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校長心中總是裝著“差生”,似乎走到哪裏都會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這令他憤慨不已。自1987年開始,作為上海閘北區教育科學研究室主任,他受命主持閘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實驗。
提起閘北八中,熟悉內情的人都會搖頭歎息。是啊,由於地區環境惡劣,生源又極差,人們稱此校為“垃圾學校”、“流氓學校”、“差生集中營”。可是,劉京海校長對閘北八中卻情有獨鍾。他相信隻要變反複失敗為反複成功,再差的學生也會昂起頭走路,成為有希望的人。
有一天,劉校長去幼兒園接女兒回家。女兒高興極了,坐在爸爸的自行車上,一路上滔滔不絕,說:
“爸爸,你在研究差生,我告訴你,我們班上有五個傻瓜!”
劉京海一愣,問:“是不是你們老師說的?”女兒連連擺手,答:“我們老師沒說過。”劉京海更奇怪了,他從未意識到,還沒上學的女兒也能與他探討差生問題。他饒有興趣地問:“那你是怎麼知道傻瓜的?而且還五個!”女兒見爸爸對自己感興趣,更來勁了,驕傲地回答:“隻有傻瓜才不知道什麼叫傻瓜。他們五個小朋友,總是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不是傻瓜又是什麼呢?”“噢,是這樣啊,爸爸明白了。”
劉京海一邊回答一邊沉思起來。反複失敗的孩子,在幼兒園裏就成了“傻瓜”,即使老師不說他們傻,小夥伴也會自動把他們說成“傻瓜”。久而久之,這些“傻瓜”便可能認定自己是傻瓜是差生,並且在生活中表現得又傻又差。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讓孩子變傻變差的機製啊。
有一個姓方的男孩,一天在廁所裏遇到了校長。校長叫出了他的名字,還誇他作文寫得不錯。男孩大受震動:全校有幾千學生,校長怎麼會認識我?說明我的作文真有水平,還有點兒名氣呢。從此,這個男孩子信心大增,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濃。後來,他當了一名中學校長,並成為一名作家,寫出《戚繼光傳》等作品。
講過這個真實的故事之後,劉京海感慨地說:“我發現,成才的人往往是受了某個人的提醒,說他某方麵好,然後他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一個孩子如果認定自己是一個很有用的人,一個對社會很有幫助的人,一個很強大的人,那麼好了,這個孩子就很可能走上成才之路。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一個孩子天天被罵做傻瓜,他可能漸漸相信自己真是一個傻瓜,或許就走上了混日子的道路,從此與成功無緣。”
失敗學的研究也是劉京海感興趣的內容。他說:“失敗總是有的,如果你能正確地解釋它,它對人也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失敗也是一種教育。”的確如此,能從失敗中汲取營養,更有助於人走向成功。
不過,作為有豐富經驗的教育行家裏手,劉京海堅持認為:“教育過程第一重要的是成功要大於失敗。當體驗較多的是成功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約束就比較強,他的自信力也比較強,並由此化為一種積極、健康的人格,而這正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多少年來,我們習慣於一個成語: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劉京海的成功探索告訴我們:
不錯,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與失敗相比,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什麼是成功呢?
古今中外,人人渴望成功,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是一代又一代父母的夢想。可是,當許多人實現了追求的目標時,卻痛苦地發現,這成功早已吞噬了自己的幸福。這教訓或許給人啟示:成功固然離不開適當的外在形式,但更取決於內心的實質感受。也可以說,成功的真正內涵是幸福。
以分數和名次等所謂的統一標準評優劣,必定讓多數人成為失敗者。人是千差萬別的,成長的基礎與背景各不相同。所謂素質教育絕非齊頭並進,而是讓人在各自不同的基礎上都獲得發展,而發展就是成功。最大的成功是人能夠可持續發展,直至釋放出生命的巨大能量。
成功的道路千萬條,但對於個人僅有一條最佳的路,即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對於一個肯奮鬥的人來說,成功在於選擇,而選擇在於自知。成功者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路,失敗者則是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路。權衡能力也是一種選擇能力,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針對上述現象及成功教育的實踐經驗,我的教育建議是:
相信孩子。父母和教師要相信孩子,對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也對自己產生期望,從小擁有夢想。
給孩子體驗成功的機會。父母和教師要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反複成功的孩子越來越好,反複失敗的孩子越來越差。
給孩子鼓勵性的評價。父母和教師既要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也要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孩子信心越來越足,行為越來越自覺。
讓每個孩子都有夢想。
2002年夏天,我采訪劉京海校長的時候,他反複表明一個觀點:讓每個孩子都有夢想,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務。
劉京海曾與著名勞動模範徐虎有過一段不尋常的交談,談人的夢想。
他問徐虎:“現在學校也在提倡向你學習,除了為人民服務之外,還應該有另外一樣東西。”徐虎問:“是什麼東西?”劉京海說:“你必須先回答我兩個問題,然後我才告訴你。第一,你在幼兒園的時候想過長大了幹什麼嗎?”徐虎回答:“我在幼兒園時想當科學家、工程師、解放軍等等。”劉京海又問第二個問題:“你想到過修馬桶、當水電工嗎?”徐虎誠實地搖搖頭。
劉京海說:“你不愧是勞動模範!你之所以被大家敬佩,除了你為人民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什麼夢都沒有實現,可你還在做夢!還在奮鬥!人有100個夢,可以說99個是不能實現的。很多人是99個夢實現不了,就開始天天在家打麻將,可你徐虎不打麻將,還在做夢。所以你成為了徐虎!”
談到這裏,劉京海激動地說:“每一個人都有夢想,一個民族有了夢想,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可是,現在人們太功利了,隻知道掙錢享受,很多孩子已經沒有夢了。”前蘇聯一位科學家說,最可悲的人是什麼人呢?當他走向墳墓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
劉京海說:“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是這樣可悲的人。當然,沒有夢的人是要死的,有夢的人終歸也會死,但有夢的人會幸福得多,因為有夢就有追求就會去幹,沒夢怎麼幹呢?所以,我覺得:讓每個人都有夢,可能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務!”
但在現實中,夢想的價值是很難被人們認識到的。
在成人之後,夢想往往被認為是不成熟的表現,而在童年時代,夢想則常常被看作胡思亂想。
的確,夢想是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偏離常規的思維活動。但是,經曆了50多年的人生體驗之後,我深切地感受到,對於兒童來說,夢想可能就是理想,就是太陽,就是決定其命運的力量。盡管,許多夢想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夢想植根於人的心靈深處,它表達了人的強烈願望,因而是最神奇的成長發動機。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父母與教師應當珍惜兒童的夢想,引導他們把夢想變成真正的理想。
我願意把自己的經曆感受與大家分享。
1966年的冬天,我11歲,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最瘋狂的歲月。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我的命運。
當時,我哥哥在青島市一所技術學校讀中專。學校鬧革命,把圖書館裏許多書扔到院子裏,準備當毒草燒掉。我哥哥那一年15歲,也是衝鋒陷陣的紅衛兵。可是,他卻“反潮流”,竟然偷了一書包書回家,有滋有味地看了起來。
試想,我與哥哥同床共眠,他看書怎能不誘惑我呢?於是,一個紅衛兵與一個紅小兵,在窗外一片造反聲的情況下,專心讀起了封資修的“黑書”。
說心裏話,長到11歲,這是我頭一回與名著親密接觸,頭一回吃文學大餐。在我記憶中,這批書中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青春之歌》、《烈火金剛》、《風雷》、《紅岩》、《苦菜花》等等。雖然許多內容看不太懂,我卻把這些書“吃”進了肚子裏,就像一捧優質的種子埋進了沃土,怎能不發芽、開花、結果呢?
回首往事,我自然感謝哥哥的正義之“偷”,也感謝父母的寬容。假若,父母是政治敏感的人,豈能容忍兩個兒子在家中欣賞“黑書”?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近乎文盲。在他們看來,看書學習總是好事,隻要不過度看書損害眼睛就行。因此,父母隻規定晚上10點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我們哥倆已經上癮,怎能睡得著?哥哥懂一些電工知識,他找來電池、電線和燈泡,自製了手電,而我負責支起被子,哥倆又進入文學世界……
事情的變化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讀了太多的文學,美震撼了一個無知少年的心靈。於是,從11歲開始,我癡癡地做起了文學夢,夢想當一名作家!
這絕對是一個夢想。
1971年初中畢業離開青島第十六中學,16歲的我開始了瘋狂的文學創作,最崇拜的人是李白、杜甫、賀敬之、郭小川,因而寫得最多的是詩歌。雖然那個年代沒有稿費,我卻經常四處投稿,把每個編輯都看作聖人一般。
1974年11月1日,我的第一首兒童詩《畫出公社豐收年》在《青島日報》發表。新年元旦,該詩又在青島廣播電台配樂播出。我當時幸福得天旋地轉,幾乎要窒息了。後來,我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及報告文學等20部個人專著,寫出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等影響廣泛的作品,並成為中國作家協會的全國委員會委員和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
可以說,我今天的一切榮耀均源自於夢想。夢想把我從黑暗中拯救出來,又引導我走過文革的文化荒漠,去擁抱那文學的綠洲。不僅僅如此,夢想使我一生都渴望學習與成長。夢想使我一生有了指南針,指向文學,指向寫作,指向積極的人生。
我發現,夢想的魅力是難以阻擋的,因為它喚醒了你心中沉睡的巨人,賦予你偉大的力量,讓你忍不住躍躍欲試。它是多麼的真實、多麼的執著、多麼的頑強。當然,不是所有的夢想之花,都能結出成功之果,因為的確有些夢想是妄想或空想。但是,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讓他們放飛自己的夢想。生活是最偉大的老師,她會告訴孩子,放棄妄想與空想,而去勇敢地實現內心真善美的渴望。
今天的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總想把孩子推進成才流水線:名牌幼兒園→名牌小學→名牌中學→名牌大學→出國讀名牌博士……怎麼容忍孩子癡癡夢想?可是,沒有夢想的童年,就像花朵沒有色彩,就像小鳥失去翅膀,還有什麼自由幸福可言呢?
我的教育建議是:
夢想是成長的發動機。孩子的夢想可能是醜陋的,可能是荒唐的,可能是怪異的,但它是童心上長出的靈芝草。給一份欣賞,給一份嗬護,給一份引導,它可能長成一棵大樹。自然生長起來的大樹才可能是參天大樹,人工栽培的花花草草怎麼可比?
成功需要夢想。夢想是理想的自然形式。夢想是鳥兒飛翔的翅膀,夢想是人生的太陽。隻要心中擁有夢想,人就會在希望中生活,並不斷地創造生命的奇跡。是否擁有夢想,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標誌之一。成功者多出於夢想家之中。童年是多夢季節,有愛心的智者會精心嗬護,讓夢想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所以,聰明的父母讓孩子心中滿懷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