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交通體係是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構建綜合交通網絡形態格局,促進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交通樞紐相互對接,共同構建京津冀“三小時”經濟圈,建“一小時”交通圈、“半小時”通勤圈,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以地建鐵,以鐵興地”,通過城際鐵路建設帶動沿線城市經濟發展,再利用土地升值收益反哺城際鐵路建設運營。例如衡水市作為京九線沿線城市,張家口市、承德市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及休閑旅遊區,目前均沒有實現高速鐵路和動車通車;加強各城市的互聯互通和對外直達,將加快打通一批京津冀“斷頭路”和“瓶頸路”,以及城市市內軌道交通與市郊鐵路建設,實現區域內大中小城市互聯互通;力爭早日實現京津冀區域公交一卡通、客運服務一票式、貨運服務一單製,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交通便利性,完善公交線路,提倡城市居民“綠色”出行,首選公共交通,優化出行方式。
調整產業區劃結構,促進產業轉型。京、津兩大城市產業結構快速膨脹,強勁的發展勢頭使兩個大城市與周圍地區形成巨大反差。隻有京、津通過產業轉移和職能分解,大城市輻射作用加強,才能夠讓河北省各級城市與大城市得到協同發展,低碳補償機製的建立將有助於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部分產業趨同,需要產業深層次規劃、合並、升級,以促進節約資源、促進效率。河北省將承接京津生物製藥、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專業市場和科教機構五大產業轉移。河北省中小城市建立低碳發展為導向的產業體係的協同發展與合作機製,資源優勢互補,形成有機產業鏈,減緩生態壓力。河北省承德被確定為“河北省生態環保產業示範區”和“重點支持的千億元環保產業基地”,把環保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戰略之舉,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態環保產業園。③
河北省經濟是典型的資源能源依賴型,消耗的是全國1/12的能源,創造的是1/20的GDP、1/34的財政收入。④傳統第二支柱產業如鋼鐵產業、製造業、紡織業,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因此傳統支柱產業應加快培育激活產業創新主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實現由資源型產業向創新型產業轉變,減輕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改善結構偏重的狀況。河北省要改變以往粗放發展方式,切實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倡清潔生產,形成高效低耗、輕重合理的格局,推進鏈狀發展的產業體係,其中保定市新能源產業體係在行業內較為領先, 應大力推廣發展。河北省城市第三產業目前仍以餐飲服務業為主,第三產業中教育留學、文化創意、金融保險、旅遊休閑、信息技術、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還遠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還需著力推進其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促進節能減排,改善城市環境。近年來,京津冀飽受嚴重的“霧霾危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京津冀城市能源以煤炭為主,且煤炭消費總量不斷增長,環境汙染狀況加劇。北京市多措並舉治理霧霾,特別是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快提高汽車尾氣處理技術,加速車用燃油品質的提升。天津市全力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支持冀霧霾治理。⑤河北省在2015年節能減排方麵,將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出台大氣汙染深入治理三年規劃,揮“利劍”斬汙,推動鋼鐵、電力、水泥、石化等重點行業汙染治理,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京津冀區域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監測係統和數據庫以及環保聯合執法,對於高耗能、高汙染企業采取嚴、控、管、關等措施倒逼其結構的轉型,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積極發展以綠色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如光伏發電產業、風能、太陽能及電力自動化等,實施集群發展。三地聯手積極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應對霧霾汙染堅持標本兼治,疏堵結合,做好減煤、控車、降塵、治企等工作是根治灰霾天的積極措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下大氣力改善自身環境,力爭讓每一寸土地納入環保監管的視線。
推廣綠色建築,營造低碳人居環境。所謂的綠色建築應該是節約資源和能源的建築,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體現在建築壽命周期內的各個時段,包括建築施工安裝、建築運營直至壽命終結後的處置和再利用,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的宜居空間,綠色建築是應與自然和諧的建築。傳統建築會帶來巨大的碳排放,建築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直接消耗能源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用水約占城市市用水的47%,使用鋼材約占全社會用鋼量的30%,水泥約占全部的25%。⑥如此巨大的消耗,蘊涵著巨大的降耗空間。
自2015年7月起,河北省開始實施75%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標準》適用於新建居住建築的節能設計,標誌著河北成為繼北京、天津之後全國第3個推行75%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的省份。⑦京津冀的綠色建築應加快發展走向規模化,同時也會有效帶動新型建材、新能源、節能服務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