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教子成功從培養好習慣做起(2 / 3)

長此以往,在某些學生的意識裏,道德似乎成了一門知識,靠死記硬背和高談闊論便可以得到高分數,而實際的道德行為與他們的道德認識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這就是知行脫節,知行不一的嚴重現象。我曾經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水的沸點是100℃,可我們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來。例如當孩子認清一個道理並開始做好事了,或者開始守紀律了,人們就以為德育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教育已經成功了。事實上,這絕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而隻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絕不應該成為教育的終點,而應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抓住孩子偶然出現的道德行為,將其深入引導和反複訓練成道德行為習慣,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標,是德育的後50℃。

2001年至2005年,我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係的研究。我發現,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培養一個真正的人,即重在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而這首先從培養習慣開始。習慣與人格是相輔相成的。

良好習慣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因此,養成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工作。老師與父母應該承擔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責任――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但要認識到,習慣不是一般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經過反複練習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係列的條件反射。可以說,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健康人格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總之,教育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要燒開教育這壺水、德育這壺水,就要把美德變為習慣。父母在培養良好習慣的時候要遵循哪些原則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尊重兒童的權利。習慣培養的最低起點,應是成人與兒童商量,並認真對待兒童的意見。最理想的狀態是兒童自己提出一些意見,並與成人一起做個決定。充分尊重兒童權利,讓他們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自己決定養成哪些好習慣,改正哪些壞習慣,自己決定采用哪些方法,並主動學會與成年人合作,這應當成為習慣培養的第一原則。當然,成年人的引導與幫助是完全必要的,但隻有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時代長大的,他們吸吮著改革開放的新鮮乳汁成長,他們身上有許多成年人並不一定具備的優點和習慣。因此,科學的態度是我們要向孩子學習,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向孩子學習,需要父母與教師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習慣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壞習慣需要矯正。一個勇於承認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現代人。學高為師,行高為範。父母與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必須為人垂範,否則難以服人。

重在培養人格化習慣。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著一係列的指標與規範,但習慣培養應當以人格化為追求而不能單純的技能化。具體說,就是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為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如以未成年人10個好習慣中的“耐心聽別人講話”這個習慣為例,如果將其培養成技能化的習慣,可以視此為命令或鐵的紀律,一旦違反將受懲罰。可以相信,人是可能這樣養成習慣的。如果按人格化的習慣培養的要求,則重在培養對別人的理解與尊重,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技能化的習慣會使人機械,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人格化的習慣則是自然和諧的,內心認同也有熱情。簡言之,技能化習慣培育的是機器,而人格化習慣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相關鏈接:未成年人的10個習慣。

習慣一: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

國旗、國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征,要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要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

習慣二:文明禮貌,微笑待人;

每個人都願意麵對一張微笑的臉,看到別人的微笑,我們會覺得別人對自己很友善,和藹可親,彬彬有禮。習慣微笑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是受歡迎的人。

習慣三:尊重他人,耐心聽他人說話;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習慣之一,也是吸納一切智慧的必要態度。因此,從小學會用心傾聽各種聲音,而不去粗魯地打斷別人或隨意插嘴,是現代人應有的良好素養。

習慣四:保護隱私,別人的東西不亂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每個人都要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如不亂動別人的東西,不隨意打聽別人不願意公開的個人生活內容,不打擾別人學習、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礙他人要及時道歉。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自己家的電話號碼,父母的收入等情況不要隨便和別人說。

習慣五:利人利己,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別人添麻煩。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做破壞別人勞動成果的事。在家裏、學校裏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善始善終對於兒童是困難的,卻又是必要的。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有助於培養兒童思維的有序性,也有益於其責任心的形成。

習慣六:誠實守信,說了就要努力做;

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道德的重要內容。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不堪為伍的;一個言而無信的民族,是自甘墮落的。

習慣七:待人友善,觀看比賽文明喝彩;

觀看比賽時應熱情為雙方運動員加油。不能起哄或謾罵裁判、運動員。觀看演出時,演出結束時,要鼓掌致謝,要有秩序地退場,不隨便中途退場。

習慣八:遵守規則,上下樓梯靠右行;

按規則辦事是地球公民學會共處的基本準則。如果每個人隻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遵守公共規則,不考慮他人的需要,這世界必定永無寧日,也必定危及每個人的利益。

習慣九:勤奮自強,堅持每天鍛煉身體;

大腦是學習的機器。機器好,學習效率才會高。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每天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少年朋友正處於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鍛煉對於健康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要。健康第一是兒童教育永恒的方針,也是兒童成長的基本保障。一個重要的發現值得注意:一個人如果在童年養不成運動習慣。長大了很難養成運動習慣,而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生命的質量必定下降。因此,小學生每天應保證睡眠10小時,初中學生每天應保證睡眠9小時,高中生每天應保證睡眠8小時,而運動1小時以上。

習慣十:環保衛生,幹幹淨淨迎接每一天;

在現代社會養成講究清潔衛生的好習慣特別重要。它是一個人文明的表現,既體現了良好的個人麵貌,又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要勤洗澡、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襪子,注重牙齒健康,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和亂扔雜物等。

培養良好習慣從小開始。

真正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做人中人,就要尊重每一個人,與大家友善,平等相處,在平凡的生活中體驗人生價值,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人們常說,人命關天。如果把命比作天,那麼天的支點就是科學,而科學一般是通過規則體現出來。萬千道理歸為一句話,培養孩子養成按規則行動的習慣,是讓人終身受益並且有益於社會的教育。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請問您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平靜地說:“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非常驚訝,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

老人耐心地回答說: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在兒童時期,特別在幼兒園和小學期間是養成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最佳時期。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說得簡單一點,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所以說父母的第一位的任務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有一個女孩子叫董晨晨,小學畢業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學――東直門中學。她到學校以後,各方麵表現很出色,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歡,被推選為班幹部。有一天老師正忙著批改作業,還要準備發給學生父母們的信,就跟董晨晨說:你到我的辦公室去,打開我的抽屜,然後拿出章來。咱們把這些信給蓋上章好嗎?可董晨晨沒有去,而是搖搖頭。老師奇怪地問,你為什麼不去呀?董晨晨說,辦公室裏我去了一趟,發現辦公室裏沒有人。老師說,沒有人,你打開我的抽屜把章拿出來就是了。董晨晨說,老師,我覺得如果老師不在的時候,打開老師的抽屜是不好的。老師馬上就明白了,特別地感動,想不到這位學生還有如此良好的規矩。

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說不能夠在主人不在的情況下,打開主人的抽屜,翻動主人的書包。這個女孩子為什麼能夠很自然地表現出這樣的習慣呢?

這都得益於她小學時所受到的教育。董晨晨是在府學小學讀的。府學小學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我們習慣與人格關係研究的子課題學校。學校曾經教給孩子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動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主人的許可,而且當主人不在的時候,不要去打開、不要去翻動他的東西。所以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父母想在小的時候培養孩子習慣並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我的教育建議是:

培養習慣從細微處著手。你發現沒發現,有的孩子寫字姿勢很難看,拿筆的姿勢不對,扭著身子寫字!坐姿很難看,但是一旦成為習慣就很難改。你說坐正,他坐正了不會寫,這就是忽略了他最初的訓練。所以說兒童的教育要講細節,要從細微處著手進行訓練。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從細微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培養習慣從第一次開始。在習慣培養當中要特別注意第一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都是從一開始的。

比方說你帶著孩子去商場買東西,要做好思想準備,孩子一下看好這個東西了:媽媽要這個。孩子不會管價格和實用性,你說不行,東西不好,孩子可能就會耍賴:不,我偏要!而且怎麼哄都不走,拽著你的褲腿死活不走了,甚至躺在地下打滾。天哪,全場的人都看著你,你看丟死人了,但是這就是較量。這個時候就是關鍵的時刻,有些父母受不了說:好了,起來,給你買。你給他買了,麻煩就來了。孩子取得了勝利,因為哭鬧成功了。孩子今後就會用這法寶來治你了,凡是他想要就給你鬧,躺在地上打滾。

你該怎麼辦呢?首先出家門的時候跟孩子約法三章,今天我們到商場去隻買什麼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不能買,不能隨便提出要求。把規矩定好了,同不同意?同意咱們就去,不同意不能帶孩子去。這是第一步。到了商場裏,孩子可不管你剛才的什麼約定,看到好的我就要,不給就打滾,怎麼辦?我的建議是不要理他,你可以在孩子耳邊說這個東西不值這個錢,咱們家現在不能買。悄悄地告訴他這番話,孩子如果不聽,不聽你就走,堅決地走、不回頭地走。

你走到商場的出口,或者在一個估計安全的地方,你在那兒等著。你走的時候走的速度不要太快,孩子這個時候跟你真是在較量啊。他實際上是一邊鬧一邊看著你什麼反應,看你走了,是不是真走了。有的父母真走遠了,孩子一看沒戲了,爬起來跟著就走,這時候你就勝利了。一定要把他這個第一次給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