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愛學是萬善之源, 厭學是萬惡之源(3 / 3)

與老師保持聯係。讓老師知道你對孩子的擔心,並和你互相配合,以便與你的措施和獎勵保持連續性和一致性。

預習者是主動者。

古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學習,我們都知道,養成預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我的體會是――預習者是主動者,因為他可與老師“同頻共振”。

“同頻共振”是什麼意思呢?

“同頻共振”是聲學中的一條規律,就是指一處聲波在遇到另一處頻率相同的聲波時,會發出更強的聲波振蕩,而遇到頻率不同的聲波則不然。人與人之間,如果能主動尋找共鳴點,使自己的“固有頻率”與別人的“固有頻率”相一致,就能夠使人們之間增進友誼,結成朋友,發生“同頻共振”。

在課堂教學中,“同頻共振”是指當教師的教學藝術與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同一“頻率”時,師生間就會產生認識、思想、情感等方麵的“共振”或“共鳴”,會出現師生雙方的思維處處呼應,時時合拍,步調一致,達成共識的效果。如果具體地針對於上課前預習這個情況而言,預習者是主動者,因為他能主動地參與到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當中,與老師實現“共鳴”。

在學習新課之前,孩子如果已經有所預習,就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那麼在老師的講課過程中,會有所側重地聽講,而且思維會一直跟隨老師,注意力會很集中,這樣的聽課效果就可能很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打無準備之仗”,有了準備就能更好地學習。

我們也當過學生,大都有很深的體會。有的時候孩子貪玩,根本沒看書,進了教室還不知道這節課是什麼課,老師進來之後才摸出書來,老師講課時才開始聽。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自製力稍差的話,玩心沒有及時收回,很容易開小差。那結果是聽課一知半解、接不上茬、稀裏糊塗,這樣一堂課一堂課稀裏糊塗地混下去,學習成績必定下滑。

如果你在課前做了認真預習,發現了疑點,提出了問題,已經做好了聽課的一些準備,這樣上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信心十足。因為你是帶著問題來上課的,你是來向老師提問的,你是有意地要聽老師這個問題是怎麼講的。孩子一般都有天真的表現欲,如果今天在課堂上能提出一個問題,而且提出一個高水平的問題,會感到特別的自豪。要知道,這樣的心理狀態就是非常適合於學習的狀態。帶著問題上課,他就能提前進入角色。相比之下,別的學生可能是心不在焉,而由於你注意力非常集中,上課所講的知識你都能掌握,會產生學習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就可能能轉化為獨立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今天,我覺得課前的預習尤為重要,為什麼?因為教育部在推進新課程改革,我也參加了其中的某些項目。現在新課程改革有什麼特點呢,題量減少了,上課的創造性給你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這個時候就需要你動腦筋才能發現問題。因為新課改的基本精神是要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養成預習習慣的學生就能不斷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養成一種探索的精神,這將會大大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一書中指出,21世紀是學習的世紀,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而終身學習通過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來實現。其中提到的學會求知就是要求我們要學會學習。學會學習,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索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豐厚的人文精神等。總之一句話,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許多教師和父母都反映,孩子越大,上課越是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大多數成年人是這樣解釋這種現象的:一是孩子長大了,害羞了;二是認為孩子學習的獨立性增加了,願意自己獨立鑽研。我們曾經在一個相關的課題中發現,當堂舉手提問和回家問父母的人數比例隨年級增高急劇減少;翻閱教科書或參考書,自己找答案的情況隨年級增高逐漸增多。這雖然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獨立性隨年齡增大逐步增強,但是也反映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狀況是令人擔憂的。

所以說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適應我國當前新的教育教學背景,適應世界教育的潮流,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認真預習的習慣。提前預習,可以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調動孩子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

但在現實中,許多父母並沒有對這個習慣加以重視,也就忽略了培養孩子的預習習慣。許多父母認為,每天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都是一件十分頭痛的事情,何談預習呢?沒有時間與精力呀!

其實,讓孩子養成預習的習慣並不難。我的教育建議是:

父母要認識到養成預習習慣的重要性。不僅自己要清楚預習是學好知識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還要讓孩子也知道,做好預習,是他能上課認真聽講以及真正掌握好新學知識的有力保證。認識清楚了,才能使父母在家教實踐中堅持正確指導並督促孩子做好預習。如果父母不能堅持下來,孩子也難以養成這個習慣。畢竟任何一個好習慣都貴在堅持。

教給孩子一些預習的方法。在學習新課之前,首先讓孩子把新的課文提前讀一讀;其次讓孩子學會對新的知識提問題,要有“疑問”;對於高年級的孩子,可以讓他學習分析所學知識的重點是什麼,做到心裏有數。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做一個預習的筆記,提示自己。課前預習一般有四步:把課文(新知識)看一遍、發現問題、把握課文(新知識)的重點、做好預習筆記。我想凡是這樣做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一定集中,因為他是帶著問題來的,他的收獲一定比別人大,這就是成功學習的奧妙之一。

“重複是學習之母”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重複是學習之母。”這都告訴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複習這個環節是很重要的。

讀書學習有一個把書變薄再變厚的過程,即讀完厚厚的書或學完長長的課本,經過反思會悟出最緊要的東西,這就是把書由厚變薄。抓住最緊要的東西,加以聯想、引申、升華,薄薄的東西便逐步加厚,又成為一本厚書。但這已經不是原來的書,而是學習者個人獨造的書。這就是一個複習的過程,體現出的是複習對再造式學習的“神奇”力量。

具體說來,複習是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把學過的知識進行全麵的溫習,這樣會對他的學習有很大的鞏固作用,是一個融會貫通、梳理整齊,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整體的鞏固過程。可以說,複習的水平決定掌握知識的水平。因此複習水平的好壞,對一個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複習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減少孩子因遺忘或記憶不清而導致在做作業時的“磨蹭”現象。

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由於學習科目和內容比較簡單,學生隻要課上能認真聽講,課後做很少的作業,最多默寫一些生字,學習的內容就能基本掌握了。即便如此,那種忘了帶書本,忘了老師留了什麼作業,或忘了寫作業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內容逐漸複雜,學習的科目也增多了,這時如果沒有消化好老師課堂講的知識,又沒有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做起作業就可能磨蹭了,往往幾十分鍾的作業要花上整整一個晚上的時間,甚至第二天還交不了作業。

父母為此很苦惱:“才寫兩個字就開始玩,要是他能拿出看電視的認真勁兒寫作業,就不用操心了。”寫作業拖拉的孩子,他們往往會邊寫作業邊翻看書中內容,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狀態,顧前顧後,不能全麵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其實,如果父母能督促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先進行複習,則可能會改善孩子寫作業拖拉的狀況。因為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能把所學的內容都包含進去,如果孩子在做作業前先複習,則可以在做作業時做到心中有數,既鞏固了學習的內容,又可以提高寫作業的速度,這樣,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了。

如何讓孩子養成認真複習的習慣。我的教育建議是:

及時複習。及時複習的方法是根據人的記憶規律總結出來的。父母可要求孩子在每次大考之前必須複習,小考之前也要複習,複習要成為平時養成的一種主動的學習習慣。比方說學完一節課或者學完了幾節課就要複習,最好當天的功課當天複習。如果孩子自己每天能主動地複習,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運用多種多樣的複習方法。比方說複習英語,英語就是特別需要及時複習的一門功課。因為孩子不一定非常喜歡這種外國語言,所以複習的方法就是需要多加練習。學英語沒什麼複雜的訣竅,就是一定要多講多練。我有一個朋友學外語學得非常好,他是怎麼學的呢?他在冰箱上、櫃子上到處都貼上英語單詞。甚至父母跟他交談、洗澡、吃飯、刷碗、睡覺時的交流都用英語來對話,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給他自己創造了很多不斷複習的條件。也可以指導孩子進行階段複習,包括章節複習和科目總複習。讓孩子學會通過看課本的目錄,回憶已經學過的知識,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知識,並教給孩子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眼、耳、手並用,即自己看,與別人討論,用手打手勢等各種方式交換使用,讀背結合等等。

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檔案。什麼叫學習檔案呢?當麵對孩子學習上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著急,而是讓孩子自己把問題或錯誤記錄下來,這樣會有助於他改正錯誤,避免重犯。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我有個發現,比方說他在中考、高考中犯的錯誤,往往就是他日常學習中容易犯的錯誤。小錯不改,終成大錯,因為人就是容易形成定式,一種錯誤的理解不去認真地改正,他就可能錯下去,而且成為一種錯的習慣,這就是比較麻煩了。所以建立學習檔案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遏製這種習慣性的錯誤,把規律性的錯誤改掉了,再偶爾出現的錯誤就比較好辦了。比方說孩子做錯的題,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把它們記錄下來,這個題錯了,錯在了什麼地方,做一個錯題集。也可以指導孩子把經常錯的字記下來,叫一個錯字集。慢慢地就積累多了,然後就發現錯誤的規律,什麼類型的題容易出錯,找原因;什麼樣的字容易出錯,也找原因。通過這樣的方式,能發現他在學習上容易出錯的原因。經過老師指導或父母輔導,孩子犯過的錯誤會很少重犯,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經驗,希望廣大父母嚐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