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增進主流文化的身份認同價值。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絕非意味著要摒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主流文化,對中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方麵的影響卻一直存在,且此種存在正是我們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中增進民族的身份認同所急需的寶貴資源。⑥構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實現“中國夢”,需要構建中華民族的固有精神家園。為此,我們應當努力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立足中國此時此地的本位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存整理和學術探究,批判繼承其中符合當代價值原則的合理成分,以其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將之納入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建設之中,增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在整個華人世界的民族身份認同作用。
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提升主流文化的國際融入能力。當今,從地理空間和影響範圍來看,與其他文化形態相比,西方文化毫無疑問是一種強勢文化。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我國的主流文化要想真正融入世界,並與西方文化共生共存,還應當不斷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盡管西方文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然其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至少還要在一定時期內依然是比較先進的人類文化形態。尤其是當今西方科學技術相對發達,在一些現代性的兩難問題思考及處理中要比我國認識更為深刻,需要中國在主流文化建設中積極借鑒。對此,我國應當借助全球化的時代平台,增進與西方文化主體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需要不斷加大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引入力度,認真借鑒西方的企業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文化等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急需的文化精神,推進中國主流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與整合,提升我國主流文化的國際融入能力,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國際影響力。
以文化產業帶動三種文化的整合,增強主流文化的市場經濟適應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增進社會和諧的靜態人文因素,而日益成為一種寶貴的經濟資源。文化經濟不僅在西方國家GDP中占據重要比重,而且正在成為西方國家輸出其價值觀念和文化形態的主要方式。因此,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創造顯著的經濟價值,其社會價值和文化機製也不容低估,既是國家的硬實力,也是國家的軟實力。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期,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有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加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尤其增進主流文化建設與市場機製的磨合。⑦我國的主流文化建設為避免主流文化建設出現與市場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應當逐步推進體製改革,推進文化產業與主流文化建設的結合,為馬、中、西三者的文化整合和主流文化建設提供更為靈活的平台機製並奠定經濟基礎,實現文化整合和主流文化建設中文化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本文係河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資助項目“當前中國主流文化的特質與走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D123010)
【注釋】
①江暢:“我國主流價值文化構建的三個問題”,《光明日報》,2012年6月21日。
②於瑮,李醫平:“主流文化建設初探”,《學術論壇》,2002年第2期,第126頁。
③陸岩:“試論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建設”,《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2期,第15頁。
④楊英法,聶雅:“社會思想引導、社會輿論調控與社會情緒管理”,《光明日報》(理論版),2014年9月28日,第7版。
⑤黎麗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西方文化背景探析”,《理論觀察》,2015年第2期,第12頁。
⑥歐陽劍波:“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西方文化碰撞的當代審視”,《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第21頁。
⑦楊英法:“文化產業集群與文化消費市場良性互動機製的構建”,《雲南社會科學》,2013年2期,第35頁。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