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成功的孩子越來越好,反複失敗的孩子越來越差。
每個人的大腦都像一個沉睡的巨人。這並非是浪漫的沒有根據的誇張,而是被科學研究反複證明了的事實。
顯然,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大腦被神力喚醒,使自己真正走向成功。問題在於:去哪裏尋找這種可以喚醒“沉睡巨人”的神力?而這種神力究竟如何創造奇跡?
毫無疑問,這神力的唯一來源就是教育。
我曾寫過一本書《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原名《喚醒巨人――成功教育啟示錄》),並榮獲中國圖書獎。有人說,這本書是一本為“差生”正名,洗刷學校、家庭和社會加在他們身上的歧視與汙點的教育紀實作品。是的,“差生”、“傻子”――這些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個可怕的名詞,可以讓一個原本可以奮發向上的優秀孩子變得自暴自棄,從此走上與社會、與學校、與家庭對抗的道路。書中記錄的上海閘北八中在“差生”教育中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的成功,讓從來沒有體驗到成功快樂的“差生”體驗反複成功的快樂,從而喚醒孩子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自信與自尊,提出了成功教育的最核心命題:成功即發展,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就是成功。
我是一個親身經曆者,深受震動。
我也想把我所受到的震動告訴父母和老師們:每一個人都是成功者,從生理學的意義上說,每一個人都是父母體內最健康的精細胞和卵細胞的成功結合,因而每一個人的誕生就是一個生命意義上的成功者。真正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讓孩子走向真正的成功!
首先發現孩子的優點。
從一個故事講起。
北京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雨晨(化名)回家宣布:“我再也不去上學了!”父母大驚,說:“你小學還沒畢業,不上學幹嗎?”兒子答:“反正我不去了!老師不喜歡我,同學們煩我,上學活受罪。”
雨晨的父母到處請人幫忙出主意,找到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畢淑敏。這個故事就是畢淑敏與我聊天時告訴我的。當時,畢淑敏正在讀心理學,她問明了情況,說:“我給您孩子開個處方吧。”畢淑敏當過軍醫,她熟練地寫道:“這個孩子有病,急需要表揚,表揚一個星期。”
雨晨的母親一瞧,皺緊了眉頭,苦笑道:“這樣的處方有什麼用?”畢淑敏說:“試試吧,或許有用。”
雨晨的班主任見到這張奇特的處方,懷疑地問:“這真是醫生開的嗎?”雨晨的母親趕緊點頭稱是。班主任歎了一口氣,說:“唉,就你這兒子,有什麼好表揚的?”雨晨的母親懇切地說:“老師呀,您就發發慈悲吧,這孩子一點信心也沒有了。如果您再不可憐可憐他,他就沒有任何希望了,成了廢人咋辦呢?”班主任終於動了惻隱之心,答應試一試。
第二天的早晨一上課,班主任就盯著雨晨看,可還是什麼優點也看不出來。她定定神,說:“雨晨同學今天上課很認真。”雨晨一聽老師表揚自己了,立刻腰板筆直兩眼放光。第三天,班主任又表揚雨晨作業有進步。雨晨聽了特來勁兒,作業愈發認真。五天下來,雨晨變了一個人:愛上課,愛寫作業,特別喜歡班主任。父母見了眉開眼笑,心花怒放。
這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什麼呢?
小學生渴望表揚就像人需要陽光和氧氣一樣強烈。老師如果摸一摸孩子的腦袋,就像活佛摸了頂一樣,孩子可能會昂著頭回家,驕傲地對父母說:“今天,老師摸我腦袋了!”小孩子認不清自己,需要靠成年人的表揚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所以,成年人經常鼓勵孩子是神聖的責任。
然而,現實令人感慨萬千。我主持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狀況課題時發現,隻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能經常鼓勵學生,但他們表揚的80%以上是學習尖子和學生幹部。
我常找機會與孩子聊天。北京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告訴我:“我們的老師整天陰著臉,滿臉舊社會!”見我愣住了,別的孩子又爭著解釋:“我們的老師特愛發火,一發起火來,五官錯位,緊急集合!”多麼精辟而形象的評論。我對作家們講兒童生活時說:“我們誰能用八個字,描繪出一個人發怒的表情?”作家們自愧弗如。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多少個家庭在大呼小叫?有的還揪著孩子的耳朵,大聲責問:“你把平時那些好東西吃哪裏去啦?怎麼考這麼點分?你沒長腦子嗎?”“人家考一百分,你怎麼才七八十分?準是貪玩不用功,不打爛你屁股,你是不知道努力的!”其實,這些指責並無科學依據,還會讓孩子恐懼學習,可能成績越來越差。
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是千差萬別的,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魯迅、郭沫若在中小學的成績,大都在七八十分,甚至還有些課不及格,可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呢?說明成功在於發展和選擇,在於潛能的激發。
因此,我建議廣大父母朋友:當您的孩子又闖了禍時,您的第一句話是否可以先說:“你是好孩子!不過,今天這件事不好,為什麼會這樣呢?仔細找找原因好嗎?”當您的孩子考砸了,您的第一句話是否可先說:“你是聰明的孩子!我們知道你愛學習,也一定能夠學好。可這次沒考好,讓咱們來好好找找原因,好嗎?”您如果這樣開始談話,孩子就不僅不會崩潰,而且會認真思考,找出原因,重新奮鬥,直至成功!
有人總懷疑孩子弱智。實際上,心理學家早已進行了科學測查,發現在14歲以下孩子中,隻有1.07%的孩子有弱智傾向,而超常兒童占3%!所以說,孩子的學習問題,絕大部分不是智力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出現了障礙,隻要克服了這些障礙,每個孩子都可以走向成功。
在這裏,我給父母們和老師們留一個作業(開玩笑):明天,您去發現孩子的10大優點。――請放心,每個孩子至少存在10大優點。如果您能發現6個到10個,你是一個優秀的父母或老師;如果您能發現1個到5個,你是一個及格的父母或老師;如果您一個都發現不了,您就該下崗或失業了,因為您太不稱職了,急需崗前培訓。
我的教育建議是:
首先發現孩子的優點。父母們請務必記住,對待任何一個孩子,往往是表揚越多優點越多;訓斥越多毛病越多。讚美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裏做對的事情。父母要事先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父母會讚美他,並告訴孩子父母對他做對的事情有多麼高興。什麼是孩子做對的事情呢?比如,當孩子完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或者和自己相比有了進步,甚至在做錯誤的事情時有所控製自己,這些都是孩子做對的事情。哪怕您的孩子上次考了20分,這次考了21分,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個進步。
請孩子也發現和表揚父母做對的地方。當孩子發現父母有做對的事情時,也要讚揚父母,這等於為孩子的成長找到了一麵鏡子。
誇孩子要講究科學方法。一是實事求是,要欣賞到位,而不要過度誇張;二是該批評必須批評,要在肯定優點的前提下進行批評,而不可一棒子打死。總之,教育孩子以表揚為主是成功之道。
善於使用一些無聲的誇獎。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動作等人體語言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做出反應,這也是一種激勵孩子的好方法。
前進一步就是成功。
在上海閘北八中,人們時常爭論起關於聰明和愚笨的問題,因為“差生”太多了,是否有不可改變的客觀原因呢?
作為成功教育實驗班的班主任,樓老師為幫助“差生”們走向成功嘔心瀝血,但是,許多教育難題也常常讓她困惑。
劉京海校長常與她聊天,反複講他的“猴子論”,即弱智的孩子也比猴子聰明,要相信孩子的潛能,同時要找出適合不同孩子的方法。
有件事讓劉京海校長非常開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用獼猴的試驗支持了他的觀點。第一天,教五隻猴子學習第一個動作,其中三隻猴子一教就會,另外兩隻猴子怎麼教都不會,時間到了,隻能放它們回去休息;第二天,把那兩隻沒學會動作的猴子找來補課。用新的方法教,結果都學會了;第三天,教第二個動作,一教就會的三隻猴子,怎麼教也學不會,相反經補課才學會第一個動作的兩隻猴子,一教就會;第四天,隻能把第二個動作沒學會的三隻猴子找來補課,改變教法,它們也學會了。研究的結果表明:一是猴子的聰明程度差不多;二是要教會每一隻猴子,關鍵是要找到適應不同猴子的方法。
劉京海說:“我們不一定能馬上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但當我們一時教不會孩子,不應懷疑孩子是可以學會的。隻要我們有一顆愛心和恒心,就一定能找到適當的方法,而尋找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
張愛華(化名)的出現,曾經讓樓老師差點兒絕望,因為她的物理測驗僅得七分!
張愛華生活在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裏。在小學裏已經留過三級,加上年齡偏大人偏胖,被同學們起了個綽號,叫“傻大姐”。放學後,樓老師留下了張愛華,批評她回家不好好複習功課。
“我哪有時間?我要做好多家務活兒。”張愛華低著頭不敢看老師,嘴巴卻咕噥著不太服氣。
“你是獨生子女嗎?”
“是。”
“獨生子女每天有很多家務?”
見張愛華還是點頭,樓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她任教多年,這樣的事極少碰到。
家訪的時候,有些文化的父親說出了一番辛酸的話:“不怕老師笑話,我們的女兒智商很低,不是讀書的料。她將來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沒有其他本事,隻好幹活,以後也好告訴人家,她家裏的活樣樣會幹。所以,為了她的將來,我們在家裏培養她做家務。”
樓老師聽了心中一陣痛楚,說:“如果她沒有什麼文化,隻知做家務。那她將來嫁了人,會幸福嗎?”
“可有什麼辦法呢?我們何嚐不想讓女兒讀書呀!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不管用啊。”
樓老師搖搖頭,說:“哪個孩子不是人呀?咱們還是要為她一輩子的幸福著想啊!努力吧,總會有辦法的。”
第二天,樓老師請物理老師來輔導張愛華。她坐在一邊觀察。物理老師講了一些題,問:
“懂了嗎?”
“懂了。”
張愛華禮貌地點了點頭。但是,樓老師從她茫然的麵部表情可以斷定,她肯定沒真正弄懂,而是不敢承認。
樓老師想,也許請同學來幫助她更好,有時同學會比老師講得更通俗易懂。征求意見後,她把張愛華帶到了本班學習委員的家裏進行輔導。隻要一看到張愛華有疑惑的神情,樓老師就請學習委員停下來,再講一遍,把難點攻破為止。
回家的路上,樓老師笑眯眯說:“小張呀,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這可是全班都不知道的秘密呀!”“什麼?”張愛華的心跳加快了,全神貫注地望著老師。隻聽樓老師低聲說:“我上初中的時候,物理成績也很糟糕,還哭過鼻子哩。”“真的?”張愛華瞪大了眼睛,問:“那您怎麼辦?”
“我罵了自己一通: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就是頭拱地,也要把物理攻下來。”
“後來呢?”
“過關了呀!”
“我不行!”
“誰說的?記住:相信自己的人才會成功!”
“我試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