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國維與叔本華的交集(1 / 3)

王國維與叔本華的交集

哲學文稿

作者:張莉

【摘要】王國維是近代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美學家、教育家,中西學術交流的開拓者、實踐者,在對西學的求索中,西方哲學尤其是叔本華哲學與其發生深刻交集並影響一生。王國維為解“人生問題”而從事哲學研究,其在哲學研究中迅速與叔本華發生交集,此後也始終未曾真正脫離過叔本華唯意誌論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王國維 叔本華 交集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欲解“人生問題”而事哲學研究

王國維的人生一開始便充滿悲劇色彩。就時代而言,國家可能隨時傾覆;就個人而言,幼年喪母、自小多病、科場屢敗,人生處處不如意。1901年秋,年屆25歲而尚無所成的王國維在羅振玉的資助下出國留學,尋求新的人生。然而到日本僅數月,因腳病發作而被迫歸國。對此他曾感歎說:“體素羸弱,性複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複於吾前”,“自是始決從事於哲學”①。自日本回國之後,王國維徹底結束了學生生涯。與此同時,長期困擾他的“人生問題”急劇膨脹並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將精力投向哲學,試圖在哲學的智慧中求得答案。

需要說明的是,王國維決定專事哲學研究之前,就曾對西洋哲學有著特別的興趣,而這發生於他求學東文學社期間(羅振玉創辦)。王國維的日文教師藤田豐八曾對來華留學的狩野直喜談及王氏此間的學習情況,藤田氏對王氏的評價是,他“對西洋哲學深感興趣,其前途大可屬望。當時青年有誌於新學的,大都對政治學經濟學有興趣,而想嚐試研究西洋哲學者卻極罕見。”②此間王國維開始廣泛涉獵西方人文社科知識,包括哲學。其《三十自序》所謂“餘之研究哲學,始於辛壬之間”說的就是此間的讀書情況。1901年羅振玉創辦《教育世界》雜誌於上海並聘請王國維擔任主編,《教育世界》開設有“哲學叢書”欄目,專門刊發時人翻譯的外國哲學著作,其中就有王國維翻譯的著作,如《哲學概論》《哲學小詞典》就分別收錄於“哲學叢書初集”和“教育叢書”二集之中。王國維對1902年及其後的讀書生活,尤其是哲學方麵的讀書情況有如下描述:“所購哲學之書亦至,於是暫輟心理學而讀巴爾善之《哲學概論》,文特爾彭之《哲學史》,……既卒《哲學概論》、《哲學史》,次年(即1903年,筆者注)始讀汗德之《純理批評》。至《先天分析論》幾全不可解,更輟不讀,而讀叔本華之《意誌及表象之世界》一書。”③王國維大量研讀哲學書目是從1902年開始的,不過此間他一如既往地廣泛涉獵西方社會學、心理學知識。稍後由心理學而轉向哲學史,然後再由哲學史轉向對具體哲學家的研讀。在專人專著的研讀過程中,王國維較早用力的是康德的論著,但因康著艱深晦澀難以讀懂而轉向了叔本華。事實上確如王國維所言,在康德最經典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論著中,除《判斷力批判》相對容易外,其餘兩大“批判”均晦澀難懂。筆者認為,王國維放棄康著而轉向叔本華的原因固然有他所說的前者“幾全不可解”原因,但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叔著是麵向紅塵世界的思考,而其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人生的悲劇性問題。與此相應,“人生問題”是王國維長期以來所欲求解而不得其解的問題,因此自1903年接觸叔氏《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始,王國維與叔本華的“神交”便真正開始了。

神往叔本華

王國維將西方哲學作為主攻方向雖然始於1902年,但是此間涉獵的主要是哲學史、哲學概論、哲學工具書一類的宏觀性著述,而對特定哲學家論著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見,這種狀況自1903年始便有了根本性變化。1903年伊始王國維對西方哲學的熱情從“史”、“概論”、“工具書”等宏觀層麵的研讀轉向了對專人專書的研讀。“癸卯春,始讀汗德之《純理批評》,苦其不可解,讀幾半而輟。嗣讀叔本華之書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與叔本華之書為伴侶之時代也。”④本來王國維開始“專究”的對象是康德,但是《純粹理性批判》太過晦澀,尤其是“先天分析論”部分猶如“天書”,所以隻好暫時放置而轉向叔本華。出乎意料的是,叔本華的著述相較康氏著述而言不僅易於理解,而且其內容尤其是關於人生問題的思考深深吸引著王國維。另外,叔本華的《知識論》關於世界本質與人的關係的論述為王國維理解康德學說尤其是先前難以理解的“先天分析論”開啟了智慧之門,使其有茅塞頓開之感。

叔本華認可康德將世界分為“現象界”與“物自體”的二分論,但是對於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是人類智慧無法認知的“自在之物”的觀點表示反對。為此,叔本華同樣以二分思維將世界分為“意誌”和“表象”兩種形態,並提出相應的兩大命題:“世界是我的意誌”、“世界是我的表象”。其中“意誌”是世界的本質,“表象”是“意誌”客體化而形成的五彩斑斕的現象世界。在叔本華的二分論中,他不僅指出“意誌”作為對應於康德所謂的“自在之物”是可以認知的,而且指出“意誌”的本質是“無盡的追求”⑤。由於意誌是無法拒止的衝動,而衝動的核心是無盡的欲求,由此叔本華推論出一個異於前賢的結論:生命是痛苦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具體而言,形成痛苦和悲劇的邏輯理路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從“欲求”的動因來看,一切欲求都是由於現狀的不如人意,隻要這種不如意得不到解決,欲望者就會痛苦。其次,就心理效應而論,當前一個欲望得到滿足後,欲望主體很快就會厭煩,由此出現新的欲望,從而造成欲求的無休止性,故而人生猶如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來回擺動的“鍾擺”。複次,從欲望的實現數量而言,由於生命意誌的欲求是沒有盡頭的,但是諸多因素的製約使得能夠實現的欲求隻是極少部分,因此多數欲求無法實現。上述三個原因決定了生命的痛苦本質和悲劇意味,依此思路,叔本華得出了人生就是痛苦、人生就是悲劇的結論,這是其人生哲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