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愛學是萬善之源, 厭學是萬惡之源(2 / 3)

在上課時,孩子“馬虎”的表現是:

東張西望、不注意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對教師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做小動作、玩東西、注意力不集中等。

孩子上課時的這些表現老師最有體會,也了解得最清楚,這樣的表現破壞了兒童學習中聽與想的環節,影響了兒童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影響了兒童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孩子上課如果不能認真聽講,而是“馬虎”對待的話,造成的直接後果可能會是學習成績也“馬虎”。

按照我的觀察,我覺得學生的分化,即孩子分為學習好的和學習不好的時候,大多是在課堂上分化的。有的孩子坐在課堂裏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東張西望,胡思亂想,老師講什麼不知道,這樣的學生的學習慢慢就會出現滑坡;而有的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總是跟著老師走。他就很容易成為好學生,學習成績優秀。所以說上課認真聽講是學習好的第一步,第一習慣。

一般來說,老師上課時的安排是有規律的,先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再講新課,最後留作業。小學老師授課的內容、教學方式等,是根據兒童的年齡、心理發展的特點,按照國家教育部教學大綱要求來備課的。老師上課時語速比較慢,對所講的問題,尤其是新課的內容,會反複講,反複練習。如果孩子上課時不能認真聽講,老師講新課時沒有聽到、聽懂,回家寫作業時就會出現不懂、不會或做錯的現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新知識的掌握。

《羊城晚報》登了一個報道,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個農民把兩個孩子培養成大學生。這個農民的文化很低,他用的是什麼辦法呢?他對孩子說:“你們上學我很羨慕你們,你們上學回來,教我,我跟你們學習。”這個農民下了工,孩子回來了,就老老實實地跟著這兩個孩子學習。孩子有一個特點,特願意給父母當老師,他為了當好這個老師,他會好好地學啊!這樣堅持了很長時間,這兩個孩子養成了認真聽講的好習慣,學習成績優良並且穩定,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根據我們多年的研究發現,實際上孩子上課不能夠認真聽講的原因,常常並不在學習方麵。比方說孩子沒睡好覺,他就煩躁不安;有的孩子跟同學關係不好,老擔心下了課誰會欺負他;或者有的孩子上課的時候還想著昨天的電視,或者剛看過的精彩電影;還有的孩子可能惦記著書包裏裝的小說;甚至還有一些孩子,是生理上有問題,比方說有的男孩他包皮沒有解決好,上課經常在那裏坐不住,難受。所以孩子上課不能認真聽講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希望父母和老師能有一個清醒認識,為了保證孩子上課認真聽講,我們需要給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提供一定的幫助。我的教育建議是:

幫助孩子排除各種幹擾,做好上課的準備。孩子需要成人幫助他排除上課時受到的各種幹擾。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在家時就做好上課的準備,要督促孩子整理好書包,準備好上課需要的學習用具。因為孩子可能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注意力不集中了,比方說某一門課的課本忘記帶了,會不由得老害怕老師會來點他的名,一上課就在想怎麼躲過這一關,這一課就可能上不好了。所以要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讓孩子心情愉快地、輕鬆地去上課,那麼這樣孩子就沒有後顧之憂。這就需要我們大人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培養他的好習慣,要精力充沛,保持很好的狀態。越在低年級越容易發生上課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因為小孩不容易分清楚什麼是重要或不重要的,他可能因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甚至他丟了兩毛錢,一天都惴惴不安。所以父母要細心幫助孩子。

保證孩子的正常睡眠時間。有的孩子不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有部分原因是由於過度疲勞。還有的孩子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往往在寫家庭作業時貪玩,導致作業花費時間太長而影響了正常的休息。沒有足夠的睡眠與休息,肯定會影響孩子第二天的正常學習。研究表明,如果人長期睡眠不足,腦供氧就會缺乏,腦細胞就會損傷,腦功能就會下降。睡眠不足,孩子的抵抗力會下降,學習成績會受到很大影響。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2010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顯示:在學習日,中小學生平均睡眠7小時37分鍾,比國家規定的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9小時)低了1小時23分鍾。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父母必須要認識到睡眠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剝奪孩子的睡眠。就是剝奪孩子的成長,甚至是犯罪行為。總之,小學生父母要保證孩子每天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初中生父母要保證孩子每天9小時的睡眠時間,高中生父母要保證孩子每天8小時的睡眠時間。讓孩子養成定時睡眠的好習慣,是幫助孩子學習取得好成績的重要法寶。

積極與老師配合。及時了解孩子上課能不能認真聽講,注意力是否集中,還要經常與老師聯係。如果發現問題就趕快采取措施,消除各種幹擾,使孩子能在課堂上快樂地聽講,因為上課認真聽講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根本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

現在學生不愛學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父母經常抱怨,孩子有時太依賴父母。其實,孩子對別人、對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甚至是健康的,但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作為父母,就應當正確地幫助孩子掌握這個度。因為在學習上如果孩子過度的依賴就會造成孩子不會檢查、糾正自己家庭作業中的錯誤,在課堂上不能獨立思考問題,或者不能主動結交朋友等問題,這對於他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說到作業很多父母都感到頭痛,因為許多孩子寫作業不認真,寫作業的時候東張西望,甚至還看電視吃東西;有的則要大人陪著、看著,一不看著就不好好寫。作業寫不好,學習就很難好。

有的孩子還對自己不認真寫作業“理直氣壯”:我都會了,不用寫這麼多作業!你看我考試成績不是挺好的嗎?

事實上有的孩子的考試成績還真是分數不低。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呢?這是讓父母感到十分困惑的問題。

實際上,寫作業有利於孩子的學習。為什麼呢?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發現了人的“遺忘曲線”,也叫“保持曲線”或“記憶操作特征曲線”。他發現,人在識記後的最初一段時間裏遺忘速度較快,此後逐漸減慢,並穩定在一個水平上。後來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對材料進行適當的學習會達到最佳的記憶效果。這就是說,當你學了新的知識之後,如果你能及時地進行練習,就非常有助於你的記憶和理解,而且不容易忘;如果不及時練習,就容易忘記,這是人類記憶方麵的一個規律。再聰明的孩子也需要及時地進行作業練習,否則他也會很快把當天所學的知識忘掉。因為人是不能違背規律的,作業的功能就是有助於孩子的記憶和理解,所以每天及時完成作業是學習好的保障,有助於提高他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這些能力對於孩子的學習十分有好處。這個習慣一定要養成。

在現實中,許多父母常常叫苦:“現在孩子讀書,大人比孩子還累!”這是因為許多年輕的父母為使孩子學習搞好,做“陪寫”者,電視可以不看,其他事情可以放下不做,“陪寫”是頭等大事。孩子寫多長時間的作業他們就陪多長時間,絕對一陪到底。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解答不出的難題時,就挺身而出地幫孩子解答,甚至替孩子寫。

有一位媽媽是廣大“陪寫”族中的一員。學校放暑假後也不得不把“陪寫”的形式從麵對麵改為遙控。每天都要向家裏打數個電話督促孩子寫作業,聽到家裏的電視聲就會對著話筒發威:“又看電視了是不是?關掉!作業寫好了再看!”她的孩子遇到一點點難的題目,就要打電話問媽媽:“媽媽,這道題目怎樣做啊!”“媽媽,這個字謎我猜不出。”這位媽媽就在電話裏當場替孩子解答,遇到一時解答不了的問題就記下來,待解答出來了再打電話告訴孩子。同事問她:“幹嗎這麼累呢?讓孩子自己做不好嗎?”她說:“有什麼辦法呢?現在學生的作業這麼難!”由此可見父母的苦心。

其實,父母“陪寫”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陪寫”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強迫感、壓抑感。此外,“陪寫”可能讓孩子產生依賴情緒,懶得動腦筋。

父母在孩子寫作業時,可以給孩子以適當的輔導、點撥和啟示,但我不讚成包辦代替式的“陪寫”。書是孩子讀的,作業應是孩子自己寫的,不要越俎代庖。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獨立是要靠自己的,父母盡量不要陪讀。如果孩子非常需要你陪讀,也要以為了不陪讀為目標,教是為了不教,陪讀就是為了不陪讀,這樣是可以的。給他一個過渡,讓孩子慢慢變成專心地寫作業。比方說,寫作業的時候不要看電視,不要吃東西,不要東張西望,慢慢地會養成好的習慣。有了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就給他提供了學習好的重要保證。因為如果孩子養成了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就使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很大的發展,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珍貴的。

我的教育建議是:

從檢查自己的行為開始。許多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寫作業不認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其實有些時候是父母的某些行為造成的。父母要不時地檢查自己,孩子做作業時,不要總留在一旁監督、輔導。父母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應該由你自覺地完成作業,我們隻用抽查的辦法來監督。”

啟發誘導,不包辦代替。有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貪玩,父母對其進行一些督促是必要的,但應適可而止。孩子做作業時,父母可以提出適當的質量要求、時間要求以及注意事項;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可給予提醒;寫完後再檢查完成情況。但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父母決不能喧賓奪主,孩子需要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美國社會行為研究專家庫柏教授認為:“學生家庭作業的真正目的,並非是使學生很快地提高成績,而是促使他們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打破家庭不是學習場所的觀念。”所以,應該教會孩子學習與思考的方法,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經常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地做事情,而不要怕犯錯誤。有一位母親,曾經讓女兒自己用錄音機聽寫來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她認為用錄音機聽寫的好處很多,因為錄入聽寫內容的時候就是一次專心複習的機會,讓孩子操作錄音機使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在錄完聽寫內容後讓孩子把書交給父母保管,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誠實的重視,培養孩子誠實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