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意義與可持續發展(3 / 3)

加強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的有機結合。語言除了具有交流的功能以外,還是承載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的平台,語言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孔子學院作為漢語和中華文化的推廣機構,必須兼顧語言和文化,讓其他國家的人們通過漢語學習了解中國的文化,使得中華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作為海外語言和文化推廣機構,孔子學院在發展的十多年中,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⑧但是由於師資條件的限製,其文化傳播能力較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於傳承的斷裂和一些曆史原因,目前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話語體係。向世界傳播有深度的、有內涵的、高層次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的迫切需求。孔子學院在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還要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曆史沉澱,讓國外的學習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不同地區的孔子學院應充分考慮到當地國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開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課程,如中醫、京劇、中國節日、民俗文化等。

開發對外漢語教材。如何編寫和選擇合適的對外漢語教材是困擾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瓶頸。目前,使用較多的對外漢語教材包括《快樂漢語》、《長城漢語》、《階梯漢語》等,但這些以中國社會為背景而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忽視了教材使用國家人群的國別、母語、文化背景以及跨文化交際的禁忌。同時也忽略了不同學習者的年齡、知識水平以及學習目的等,不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達到漢語學習的目的。⑨因此,在對外漢語教材的使用方麵,可以借鑒其他國家語言教學機構的做法,即對教材的內容和形式不做統一要求,而是根據教材使用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漢語學習者的年齡、學習目的開發有針對性的教材。精心打造品牌教材,建設高水平的師資團隊,結合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開發特色課程。成立國際漢語教材指導委員會,組建中外教育教學專家工作小組,以國內外高校為依托開展多語種漢語教材研發,建立國際漢語教材資源庫,為教學法研究和教材編寫提供信息服務。

結語

孔子學院從2004年創辦以來,以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在十年多的時間內實現了空前的跨越式發展。實踐證明,孔子學院的發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樹立了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保持了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孔子學院在向世界各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各國文化的影響,通過吸收其他國家文化精華,孔子學院也在不斷地發展成熟、完善自我。在孔子學院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腳踏實地,認識到發展中的瓶頸。從傳承中華文化、借鑒海外教學經驗、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相結合、開發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麵做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打造出特色品牌,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隨著資源的逐漸豐富,辦學經驗的不斷累積,孔子學院將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本文係南京曉莊學院2013年校級科研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NXY15)

【注釋】

①吳飛:《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②雷在福:“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世界意義”,《社科縱橫》,2007年第1期,第117~118頁。

③龔莉紅:“文化全球化與孔子學院的發展”,《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第110~115頁。

④ 鍾英華:“孔子學院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作用”,《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第73~76頁。

⑤詹春燕,李曼娜:“孔子學院的可持續性發展—指標、模式與展望”,《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第78~82頁。

⑥曹鳳霞,李碧權:“從孔子學院看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及反思”,《長春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第46~49頁。

⑦周璐銘:“孔子學院十年發展統計、成果分析與戰略建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第38~44頁。

⑧孫吉勝:“孔子學院:語言、文化與曆年的傳播”,《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6期,第19~24頁。

⑨劉晶晶,關英明:“海外孔子學院的教材選擇與編寫”,《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142~143頁。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