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教師的最大魅力在於吸引孩子熱愛學習。
學會求知是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之首。求知的“知”不隻是指“知識”,而且指廣義上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及其主觀世界,也包括自然、社會的外部世界,“求知”則是一個隻有起點而無終點,在實踐和認識的無限往複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我們為學會學習確立了四大指標,即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其核心是勇於創新。
毫無疑問,愛學是學習好的第一特征,隻有愛學才會真正的主動學習。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因此,父母與教師的最大魅力,便是引導孩子熱愛學習。讓孩子愛學習、會學習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然而,讓父母心痛的是,許多孩子從心裏不愛學習,甚至厭學成了普遍的現象。
作為父母,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需要看到,如果要讓孩子樂學,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則重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容易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的樂趣。有四個重要的學習習慣,我們要加以特別重視:上課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認真預習、認真複習。要讓孩子愛學、樂學、學好,父母務必要重視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相關鏈接:人的四種學習需要。
學生的學習狀況受到學習動機或學習需要的直接影響。一般來說,人有四種學習需要,即認知需要、發展需要、報答需要、競爭求勝需要。
認知需要是以學習本身為目的的需要。用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話說,認知需要是“要求知道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識以及係統地闡述並解決問題的需要”。也就是說,認知需要是直接指向學習或知識本身的。
發展需要主要反映學習是自我發展和自己成長的需要,是除認知需要外學習的主要動力,它使那些難以直接給學習者帶來認知快樂的學習活動可以堅持下去。
報答需要反映了學習以知識報答父母、報效祖國的願望,但這是一種類似欠債還錢的信貸關係。在這種需要驅使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更多的往往不是學習的樂趣,而容易產生因無法使父母滿意所導致的焦慮。
競爭求勝需要主要反映了學生把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從而提高自己在群體中地位的需要。競爭求勝需要的存在,是自尊不能滿足的結果,如自身接納程度低,夥伴關係不和諧,在家庭中感覺不良,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與尊重,得不到老師的欣賞等等。
顯然,從學生的前途和幸福著想,應當鼓勵和表揚認知需要,認可和鼓勵發展需要,反省報答需要產生的原因,爭取消除產生競爭求勝需要的根源。因為認知需要是最穩定的學習需要和內在動力,更主要的是,認知需要的滿足,是人類生活的快樂源泉之一,是其他任何滿足都無法替代的。
良好的學習習慣比高分數更重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分數名次更重要,這是我很深的一個體會。父母們一般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考高分,得高名次。因為大家有一種推斷,如果孩子的名次能夠一直保持在班級前麵,他將來升學甚至考大學希望就大一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學習習慣比他的分數更可靠,比名次更重要。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三個女孩子讀高三了,在高考的當天她們拒絕參加高考,離家出走,躲起來了。三家的父母急壞了。事後三個女孩子很後悔,父母也很後悔,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父母都犯了多數父母容易犯的錯誤。有一次,某個女孩子好不容易考到了95分,回家滿心歡喜地跟父母說:我這次考了95分。她以為爸爸媽媽一定會表揚她,這是第一次啊!沒想到她爸爸眼睛一瞪:95分你就翹尾巴了?為什麼隻考了95分而沒考100分?
諸如此類的質問使孩子喪失了信心。在她心裏,她盡最大努力也難以達到父母所要求的理想水平,她怎麼能不沮喪呢?有這樣心理狀態的孩子,學習能學好嗎?
1993年,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以其劃時代的學術專著《多元智能》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至少擁有八種智能,八種獨立而又平等的智能,而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人有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的智能、自我認知的智能、自然的智能。比方說有的孩子對數字非常敏感,對解題特別有興趣,這一類的孩子就屬於數學邏輯智能發達;有的孩子對解字謎很感興趣,對於優美的句子記得特別牢,對於好文章特別愛讀,特別願意講故事,這一類的孩子就屬於語言智能發達。比方說同樣的一批孩子,都沒有受到過舞蹈訓練,但是有的孩子上來一表演,動作就比較協調。一般說來動作協調的人就是身體運動智能比較發達,比如舞蹈家、運動員。
因為人的智能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就決定了有的孩子在有些方麵可以表現很突出,但是有些方麵雖然很努力,成績也可能不如意。
所以,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他可能盡到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達到您的要求。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做父母的好好反思!反思什麼呢?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熱愛學習!我讚成這樣兩句話:愛學是萬善之源,厭學是萬惡之源。
孩子隻要愛學習就有希望,而且愛學習的孩子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才能夠持久地學習。我建議父母朋友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你們要真想讓孩子好好的學習就要保持一個寬鬆的環境。就是說孩子隻要盡到努力就行了,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興趣比分數重要。我相信孩子隻要有了好的學習習慣,隻要熱愛學習就一定能夠發展下去,而且我們在研究孩子的人格發展的時候發現,認知需要就是說愛學習這是他最重要的、最穩定的內在動力。聰明的父母、有遠見的父母都不要計較孩子偶爾的得失,而是鼓勵他去善待生活,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這將使你的孩子能成為一個長期奮鬥、不懈努力,向著自己理想目標前進的孩子。
父母如何讓孩子愛學習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改變觀念,認識到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一定會有好的成績,而且是取得好成績最穩定的因素。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靠著很多的習慣來支撐。習慣是人的一種穩定的行為,它是學習好的最重要的保證。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習慣,比方說上課認真聽講;課後獨立完成作業;認真預習、認真複習;寫字坐姿要正確;作業要幹淨;能夠采取各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包括利用各種現代的工具,這些都是優良的習慣。
了解孩子的智能特點。作為父母要特別關注自己孩子的智能特點,比方說有的孩子如果他的數學邏輯智能偏差,怎麼辦呢?你可以通過給他補習,讓他好好學習,使他達到一定的水平,比方及格或者是再好一點,但是你不能要求他拔尖。孩子在他強項的學科裏麵,他可以盡量地往前衝使他充滿信心,使他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水平。但是他的弱項要適可而止,隻要盡到努力了就好。我們對孩子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製造冤案,不要逼迫孩子,否則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可能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說最好是采取揚長補短的方法,父母要幫助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讓孩子享受學習的樂趣。
教會孩子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任。父母除了創設良好寬鬆的環境,指導孩子體會學習中的快樂,幫助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還要告訴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老師,而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發展,自己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任。
相關鏈接:人的八種智能。
語言智能,就是人們對於語言文字的掌握、運用、表現能力。這種能力在詩人、作家和演說家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數學邏輯智能。就是數學思維和邏輯推理、科學分析的能力。譬如。數學家、會計師、偵探、數據專家等等這些人才,在這方麵的能力就是出類拔萃的。
空間智能,就是在腦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運用和操作這種模式的能力。水手、工程師、外科醫生、雕刻家、畫家等都具有高度發達的空間智能。
音樂智能。從事音樂創造、演奏和其他舞台表演的人,通常在這方麵比較突出。
身體運動智能,是運用整個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舞蹈家、體育運動員、外科醫生、手工藝大師在這方麵有突出的表現。
人際關係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教育家、心理醫生、宗教領袖、政治家、推銷員、經紀人等等具有這方麵的長處。
自我認知智能,這是一種深入自己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辨別自己的情緒變化、體驗自己靈魂活動的能力,即建立準確而真實的自我模式,並在實際生活中有效地運用這一模式的能力。由於這種智能的隱形性,如果觀察者想探知的話,需要有來自語言、音樂或者其他顯性智能的證據。一般來說,文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神學家、音樂家都是便於顯現自己的自我認知智能的人。
自然智能,如達爾文等人的發現自然的能力就是一個證明。自然智能是《多元智能》一書出版後的新發現。
認真聽講是學習好的第一習慣。
相傳,古時有個畫家喜歡畫虎。一次,他剛畫成一個虎頭,有位朋友請他畫匹馬,畫家順筆一揮,在虎頭下麵添上了馬身。朋友問他:“你畫的是馬還是虎?”畫家答曰:“管它是什麼,馬馬虎虎!”朋友生氣而去。
畫家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他的大孩子問道:“爸爸,上麵畫的是什麼呀?”畫家漫不經心地答道:“是馬。”
二孩子見了也問他,畫家又隨便答道:“是虎。”
兩個孩子遂馬虎不辨。一日,大孩子遇到老虎,以為是馬,想騎它,結果被虎吃掉;老二碰上一匹馬,卻以為是虎,拉弓將馬射死。於是,人們便送給畫家一個外號“馬虎先生”。傳說這就是馬虎一詞的由來。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馬虎的: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細心。在我們的生活中,“馬虎”現象幾乎遍布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學習馬虎問題是兒童學習生活中比較常見和容易忽視的問題,它是許多父母、兒童急需解決,但又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
有的父母認為馬虎是小毛病,隻要孩子聰明就行,馬虎是件小事兒,不是什麼大問題,以後注意就可以輕鬆改正。但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