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離不開社會關係。他們認為社會關係是聯係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堅實橋梁。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礎,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人與人關係的紐帶。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概念中才體現出其價值和意義的。社會關係是人與自然之間多層次多角度的聯係溝通的紐帶和橋梁。
總之,正是基於馬克思恩格斯對於人的價值、自然的價值以及兩者之間關係的辯證理解,徹底改變了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唯我獨尊的對象性關係,使之轉變為人與自然價值兼容的對象性關係,從而最終實現了從認識論和價值論角度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全麵超越。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原則區別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於實踐,對處於異化狀態的社會現實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維護了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具備的和諧關係,對人類和大自然都賦予了人道主義關懷。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並不代表他們完全站在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而是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原則區別。
“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其積極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並不主張對人類中心主義采取全麵否定和拋棄態度,而是應在思考其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的基礎上,清除其極端、狹隘的方麵,吸取其合理因素。而作為生態倫理學的一個流派,非人類中心主義則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反對者角色出現,其主張是將非人類的價值放於首位,並不認為自然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工具。
近代以來興起的“生態中心主義”作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當下最具代表的理論將“自然價值論”與“自然權利論”作為其理論基石。所謂“自然價值論”就是強調人以外的生命及其自然存在著不依賴於人的“內在價值”。而所謂的“自然權利論”主要是指生物和自然界人之外的其他事物按照生態規律存在下去的權利,主要是指生存的權利、自主的權利和生態安全的權利。因而在其理論之下,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應具有倫理道德關係,同時強調地球生態係統的整體性和地球優先性。
由此可以看出,“生態中心主義”提出要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尊重一切生命的觀念,實現了環境倫理學上的一次新的突破。非人類中心主義把對人類社會的道德關懷進一步擴展到了自然界以及自然存在物身上。其有價值的思想包括:尊重生命,在宇宙間生物和人是平等的;自然界既有外在價值,又有自身內在固有的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這些思想包含了維護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關係的積極因素,對於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片麵性有積極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原則區別。“非人類中心主義”忽視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誤將自然作為了價值主體,混淆了人與自然物的倫理界限。其實質是將自然物與人平等對待,否定了人自由創造活動的本質。如當代西方倡導綠色運動的綠黨,就是主張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典型代表,他們反對經濟增長,反對生產和科學技術,崇尚回到叢林、回歸人類原始生活狀態。其思想中有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積極因素。但是這種思想將人的主體性消解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被遏製了,最終結果必然導致自然生態環境至上。
其次,它誤解了自然界在價值體係中的地位。在如何體現自然界自身價值問題上,“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然界具有不依賴人類活動即可體現自身價值的屬性。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價值具有屬性,離開了人類的存在,價值也就失去了意義。②可見,價值是在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人相對於自然界,正是主體之於客體的關係,主客體的價值關係也隻有在客體與主體的關係中才能形成,客體對於主體的價值也隻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
總之,雖然非人類中心主義從化解人與自然對抗衝突出發,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因為其本身的理論缺陷,導致其無法很好地指導人類正確處理自身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在實踐基礎上將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研究問題的核心和主要線索,在對這一基本問題科學回答的基礎上也對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對象性活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凝練出了“人化自然”的理論,從而構築起了新的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由此形成了科學的生態自然觀。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後勤集團)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頁。
②[日]岩佐茂:《環境的思想》,韓立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第98~104頁。
責編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