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恩格斯對傳統生態自然觀的革命性超越(1 / 3)

馬克思恩格斯對傳統生態自然觀的革命性超越

哲學文稿

作者:石金波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的提出是人與自然關係認識上的革命性變革。它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也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著本質區別,是科學的生態自然觀。它不僅正確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蘊含著對自然權利論、內在價值論等的合理把握。

【關鍵詞】生態自然觀 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類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1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主張將人由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轉換為大自然的公民和普通成員,認為人隻是生態關係中普通的構成元素,應該和其他構成部分共存共榮相互依賴。人類要想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必須要懂得尊重生態係統的其他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價值取向上還是在實際行動上都應尊重生態係統的平衡關係和各個因素。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曆史觀的統一

在批判繼承傳統自然觀的基礎上,馬恩生態自然觀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曆史觀的統一。在自然觀方麵,建立了一種在實踐基礎上人與自然高度統一的新世界觀。首先,它強調實踐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基礎,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者隻從客體或直觀去理解事物,避免忽視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傳統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源於人對自然的恐懼與無知,人的生存與自然息息相關,這種依賴使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學率先發展起來,但也使人很難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而是在實踐中被迫選擇順應大自然。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能夠通過自身智力和體力的發揮來認識和改造自然界,並不斷為自身創造更適宜居住的環境。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同自然界打交道,不僅遵循外在物種的尺度以及人自身的尺度,還要遵循“美的尺度”。人的自由創造活動是人的類特性、人的本質。人是有意識、有目的並且處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能動主體,是社會的存在物。由此馬克思強調,自然界之所以能夠構成為人的一部分,是因為人身上內在地擁有一種自然,並且通過社會實踐的作用而與外在自然發生著聯係,即人通過實踐活動與外在自然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也因此自然界才成為人存在的基礎和生活的必要要素。

另一方麵,馬克思恩格斯也克服了唯心主義者從純粹的抽象意識方麵誇大人的主體能動性而無視外部自然界的缺陷。在實踐的基礎上將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高度地統一了起來,確立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

馬克思恩格斯還論證了人類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的本質,指出人如其他動物一樣,首先是要借助吃、喝等行為來維係自身生命,獲得生活資料,但人卻並不像其他動物那樣消極地、本能地適應自然,而是通過自身能動的活動即實踐讓自然界滿足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踐是一種感性的對象性活動,它既存在著人與人的聯係,又存在著人與自然界的聯係。這種聯係是通過一定的感性活動引起的。也正是在實踐活動中,唯心主義抽象的自我意識的封閉性被打破,作為舊唯物主義脫離實踐、脫離人活動的純“物自體”的封閉性也被打破。

其次,它提出實踐是人與自然的中介,隻有借助實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自然界的普遍聯係及運動變化規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存在的。要注意從自然界中尋找規律。要求人們的活動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不斷審視自身行為,糾正有害於自然的行為。隻有這樣,人的活動才會有成效,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

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必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恩格斯認為自然生態係統是一個由人、生物、自然環境三者構成的相互影響、彼此聯係的有機統一體。人類自身的活動與地球生態係統緊密相關。隨著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生態危機日益嚴重,人類更應該對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關係進行思考與自我反省。

在曆史觀上,確立了曆史的自然、自然的曆史這一全新的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曆史中考察自然,認為自然界並非是與人無關、獨立自在的自然,而是將其視為被人類不斷認識和改造著的自然,即“人化自然”,其本質是“人居生態”。

馬克思恩格斯又從自然中考察整個人類曆史。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曆史歸根結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史,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曆史。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是人類曆史的真正起點,並由此展開著人類曆史的豐富性。因此,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才是理解社會曆史的一把鑰匙。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要生存、發展下去,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因此必須通過不斷勞動對自然界進行改造以創造新的物質財富。也正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使“自在的自然”轉變為“人化的自然”,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同時,人又占有和消化自己生產勞動的成果,使其成為自身的組成部分,這樣客體也在向主體轉化,人的社會屬性逐漸自然化,使社會曆史自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