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功能。在曆史進程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大多處於自我封閉、被動接受其他文化的局麵。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還比較膚淺,甚至還存在曲解。因此,中華文化要走出國門必須要主動自信地分享,要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孔子學院創辦的十年中,逐漸摸索出了適應世界需求的辦學機製,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建立了互信互惠的橋梁。孔子學院日益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的大平台。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又是文化的一個方麵。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在教授漢語的同時,因地製宜地開展戲劇、民間藝術展覽等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漢語學習者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因此,孔子學院推動了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並逐漸樹立我國積極和諧的大國形象。近十年來,孔子學院的建立和迅速發展也充分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漢語推廣意義。在國外設立專門的機構來推廣本國語言文化,已經是國際上通行做法,如法國的語文學院、德國的歌德學院、英國的文化委員會、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這些歐洲文化機構,以語言講授為起點弘揚本國文化。在孔子學院的推動下,漢語熱席卷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逐年增加。在亞洲國家,掌握漢語已經成為很多人推動事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日本和韓國,漢語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二外語種,漢語也正逐漸成為東南亞國家的第一通用商用外語;在歐美國家,學漢語的人數也在以40%的增幅逐年增長,孔子學院成為漢語推廣的文化品牌。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國家漢辦對外漢語教學學術專家谘詢小組成員劉珣教授認為,在信息化時代,語言不僅僅是普通的交際工具。掌握多種語言,特別是國際強勢語言,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是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掌握強勢語言是國際交往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民族進步和繁榮的保證。孔子學院通過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全球漢語熱的潮流,促進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
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思考
孔子學院以每年三四十所的速度平穩增加,體現了平穩發展、保質保量的發展理念。但孔子學院是植根於異域土壤的新生事物,它麵對的是複雜的本土文化環境。因此,實現孔子學院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在其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本土漢語教師、借鑒海外教學經驗、發展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等方麵作深入的思考,逐步形成科學有效的發展模式,引導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⑤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是一個模仿西方文化的過程。加上現代教育製度對英語的重視,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使得現在的青少年思想中充滿了西方的價值觀,而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⑥傳統文化的繼承關乎著國人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如何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浪潮中繼承自己的文化是關係著民族生存的重大問題。中華傳統文化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有許多值得重視和繼承的精華。當然傳統文化中也存在過時、迷信等不合理的內容。因此,我們必須用“批判性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傳統文化。孔子學院的創立與發展提醒了國人,我們不能夠妄自菲薄,以西方文化馬首是瞻,而忽略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而應該在充分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升華,再創輝煌。
借鑒海外教學經驗。法國的法語聯盟已經有100多年的辦學曆史、德國的歌德學院也擁有了超過50年的辦學曆史,他們的發展曆程和辦學理念都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與其他語言文化機構的專家進行探討,學習他們成功的辦學經驗,結合孔子學院自身的辦學特點,滿足不同學習群體的需求,對孔子學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⑦當前,缺乏專職教師是製約孔子學院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孔子學院一直采用輪換製的任教方式,總部外派中方院長,派遣教師和誌願者是其主要的師資來源。公派教師的任期一般為兩年,誌願者教師的任期為一年。這種師資輪換方式,教師任期短,流動性大,容易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不利於孔子學院長期穩定的發展。此外,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是推廣漢語教學,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但現有的孔子學院中,由於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有許多孔子課堂僅僅是漢語教學班,中國的傳統文化涉及得較少。因此,孔子學院要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海外辦學機構的經驗,建設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和擁有專職教學人員。同時,進一步鼓勵海外國家的教師來中國進修,培養孔子學院所在國的本土漢語師資,也是解決專職教師缺乏的另一個有效途徑。本土的漢語教師能更加了解當地的教學情況和學生情況,有利於促進孔子學院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