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1 / 3)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今天的孩子難教育,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

難在哪裏呢?有人說知識不足,有人說方法不當,這些都是對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對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許不服氣:知子莫如父母,我們天天看著自己的孩子,難道還不了解他(她)?

讓咱們來看一些事實吧。

住進高樓裏的孩子孤獨感增強了,父母們於心不忍,建議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卻回答:“沒勁!”鼓動孩子找鄰居夥伴玩玩,孩子竟說:“不願意”。

如今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卡通(漫畫)。有位幹部是兒童圖書獎的評委,抱回家許多獲獎圖書。可兒子毫無興趣,卻用零花錢買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飯,忘了功課,忘了睡覺,看得開懷大笑、渾身亂抖。父母困惑不已,要過卡通書細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這是什麼鬼東西,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可問題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麼就看不懂呢?

正如讀書一樣,世界上的書浩如煙海,最難讀的是子女這部無字之書。做父母的,要透過子女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我在主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時,就是以此確定的辦刊格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想,這兩句話也可以視為給父母們的贈言。不過,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並不容易。

複雜的對象,簡單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難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簡單的教育對待複雜的對象,也必然導致教育無效或失敗。所謂複雜,是說今日孩子接受了複雜的大量信息,由於難以消化、難以適應而產生了複雜心態,甚至模糊了與成人的界限;所謂簡單,是指今日教育出現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傾向,教育似乎隻剩下升學考試如此簡單的問題。

如果,以前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則倒了過來,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那麼,怎樣了解孩子呢?具體說來,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聽孩子講話,要與老師保持經常的聯係,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作為跨世紀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機遇,也有眾多的麻煩。例如,心理障礙增多等等。因此,為了孩子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為了家庭長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視對孩子的了解與尊重了,否則,我們將遭受無情的懲罰!

蹲下來看兒童的世界。

《中國青年報》著名記者陸小婭曾發現一個問題,女兒很聰明、活潑,但最不愛逛商店,每次帶她去商店,她總是哭著鬧著死活不願意進去。

這位母親十分不能理解:商店裏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孩子應該喜歡才對,為什麼孩子不願意逛商場呢?

後來她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原委。

一次,女兒的鞋帶開了,她蹲下來,給女兒係好鞋帶。當她蹲下來和她的孩子蹲成一樣高的時候,就在那一時刻她突然發現眼前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說站在孩子的那個高度根本看不到商品。看到的都是擁擠的、擺來擺去的人的兩條腿,所以說她有一種壓抑感,有一種單調的感覺,她終於理解了孩子不願意逛商場的原因。

兒童教育工作者經常提出的一個建議,就是說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你要蹲成和孩子一樣高的高度,這個時候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也就會更加了解孩子。

江蘇的陸永芬老師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開學初,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訂閱相關報刊。任傑高興地一連串報出了許多報刊雜誌的名字。我不解地問:“訂這麼多,看得完嗎?”

“看得完呀!”

“你有沒有想過訂這麼多得花多少錢?你的爸爸、媽媽能同意嗎?”

“已經同意了!”

回到辦公室,仔細看看任傑的訂單,我還是有點忐忑不安:這麼多的錢,父母知道了會同意嗎?孩子不懂事,老師不能也不懂事吧。於是我拿起筆來幫他劃掉了兩種雜誌。我想,老師的良苦用心孩子是會理解的。

一個月後孩子訂閱的報刊來了,孩子們高興地領回自己的書刊。任傑過來了,詫異地問道:“老師,我的書是不是還沒有到齊呢?怎麼還少兩套?”“噢,那兩套書老師幫你刪掉了,這麼多書你一時也看不完。如果真的想看書,老師以後也可以借給你。”我自覺這樣的回答天衣無縫,孩子一定會接受的。可是講台上孩子漲紅的臉讓我明白這回我錯了,豆大的淚珠滑過他的臉頰。“老師,您不能這樣做,您知道為了訂閱這些書,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努力。每一次當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獎勵我,讓我訂閱一份報刊。你知道為了能夠訂閱這些報刊我花費了多少心血嗎?”望著眼前的他,我無言以對。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孩子寫給我的日記,在辦公室裏我將它讀給其他班主任聽,大家都深有感觸。是啊,時代在變,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在變。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們隻有真正地了解他們,才不會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失誤。

這位老師反思自己的失誤,其實也是在告誡我們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成年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忽略了孩子們所處的位置與高度。要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成年人看到有個孩子蹲在路邊聚精會神地看螞蟻,很好奇:小朋友,你在幹什麼呀?孩子回答說:在聽螞蟻唱歌呢。大人更奇怪了:螞蟻怎麼會唱歌呀?孩子一臉不高興了:你不蹲下來聽,怎麼知道螞蟻不會唱歌呀?

是呀,在孩子眼裏,蹲下來,是多麼簡單呀。對於大人,的確是應當學習蹲下來去體會孩子眼中的世界了。

當代少年兒童是非常獨特的一代,而城市裏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物質生活方麵,今天的孩子享受著中國曆史上較為穩定而寬裕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卻從動蕩而艱辛的生活中走來,如今還有的父母正在經曆著下崗;在文化背景方麵,今天的孩子們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而父母們卻絕大多數成長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同的生活經曆和文化背景使父母和子女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彼此看問題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另外,父母們生活在一個多子女時代,誰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不顯要,而今天許多孩子則為獨生子女,個個金貴。這種生活經曆、文化背景、家庭地位的巨大差異,決定了兩代人在價值觀和審美觀等方麵的差異,也給教育帶來了空前的困難。

因此,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於了解孩子,善於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即善於發現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當孩子做出大人不能夠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應當馬上訓斥或者質問,而是平心靜氣地蹲下來,站在孩子的位置與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怎樣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孩子更好的交流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先提高自己的素質。父母朋友可以多聽一些教育講座,多看一些家教書刊,多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麵的知識。隻有具備了知識基礎,父母才可能了解您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具有的心理特點,也才真正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真正了解您的孩子。

換位思考。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是這樣,往往以自己的看法代替孩子的看法,因而造成不必要的錯誤。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試著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話,我會怎麼樣呢?

注意孩子的細節。不要忽略關於孩子言行的細節。所謂言必有原,行必有因,抓住各種良機,學會在小事中理解孩子。比如孩子哭或鬧,不聽大人的話,可能都需要您耐心地了解其中的原因。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有一次,我到北京某區少年宮參加一個大型的活動,大概有兩千多孩子。

兩點半開會,隊鼓齊鳴,彩旗飄飄,很熱鬧。到了三點鍾,主持人宣布:“全體起立!向著名的故事爺爺――孫敬修老爺爺默哀三分鍾!”因為當日下午三點鍾是向孫敬修爺爺遺體告別的時間,孫爺爺擔任過該區校外輔導員,所以插入了悼念的儀式。

所有的孩子開始默哀,但默哀時間不到一分鍾,隊伍中開始有孩子笑起來了。這邊笑,那邊也笑,大家就笑成一片。主持人在上麵有點不自然了:默哀,笑多不嚴肅多不尊重啊!

但底下的笑聲仍沒有止住。主持人忍無可忍:“同學們,孫敬修爺爺給我們講了一輩子的故事。現在他離開我們了,我們有的學生居然還笑,一點沒有同情心!”

這句話說得很厲害,孩子不敢笑了,憋著,不過一會兒又憋不住了,又笑起來了。默哀三分鍾搞得會場真是有點不倫不類。活動終於完了,主持人對我說:“哎呀!孫老師您看看,現在的孩子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我說:“恕我直言,這不是孩子沒有同情心,是你們今天這個安排有問題。如果要讓孩子由快樂的心情轉到肅穆的、悲傷的心情,你們需要給他提供一個條件。你兩點半搞得那麼熱鬧,三點鍾就默哀。孩子們的心情轉換不過來,沒給他們這個轉換條件,他們笑是正常的,不笑才不正常呢!”

教育是一門科學,特別要講究它的方式、方法。你要是注意到這個規律性,摸著了規律,教育就特別有效。為什麼學校組織掃墓活動,效果一般比較好?因為他們準備得很充分,先講烈士的故事,又紮花圈,又戴白花,然後排隊向陵園走去或者開車去。這時孩子已經醞釀得很充分,結果孩子一到烈士陵園,一說到烈士一說到默哀,一講他們的英雄故事,好多孩子就流淚,你哭了我也哭了,很受教育。為什麼?這就是教育的科學性!就是說你掌握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你前麵給他一個鋪墊,讓他在一種肅穆的氣氛裏細細地去想烈士的英勇無畏,他們壯烈犧牲,他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孩子就會自然地進入到這個特定環境中去。

為什麼孩子會在默哀時發笑?因為教育沒有考慮孩子的特點,這就是教育的失敗。而更不應該的是,不能因為我們沒有了解孩子的特點,就武斷地認為孩子存在這個缺點,那個缺點。因為孩子的心態是容易快樂的,當他們麵對嚴肅而又不了解的某些場麵時就容易發笑,所以我們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好辦法。

還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有一個中國的小女孩,因為她的爸爸媽媽在德國工作,她就跟著爸爸媽媽到德國去了,在德國的一所小學上學。沒想到班裏有一個德國的男孩突然有一天在班上宣布說:他愛上中國這個小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