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流文化建設中馬、中、西三者間的交融與整合(2 / 3)

全球化背景下馬、中、西三者間的交融趨勢

我國正處於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關鍵時期,且麵對全球化的時代趨勢,社會主義文化、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全球範圍內各種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動態交流提供了全新平台,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可以在網絡中超越國界和意識形態存在、溝通、對話和交流,接受網絡輿論的自由討論和理性分析。④在此過程中,馬、中、西三者間的交融不僅成為中國構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所麵對的重要課題,也成為當今世界最為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馬克思主義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馬克思主義在形成過程中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華,是在批判並繼承西方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⑤馬克思主義形成後,在其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總是能夠依據所在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現狀發展出適合其國情與實際需要的本土化理論。其中,所在國家的文化現狀往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世界擴展中具體表現為西方文化的影響。例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的馬克思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文化及其西方文化背景碰撞並融合之後的俄式馬克思主義。可見,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和包容的理論體係,在其形成、發展和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已經裹挾和融合了諸多西方文化因素。依據客觀發展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不斷進步,將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不斷吸納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和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的交融。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始,便與中國傳統文化開始了交融與磨合的理論發展進程。當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的時候,中國的學術思想領域正在對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傳統文化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徹底批判與反思,然馬克思主義若不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磨合依然難以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中國共產黨的早期代表人物李大釗和陳獨秀等深受傳統文化熏陶,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大成者,其本人不僅接受過相對係統的傳統文化教育,而且對二十四史、詩詞歌賦和書法等傳統文化鍾愛有加。可見,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交融與整合的結果。當前,傳統文化逐漸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構建有助增進民族認同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寶貴資源。因此,推進其現代化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及與馬克思主義的交融,已成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艱發展的基本方向。

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當前,中國不僅加入了WTO,與西方直接主導的國際貿易體係進行頻繁的經貿合作與競爭。且通過國際互聯網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向西方文化敞開了國門。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的經濟騰飛,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與日遞增,要求傳承並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文化發展路向也日益明確。為此,黨和國家大力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積極推進構建中華民族的固有精神家園。在此背景下,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共存於中華大地且依據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進行著交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整個西方社會都在反思人類中心主義下的科學萬能帶來的道德人倫墮落、極端利己主義和生態環保問題等弊端,而中華傳統文化中講究中庸和諧、道德人倫和“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正好可以頓挫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主義的鋒芒,增進西方文化的人文內涵。另外,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理性及追求正當利益和自我解放的人性觀等也是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積極因素。

馬、中、西文化交融趨勢下我國主流文化的整合路徑

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不僅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無數仁人誌士的共同夢想。因此,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民族理想,是新時期身份認同的主流價值取向,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本質所在。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建設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麵對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現實,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指導,在馬、中、西三者交融的基礎上實現整合性升華。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定主流文化的社會主義方向。主流文化建設中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提升並非意味著三者可以平等均衡發展,而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的基礎上實現三者之間的整合。顯然,要保證我國主流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結合,保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為此,針對當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尤其是那些以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難以解釋的兩難問題,黨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馬克思主義重新解釋的科研經費投入和科研隊伍建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及建設工程,不斷推出有分量、有價值和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增強馬克思主義對幹部和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解讀能力,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說服力和現實關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