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教子成功從培養好習慣做起(1 / 3)

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培養一個真正的人,即重在從培養習慣開始,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

培養好習慣需要用加法,持續21天就會開始養成,堅持90天就會穩定形成;矯正壞習慣則需要用減法,逐步減少不良行為的次數,這是一個持久的過程。

有一件小事,我一回想起來便感動不已。

2000年8月,我應邀與女兒孫冉同行赴日本參加青少年活動。在東京,我們出席了一個隆重的中日聯歡會。

女兒悄悄地告訴我說:

“扶美子的媽媽和兩個弟弟都來了。”

“真的嗎?”

我一聽就激動起來了。盡管坐在主席台上,盡管還不認識他們,我還是忍不住用目光搜尋著,我相信能認出他們,並希望立即見到他們。

1999年的春天,高三學生長岡扶美子來我家民宿一周。這位日本姑娘白淨的臉蛋上透著健美的紅潤,對人有禮貌,我們全家都喜歡她。最讓我們難忘的,是她來中國修學旅行的20萬日元,都是自己打工掙的,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

孫冉兩次赴日民宿,絕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扶美子家裏,這是他們的盛情相邀。但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明白,兩個月的時間給人家添了多大的麻煩呀!況且,人家又給予了孫冉巨大的幫助。

大會休息的空隙,我懷著萬分敬意,在女兒的陪同下,去拜見長岡扶美子一家。當時,扶美子的媽媽長岡惠子與大兒子長岡雄一和二兒子長岡健誌在會場。我們熱烈地交談著,彼此表達感謝之意。

一會兒,大會開始了。長岡惠子與雄一讓我和女兒坐在他們原先的位置上,他們則悄悄退去,居然坐在了水泥地上。其實,我的身旁有不少空位子,可這日本母子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寧肯自己吃苦受罪。見此情景,我的心裏陣陣發熱,馬上與女兒返回了自己的原位。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讓我長思至今。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換句話說,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最忘不掉的是習慣。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中日德育的最大差別在於習慣養成的差別。中國的許多德育起點高,目標遠,內容空,於是成了練嘴巴和背知識。日本的德育起點低,目標近,內容實,於是德育化為了孩子的習慣。譬如,“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教育,並未到處聲張宣傳,卻讓許多日本人刻骨銘心,並且化作實實在在的行為習慣。

中國應當向日本學習,一切教育都著眼於習慣養成,因為習慣養成是兒童德育的核心目標。一個家庭不重視習慣的養成,就談不上真正的家庭教育。一個學校不重視習慣的養成,根本談不上教育和教學。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家福澤諭吉有一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教育孩子首先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怎麼做。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父母與教師首先要擁有好習慣。因此,要為孩子改造成年人自己的世界,教子成功請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開始。

關鍵詞:什麼是習慣?

《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習慣就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心理學的解釋:“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定義來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我們可能還記得SARS病毒流行期間,大家最痛恨的就是不講衛生的習慣,因為不講衛生就是使SARS病毒流行的一個間接致命因素。還有一個機構為此組織了評選,結果評選出了我們中國人的十大陋習,第一位就是隨地吐痰。

養成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習慣決定命運。

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

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報酬豐厚,要求嚴格。一些高學曆的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就要如願以償了,但誰都沒想到最後一關碰到了麻煩。這一關是什麼呢?總經理要親自麵試。

一見麵,總經理就對大家說:“很抱歉,年輕人,我今天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鍾,你們能不能等我啊?”

年輕人說:“沒問題,總經理,你去吧,我們等您。”

總經理走後,這些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圍著總經理的大寫字台很有興趣,寫字台上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結果,大家是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沒有一個閑著的。看完了還互相交換看。

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總經理說:“麵試已經結束。”

年輕人很奇怪,說:“沒有啊,我們在等您,還沒開始麵試呢?”

總經理平靜地說:“我不在期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不能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這些年輕人目瞪口呆,全傻了。因為從小到大,就很少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所以,在不知不覺之中痛失了這個機會。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一個壞習慣使你喪失了良機,而一個好習慣則使你走向成功。

20世紀60年代,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當時幾十個宇航員在培訓,為什麼加加林能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

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參觀前,隻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隻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感動了他。羅廖夫說:“我隻有把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於他良好的習慣。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

實際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的習慣能夠給人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壞的習慣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失敗。

在《培根論人生》一書中,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曾專門論述習慣與命運的關係。他說:

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於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在這一點上,也許隻有宗教的狂熱可與之相比。除此以外、幾乎所有的人力都難戰勝它。即便是人們賭咒、發誓、打包票,都沒有多大用。

個人的生活受習慣支配,而社會的習慣,則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為了遵守宗教慣例,可以引火自焚,他們美麗的妻子,也心甘情願跟著跳入火坑;古斯巴達青年,每年要在神壇上受鞭笞,以鍛煉堅忍的耐力。而伊麗莎白初期,一個愛爾蘭死刑犯受絞刑前,要求用荊條,不是繩索――那是他們民族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多麼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從小就應該建立一種好習慣,通過教育,通過陶冶,直至我們終生不忘。幼年學習語言,輕鬆又自如,中年以後就很困難,這是一種習慣。體育運動也是如此。

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三歲決定一生。3~12歲是一個人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在我看來,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兒童成長是由四塊基石決定的,即自信、興趣、習慣、能力。自信產生興趣,興趣養成習慣,習慣化為能力,而核心是人格。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這段名言意思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有了好習慣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壞習慣的孩子會讓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寧。

伊拉克戰爭有個特點,由於失誤,美國兵打死英國兵挺多的,但是英國兵打死美國兵並不多,大家說這美國兵怎麼回事?這美國兵真的對英國兵刻骨仇恨?恐怕不是。這個跟他們的教育有關係,美國老師對學生采取過於寬鬆的態度,比方說,老師問:“五加一等於幾?”學生回答:“五加一等於七。”老師會說:“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評,而是鼓勵,五加一等於六,跟七差不多,所以美國人容易馬馬虎虎,粗心大意的事情特別多。英國就比美國嚴謹得多,德國人那就更嚴謹。

德國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嚴謹細致。孩子心血來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爸爸不會說“NO”或“YES”,他可能會說:“你的計劃呢?你準備怎麼去呀,跟誰去呀,帶不帶午餐,到哪個地方去?”“我還沒有計劃。”父親就會說:“你沒有計劃的事不要做。”德國人特別講究孩子做計劃,老問你的計劃呢?這些習慣就使得德國人非常嚴謹。所以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孔老夫子說得很好,他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說就變成你的天性了。以至於以後所取得的成功,創造的奇跡,很多方麵都是在小時候形成的習慣所支撐的。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首要因素。

相關鏈接: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五大步驟:

步驟一:認識習慣的重要性。進行形象感人的榜樣教育。用各種教育行動進行榜樣教育,各種各樣的傑出人物都有好習慣。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種方式來進行,使孩子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步驟二:與孩子一起討論製定適當的行為規範。如定家規,製定習慣培養目標。要讓孩子自己說:習慣這麼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什麼什麼習慣。要一個一個地定培養目標,比如三個月培養一個習慣,一個新習慣,這都很好。

步驟三:持之以恒地練習。行為習慣需要持久的訓練,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父母們都可以嚐試,但是有一條,一個行為習慣的形成一定要訓練三個月以上。但是這訓練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等等,這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步驟四:及時而科學地評估、引導。用各種方式表揚引導,小孩一定要及時地表揚。當然,也需要適當的懲罰。

步驟五:形成良好的環境,逐步培養良好的家風和校風、班風。如在班級裏誰出現了好的行為,在班裏就得到鼓勵、支持、欣賞;誰有不良行為出現了,就受到反對、批評。在家庭中同樣如此。這對一個人好的習慣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把美德化為習慣。

高度重視下一代的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黨和國家的一貫方針。2004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培養一個真正的人應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開始。我嚐試提出並回答了一個一直縈繞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領域的重大問題:“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

德育,簡而言之,是培養良好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整體結構,從其所涉及的心理過程來看,道德的發展一般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來說,德育的具體實施可以以任一要素為起點。

心理學研究發現,整個小學階段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兒童道德行為的發展水平呈“馬鞍”形,低年級和高年級較高,中年級較低。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行為處於一種依附性很強的“父母和教師的權威”階段,其行為具有不穩定性;隨著兒童獨立性和自覺性的發展,中年級兒童可能因破壞了原有的道德行為習慣而導致行為習慣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級以後,兒童的道德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和穩定性。

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良的外在行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標準,不是看其偶然出現的行為,更不是聽其口若懸河的演講,而是看其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育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在我國德育的傳統中,我們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察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這種將德育學科化、知識化、課程化的做法雖然在某些方麵說明了我們對德育工作的重視,但從德育本身的特點看,這一形式卻很難達到實現德育目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