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低碳城市發展規劃及路徑
中國經驗研究
作者:周軍 馬曉麗
【摘要】京津冀城市化發展壯大的同時,麵臨著資源和能源緊缺等問題。低碳規劃發展是京津冀城市協同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路徑選擇。文章闡述了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綠色交通布局;調整產業區劃結構,促進產業轉型;促進節能減排,營造低碳人居環境,加強綠化碳彙能力等應對路徑,以促進京津冀低碳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低碳 城市 規劃 發展路徑 京津冀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低碳、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
低碳是在應對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代表一種新型的具有可循環性、生態性、可持續性等特點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經濟結構、能源消費、社會生活方式、技術等方麵的理念變革。①
傳統經濟是不加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效益,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越多,對環境的負麵影響也就越大。而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考慮環境生態係統的承載能力,以盡量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地使經濟係統與環境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和諧共生,減少環境汙染,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意味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能源利用技術的創新,低能耗、低汙染、高效益。低碳消費倡導城市居民具有低碳意識和低碳消費理念,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征。建設低碳城市,形成節能減排的低碳經濟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不僅是城市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關係到城市未來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低碳視域下京津冀城市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城市發展現狀,本文選取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市、唐山市、保定市等5個城市,進行了實地走訪、詢問訪談、資料查詢等調研工作,低碳視角下河北省城市規劃發展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土地規劃利用不合理,由於城市用地方麵沒有統一要求,因此粗放型擴張發展,用地布局混亂、土地浪費的現象嚴重,占用了大麵積的耕地、林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層次低,產業鏈不完整。以傳統產業為主,其主要特征是資源、能源消耗比較大,京津冀城市產業尚未形成合力分工、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局麵,產業協作機製建立緩慢,缺乏引導、控製與有效的合作。三是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中科院對京津冀強霾汙染作了分析,汙染源燃煤占了34%,機動車排放占16%,這兩項加一起就占50%。其他50%來自工業、揚塵等其他方麵;②優質潔淨能源利用程度、效率低,煤炭和石油在京津冀能源消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產生大量的CO2、SO2、煙塵和工業粉塵帶來了嚴重的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四是公共交通程度低,京津冀城市群內交通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城際間交通運輸結構單一,鐵路和市郊軌道運力不足,難以適應協同發展的需求;區域機場群、港口群之間缺乏分工協作,多種運輸方式間更是銜接整合力度差等。五是綠化碳彙保障能力低。目前,京津冀城市綠化建設依然處於各自為戰,零散、滯後的局麵,整體綠化狀況差強人意,致使環境的自淨能力和儲碳能力大大下降,與公眾強烈的環境訴求不相適應,導致碳彙吸收能力低下。六是居民低碳意識還較薄弱,城市居民環保意識不強,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隨處可見,城市垃圾分類不到位,也是造成城市碳排放多的重要原因。
京津冀協同發展低碳城市空間規劃及發展路徑
低碳發展是城市的未來,結構性政策與實體機製改革的配套實施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變革,京津冀低碳城市建設應遵循“協同、有序、高效、持續”的原則,共同構建低碳城市發展願景。
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綠色交通布局。京津冀低碳城市規劃應充分考慮城市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形成城市長效發展機製和內在動力,對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等規劃均衡發展,使核心城市的擁擠程度降低,以線帶麵拉動廣泛區域的中小城市,特別是濱海新區城市協調統籌發展。構建城市空間與功能相匹配的城市空間形態以及高效用地戰略體係,促進土地開發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協調發展;對城市用地加大立法監管,保證各大城市每個階段規劃目標、規劃途徑、規劃程序的高效實施,對不同性質結構用地的科學分布規劃布局,避免重複用地,統籌解決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區之間的矛盾,整合空間秩序與功能效率,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為未來土地開發建設留有彈性空間,強化規劃約束生態保護隔離地帶,形成協同、互動、共生的城市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