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中的儒文化元素
哲學文稿
作者:楊蕾
【摘要】儒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古建築等級製度、建築美學設計製度、建築營造製度的慣性思維、建築營造技術傳授方式等方麵有著十分鮮明的體現。當前我國建築營造中存在形式主義、“千城一麵”、缺乏特色和精品意識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中的儒文化元素及其體現能夠為我們提供相應的啟示借鑒。
【關鍵詞】古建築 營造製度 儒文化 元素 啟示
【中圖分類號】TU-85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古建築紮根於深厚傳統文化和高超建築技術之上,可謂博大精深,其獨特的打動人心的魅力在世界建築史上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築是凝固的曆史”,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中國古建築就是中國凝聚的曆史典籍。中國古建築集中了傳統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等觀念,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反映建築技術的同時,實際上是更大程度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因而,建築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文化深層內核的集中再現,建築記錄了文化和曆史發展的進程,文化成為建築的靈魂。儒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產生重大影響,且對當前我國建築營造的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儒文化深刻影響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演變
孔子創立儒學以來,儒學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曆經漢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的經學等許多曆史階段的源流變遷之後,基於儒學文化逐步形成了一股較為寬闊宏大的文化潮流,儒學文化有力地對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給包括建築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
“仁”、“禮”、“天人合一”和“中庸”,通常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內核。這些儒家思想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對傳統古代建築風格特色的形成、建築營造製度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關於“仁”,按照孔子的解釋就是“愛人”,也就是以友愛的狀態親近他人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以較強的情感投入到萬物之中。當然,孔子倡導的“仁”主要還是要求親近基於血緣關係的親人,認為人們的“仁”首先應該是愛自己的親人即“事親”,而這僅為“仁”的最初範圍。孔子認為人們的“仁”不能僅僅局限在“事親”的範圍,而是應該推而廣之,將“仁”的範圍從親人擴大到包括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的全體社會成員。按照儒學的觀點,此種“仁”的主觀情感狀態,還要將其外化,也就是將“仁”體現在人們的行為規範之中,而最為重要的規範就是封建宗法製度,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實際上非常顯著地體現了封建宗法製度,這正體現了儒文化對建築營造製度的深刻影響。儒家自始至終認為,要通過“仁”促使人們的外在行為規範發生改變,逐步轉變為人們的內在的道德自覺,人之所以需要“仁”的道德自覺,這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世界觀。在“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下,儒家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隻有和自然界保持和諧、統一,才能更好地維係良好的社會秩序。儒家倡導的“仁”,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同時也強調人與自熱、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仁”是事關世界萬物的儒學哲學觀念的核心要義。而在人倫秩序中,儒家強調“禮”,“禮”也是“仁”的內心外化的必然要求、外在表現。《禮記》中就說得很明白:“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①在儒家看來,“禮”是一種人倫秩序和統治秩序,且整體的秩序高於個體的秩序、局部的秩序,要將整體秩序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要求每個個體均在自己的人倫範圍內安分守己,個體是被整體所包圍了的,個體的利益並非不重要,但是個體的利益要服從整體的利益。在內與外、天與人的關係中,儒家強調“中庸”。“中”也就是要將內在的“仁”和外在的“禮”中和貫通起來,將天道和人道貫通起來。
儒家學說對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演變就是按照儒家學說要求逐步演變發展的。上古時期並無固定的建築製度,並未形成任何與建築有關的典章製度。孔子結合周禮並對周禮進行創新發展,創立了儒家學說思想體係,自此之後的中國建築逐步有了典章,人們建造建築物通常按照典章來進行。《周禮》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在其《考工記》中便記載了和都城、壇廟、宮室、民居、市場等建築有關的內容。《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②,這些提法實際上均是將儒家思想貫穿運用於建築之中,已經比較接近於建築營造製度。儒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僅僅為“百家”之一,並不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因而儒家所提出的建築營造並未在該時期被完整地推行,不同列國乃至相同列國不同地區的建築製度千差萬別。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封建集權帝國之後,極力排斥儒學,其“焚書坑儒”之後使儒學元氣大傷,但秦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封建帝國所確立的統一度量衡卻成為今後形成建築體係製度的重要基礎。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學成為在整個統治階層具有主導地位的文化思想,該時期的中國建築營造製度中儒學開始以強大的力量發揮了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