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貴在堅持。
習慣培養的重要法則之一是,人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是需要訓練的。一個好的行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對孩子來說一定要訓練,而且要持之以恒。
美國研究發現,初步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如果堅持90天,就可能養成一個穩定的習慣。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90天。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孩子洗手你就得給他訓練,不洗手就不能吃東西,隻要是吃東西就必須洗手。吃飯的時候洗手了嗎?看看,你老問孩子,還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習慣了。開始孩子一看媽媽,“哦”我要洗手,到以後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現在我們大人早上起來洗臉刷牙,還要提醒嗎?這是習慣!養成了習慣就成了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
那麼孩子的習慣養成呢,有一個過程,要訓練。因為我有孩子,我很明白,孩子小的時候容易亂,早上起來,我的襪子呢?我的鞋呢?褲子都找不到了,東找西找的,很亂。這就是沒養成一個習慣。我就建議父母采取一個辦法,孩子要從小就開始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比如晚上睡覺以前,把衣服疊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學的書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開始不會,父母可以指導,演示一下,然後弄亂了讓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興趣,像軍人一樣,被子疊得整整齊齊的。重要的是要堅持21天到90天。過了90天,孩子就可能養成較為穩定的習慣。所以說很多好習慣都要這麼一步一步訓練出來的。
在我們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上登了一篇文章,是深圳一個老師寫的。這個老師很會教育孩子,很有責任心。她發現班裏有一個10歲的男孩子老是不好好寫作業,上課也不認真,非常貪玩,不用心上課。這個孩子如果長期下去就會養成不良習慣。
老師說:以後每天放了學,你就到我這兒來寫作業,好不好?孩子說好!堅持了幾天,孩子表現不錯。但是有一天老師開會,回來晚了,回到辦公室一看,沒人了,孩子早走了,又去玩去了。第二天老師很懊喪,找到這個同學,怎麼了,昨天你哪兒去了?孩子說,老師,昨天我去的時候,你不在辦公室裏。我想你可能有事,我就回家了。第二次,這個老師回到辦公室又沒有見到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又玩去了。這次孩子編了個理由,他說老師,我看了一眼你還是不在,我就又走了!老師知道:這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貪玩的欲望又強烈了,找個理由就往外跑。
老師知道這樣不行,這天晚上就給這個孩子的媽媽打電話,說這樣吧,現在你就把孩子給我送來,讓他把今天的課補上。孩子太出乎意料了,老師這麼認真啊!結果孩子拿著書包到學校裏來,老師還在備課,陪著他寫作業。這個孩子知道了老師這麼認真,我回家了還要把我叫來,以後隻好堅持,老師也盡量地和他一起學習。經過了大概兩三個月的時間,這個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
幫助孩子堅持好的行為,好行為堅持得越久,好習慣就會越牢。我的教育建議是:
關鍵在頭3天,決定在1個月,成功在90天。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些話都是至理名言,對於習慣培養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要注意,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刻苦程度不一樣,所用的時間也肯定不一樣。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培養習慣重在1個月,關鍵在頭3天,成功在90天。培養習慣需要持之以恒,但開始的一個月是關鍵時期。
好行為要反複抓,抓反複。在兒童的成長當中,父母們會有一個顧慮,就是孩子有時候容易反複。比方說你一抓不緊呢,孩子就變了。孩子有的時候給你保證得好好的,說:媽媽,我再也不犯錯誤了。可是第二天照犯,這就是兒童的特點。兒童年齡越小,自製力越低,因此在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的習慣既然非常重要,我們需要的一個做法就是反複抓,抓反複。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叫早兒,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從小學到中學,老師都喜歡她,為什麼?這個女孩非常有禮貌,善解人意。誰給她們家打電話,凡是這個女孩接電話,打電話的人常常感歎:“你女兒怎麼這麼可愛呢?我們好像在電話裏都看到了你女兒的微笑。”你說一個電話就能感受到這個女孩的可愛,為什麼呢?這個女孩一拿電話,首先說您好,這裏是誰誰的家,請問您找誰。如果她媽媽不在家,她會說,很抱歉我媽媽現在不在,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轉告給她嗎?需不需要我記下您的聯係方式。而且來電話的人如果不掛電話,她不會先掛掉,總是讓客人先掛掉她才掛。所以打電話的人都很感動,覺得這孩子太可愛了。那麼,早兒為什麼有這麼好的習慣呢?這就是她媽媽培養的結果。
這位媽媽常對孩子說,凡是給咱們家來電話的人,一般都是我們的朋友、客人,對朋友和客人要熱情要愉快,要有禮貌。孩子一聽有道理,所以接電話的時候,都是帶著愉快的心情接電話,那聲音就不一樣了。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有的時候就忘了,有的時候就心情不好,臉色也不對,媽媽就站在一旁打手勢,提醒她,給她示意。孩子就想到了,就注意克製自己的情緒,慢慢地就養成了習慣。
父母要反思自身的行為。當教育出現困難時,請父母先做一下自我檢查。2003年夏天,我帶一個團到新西蘭訪問。有一天黃昏的時候,路過一家超市,我說咱們進去看看吧。一看裏麵的蔬菜瓜果色澤鮮豔,我就忍不住去摸了摸,捏一捏,看看是不是真的。我們的導遊是個台灣人,他說,孫先生,我們這裏有一個習慣,買東西要用眼睛挑,不要用手挑東西。我一聽呆住了,因為我自認為還是一個挺文明的人,坦率地說,第一次聽說要用眼睛挑東西。這就是習慣。當然也有朋友說了,現在中國有些貨物的質量有問題,不挑怎麼放心呢?確實這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你可以看到人家有很多文明的行為,而我們沒有。父母不是天然就具有給孩子做表率的能力,隨地吐痰,誰吐得最多?絕對是大人。孩子們的環保意識、講衛生的習慣可能比大人好。所以說我們需要反思,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首先要從成年人做起。請思考一下:當孩子向我們問好的時候,我們回應了嗎?當孩子幫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表示感謝了嗎?因為我們的錯而傷害了孩子,我們道歉了嗎?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們是否做到了?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矯正壞習慣用減法。
許多父母問我,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具體該怎麼做呢?習慣是人的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那壞的習慣呢,是一種意識不到的舉動,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所以在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必然要矯正不良習慣。正如培養好習慣有方法一樣,矯正不良習慣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少年兒童研究》雜誌刊登過許多培養好習慣、矯正壞習慣的好方法。下麵這個故事就是值得向大家推薦的:高壽岩女士介紹了一個好經驗――如何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拉的習慣。
梓豪是小學5年級的學生,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拖拉。明明是快則半小時,慢則1小時的功課,他每天都能寫3個小時以上。母親很傷腦筋。梓豪的外公是教師,暑假時給梓豪補課,他發現梓豪反應快,但是不專心,往往寫幾分鍾就起來東走西走,每小時至少五六次以上。為此,母親想出了各種辦法,專門抽出時間陪梓豪寫作業。梓豪每寫幾個字必須圍著屋子溜達一圈,即使有時候在母親的強壓下不能起身,勉強寫作業,可是母親隻要一離開房間,梓豪立刻我行我素。母親不能每天都專門陪讀,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沒有改掉。
梓豪寫作業已經長期養成不能專心的習慣,要他寫作業不起來走動實在不容易。兒童的不良行為,若是屬於初犯,可以運用忽視、不直接作反應的方法來削弱。但事實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為很少,多數是出現好多次以後才被發覺。這些長期塑造而成的行為,父母或教師發現的時候,已經相當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師往往忽略這項關鍵因素,恨不得馬上改善。因此,會把兒童所要改善不良行為的標準定得很高,很嚴格,很硬性,半點也不通融,形成雙方對立的尖銳形勢。在麵臨此種情形時,運用區別強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首先,母親與梓豪約法三章,如果梓豪寫作業時,每小時能減到3次之內的離座次數,就可以允許看電視。否則就禁止看晚上6點鍾的動畫片(因為動畫片對梓豪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項目)。結果第一星期有3天達到標準,3星期後可以完全做到。
其次,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個小時離座不超過3次的標準時,再把標準依次提高到2次、1次。這樣,3個月後,梓豪終於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習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改掉一個壞習慣,需要用一種遞減法。就是說孩子的壞習慣,必然有一個過程才能改掉。
由此,我總結出一個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加減法,即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掉壞習慣用減法。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加一加一加一,先加到21天,再爭取加到90天。用遞減法減去孩子的不良習慣,就像戒毒。有一年,我到阿姆斯特丹去訪問的時候,在大街上發現有的店裏賣毒品。我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你們怎麼賣毒品呢?荷蘭人說,我們是賣給那些戒毒的人的,他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我們允許他們微量吸毒,憑一個證,可以來買點兒,讓他逐漸減少。這就是遞減法。我想這是很有道理的。壞習慣就和毒癮差不多,一定要用遞減法去矯正,就是說他比原來次數減少,就可以容許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我們可以借鑒這個做法,就是給孩子一個過程,讓他們慢慢地把壞習慣改掉。
如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我的教育建議是:
選擇適當的標準。對於孩子不良行為或壞習慣的改正,必須要選擇適當的標準。如對於寫作業,每小時有1次走動是正常的,所以,沒有必要把標準定成零次。如我們不希望兒童的某種行為存在,如亂扔髒物,那麼就可以采用零次的標準。
要了解孩子的喜好。要改正孩子不良行為,必須要有所獎勵。選擇什麼樣的獎勵則必須了解孩子的喜好。如孩子特別喜歡動畫片,就可以把動畫片當成孩子改正不良習慣的刺激物,而且最好隻有一個。特別要注意選擇的必須是兒童非常喜歡、強烈需要得到的東西,否則效果就無法保證。
耐心堅持。任何壞習慣的改正需要采用漸進方式,逐步要求兒童遞減不良行為的次數。這需要堅持耐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壞習慣在一夜之間蹤影皆無。
關鍵詞:區別強化。
區別強化理論的依據是斯金納的白鼠實驗。斯金納設計了一個類似箱子的裝置,在箱子旁邊有個杆子。箱內的白鼠如果壓下了這個杆子,一顆食物就會落入離杆子不遠的食物盒內。一隻餓鼠在斯金納的箱內停了許久,仍然沒有任何壓杆反應的跡象。這時,為了讓白鼠有動作,而學會壓杆的行為,斯金納把所期待的行為分為若幹個階段,使白鼠逐步達到各階段所設定的標準。
假如這隻白鼠在箱子裏活動,許多的動作都不是斯金納所期望的,隻有當它的頭朝向杆子時,才能符合斯金納的期望。這時立即就有食物落入食物盒內。這種獎勵會強化白鼠朝向杆子的反應動作,而其他動作相對逐漸減少。下一步要獎勵的反應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最後隻有壓杆的行為,才會獲得食物的獎勵。這個實驗就是行為塑造的實驗,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為。
如果從反麵來看這項實驗。又引導出另外一個策略――區別強化。這隻白鼠在箱子裏活動,開始時,動作都不是斯金納所期望的,但隻要頭朝向杆子時就可以獲得獎勵。經過數次後,頭朝向杆子這種行為逐漸增多,其他錯誤行為慢慢減少,然後縮小獎勵的範圍,要白鼠朝向並移動杆子,最終出現壓杆的行為。
同樣,對於兒童的偏差行為,其改善之道,並非立即要求兒童改掉。不要出現這種行為,而是采取漸進方式,分階段逐步要求孩子遞減不當行為的發生次數,最後減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沒有的情境,這種策略就是區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