實,一切聽從表姐調遣,惟一的特長是趕海,捕魚捉蟹是行家。表姐夫的這一本事給我帶來快樂無限,寫長篇小說和電視連續劇《金猴小隊》,從他那裏獲益多多。
這一切,讓女兒既好奇又費解,同時慶幸自己的命運。是的,表姐一生經商,一生辛勞,因缺少文化而慘淡經營。誰知,四個孩子學習成績無一人突出,更與大學無緣,讓表姐遺憾終身。因此,她看到我哥哥的女兒考入青島大學,羨慕得見了就誇上半天,直叮囑我女兒好好學習。
其實,我妹妹的生活與表姐相差無幾。我這個惟一的妹妹,在一家服裝廠當質量檢驗科科長,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每月僅掙600多元錢。因第一個女兒心髒有問題,又生了第二個女兒,生活負擔更重了。一家四口也長期住在十幾平方米的房子裏,既無暖氣,也不朝陽。女兒去看過之後,直皺眉頭,表示難以置信。
每次回青島,女兒總是與媽媽挑出許多衣服或學習用品,帶給我妹妹的孩子,而他們總是歡天喜地地接受。有時,女兒把一些從未穿過的衣服,也帶回了家鄉。
有一年春節,我們全家回青島時,做了一件大事,說服我妹妹妹夫為他們14歲的女兒做心髒手術。他們之所以猶豫不決,一是害怕,二是沒錢,因為至少要花幾萬元,這對他們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與女兒商量後,決定替他們承擔全部費用,因為生命與健康高於一切。
手術成功了!
再一次回到家鄉,我們見到的外甥女已經排除了心髒裏的危險,心裏備感欣慰。我想,這樣一件事,女兒雖沒有說太多的話,心裏也一定會感到驕傲,因為她參與了挽救一個生命的努力,她懂得了什麼是親情。如今,我妹妹已經退休,工資提高了,又住進了廉租房,非常開心更是非常感激。
如何讓孩子更多地體驗親情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經常帶孩子回故鄉看看。每個人的故鄉都是珍貴的教育資源,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真正讓孩子去體驗生活。
讓孩子跟親戚家的同齡夥伴成為好朋友。親戚之間交往有一個特點,確實能讓孩子感受到融融親情。父母要創造機會,讓獨生子女跟親戚家的同齡夥伴成為好朋友,讓他們多一些交往,彌補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的缺憾。在這種交流中,他會慢慢地、自然地體會到什麼是親情,學會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