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創新意義(1 / 3)

論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創新意義

中國經驗研究

作者:封紅旗

【摘要】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在社會管理和信息技術發展的國內外背景中應運而生,是先進信息技術與科學社會管理的高度融合,涵蓋了“善治”、“網格化”管理等先進管理和技術理念。因而對一般社會管理創新在高效型政府轉變、服務型政府轉變、多元化管理、廉潔性政府、推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麵具有科學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社會管理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 三級平台 “善治” “網格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政府要創新公共服務方式,讓更多的組織或個體介入公共服務流程,提升基層社會服務的效能。①這對我國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全麵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狀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平台,以滿足新時代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轉變的需要。文章以泰州市海陵區融合式三級平台建設為例,探索地方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

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實踐

社會管理的內涵。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生活日趨豐富,並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價值理念,這成為現代社會管理學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即在對社會管理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傳統的單一化管理主體已經難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發展需要,現代的社會管理研究開始越來越注重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社會管理。

自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政府的工作重點,管理與社會建設已成為政府的重要戰略部署。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管理與創新這一要求,會議指出要“以社會管理體製創新,來增強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十八大對社會管理創新更加重視,要求全國各級政府要講到政府年度工作報告,成為衡量政府業績的重要指標。

一般來說,社會管理是指:“以維係社會秩序為核心,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規範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係、促進社會認同,秉持社會公正、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應對社會風險,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創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礎運行條件和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活動。”②

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為了更好地應對日趨複雜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管理的實效性,各地方基層政府紛紛開始探索適合地方區域發展實際的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並逐步形成了獨具發展特色的地方經驗,例如,在全國較為突出的案例即“銅陵經驗”。從2010年起,銅陵市政府通過改造行政服務體係,調整組織人事關係,梳理社區服務職能等手段,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功能,促進地方社會管理成效不斷提升。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內涵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全麵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狀的社會管理的綜合信息平台,從而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民生事業。具體講來,融合式信息化管理是以黨政機關為代表的社會管理主體采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化手段,對轄區內的各種信息進行彙總和梳理,鑒別各類不穩定因素,同時將這些信息對政府的不同部門進行全覆蓋,有利於社會管理部門的組織、溝通、協調以及有效應對,以區域性統一的社會管理係統平台,實現對區域內發生的各類事件信息的全過程跟蹤管理。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產生背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使得我國社會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社會管理理論和實踐方麵不斷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績。從社會管理轉型的研究來看,伴隨著社會行政管理向公共型管理發展,政府逐步開始由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實現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轉變,“西方當代社會管理融合眾多的社會管理元素,如全球治理模式、社會管理標準化理論、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組織充分參與社會管理、加強網絡監管的同時利用網絡進行社會管理等,而對先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融合成了當下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③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有利條件。21世紀的今天,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縱深發展,社會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操作路徑也越來越清晰。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平台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應用平台,該平台可以實時監控群眾信訪從登記、流轉、處理、完結的整個過程,是對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工作的重要補充,也是社會管理創新方式或手段的重要體現。然而,“具體在一些地方地政府的社會管理工作仍然延用老的工作模式,資源分散、信息條塊分割、多頭領導、多頭管理,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降低了群眾滿意度”。④因此一種融合信息技術和社會管理創新的融合式社會管理平台亟需產生並運用在地方政府社會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