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營造技術傳授方式中的儒文化元素。儒家文化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逐步在全社會形成“學而優則仕”的普遍觀念,許多人將自己的目光聚焦於“為政”、“出仕”上,掌握文化知識的人逐步和工匠群體相互分離,因而包括建築營造在內的各方麵技術通常局限於特定範圍內薪火相傳,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當然,文人群體和工匠技術相互分離雖然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長期形成的普遍現象,但依然有不少文人士大夫和官方關心關注建築營造製度的發展進步。比如,宋代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係我國古代首部建築技術專著,該書由官方編寫修撰而成,其目的在於適應國家理財需要,卻成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不朽之作。明代末期著名造園設計家所撰寫的《園冶》,係中國首部園林藝術理論專著,同時也是一部不朽的造園技術專著,論述了別墅、宅園營建的基本理論、具體的技術手法,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造園的成就。《營造法式》、《園冶》雖然分別係官方和文人士大夫編著的建築營造專著,其目的也是在於真實記錄和闡述儒家思想主導下營造法式製度,目的並非在於促進營造技術的創新。我國封建社會曆史長河中的建築營造技術傳授傳承方式,主要還是通過家族傳授和師傅帶徒弟的途徑傳授的,總體風格自始至終保持儒家風範,雖然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有所發展進步,但隻能是在原有基礎上做出局部性、漸進性、細微性的提升和改進。
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中的儒文化元素對現代建築的啟示
當前我國建築營造製度中暴露出許多問題。首先,目前建築領域的形式主義較為明顯,存在相互攀比乃至嘩眾取寵、過於追求奢華等現象。其次,在城市建築中存在“千城一麵”的現象,不少城市的地域性特征逐步弱化,城市的特色在逐步消失。部分城市高樓林立,成為“水泥森林”,而建築規劃設計卻雜亂無章,讓居住於城市中的人感覺窒息,城市建築缺乏審美性。再次,我國新近建築的民族風格難以彰顯,相反地,西方國家民眾對物質文明高度崇拜的心理狀態卻在中國當今建築營造中體現出來,在盲目崇拜下促使“歐陸風”盛行其道。最後,建築營造設計缺乏精品意識,體現出一股浮躁之風氣。
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中的儒文化元素相關問題能夠為我們提供相應的啟示借鑒。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中的儒文化元素,尤其是建築美學設計製度和建築等級製度,對促進古代建築營造製度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中國古代建築營造製度別具特色,在世界建築史上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世界建築營造製度的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建築的發展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尋找到一條民族化的正確道路,從而使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形式,在現代化的建築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才是現代建築應該努力的方向。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中體現出來的慣性思維、傳授方式,雖然促進了古代建築營造製度的穩妥進步,避免封建社會各朝代之間的建築營造製度風格迥異,避免不同朝代之間的營造製度大起大落,自然有利於繼承前人的經驗為後代所用。但是,由於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建築營造製度過於強調“效法古人”,因而導致了創新性不足的嚴重弊病,這也是儒家文化元素影響中國古建築營造製度被人們廣為詬病之處。這就啟示我們,要將創新作為建築這種審美載體的生命所在,決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前人或者外國的建築營造製度,我們借鑒、學習前人或者外國建築經驗,其目的也是在於在現有基礎上緊密結合時代的發展和本國本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實現新的創新創造。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注釋】
①戴德,戴聖:《禮記》,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429頁。
②周公旦,賈公彥,彭林,鄭玄:《周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08頁。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