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天職到禁欲(1 / 3)

從天職到禁欲

哲學文稿

作者:肖遙

【摘要】馬丁·路德在譯經過程中賦予“Beruf”一詞以“世俗職業”的涵義,這在事實上大大拔高了世俗職業的倫理價值,推動了世俗職業天職觀的建立。卡爾文派憑借其上帝預定論的教義加之於信徒的強大而複雜的影響,在客觀上促使入世禁欲的理性生活方式的建立。入世禁欲體現並作用於資本主義營利過程中,使資本主義精神最終確立。然而,新教倫理的背景卻從形成了的資本主義秩序逐漸淡去,資本主義世界缺乏精神指引,陷於庸俗、享樂和功利主義的境地。

【關鍵詞】天職 禁欲 新教倫理 資本主義精神 現世生活 卡爾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在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以下簡稱《新教》)一書中,“天職”與“禁欲”兩個概念對於其探討新教的宗教倫理與現實的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因果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簡言之,“天職”(德文Beruf)將世俗職業的倫理價值拔高到與宗教同等,“禁欲”則使得新教徒以理性的方式徹底改造了現世生活。二者處在宗教與現世生活交界的樞紐位置,搭起了連接彼岸與此岸的橋梁,分別在不同時期,充當了促進資本主義精神建立發展的擔綱者。當然,二者之間及其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本文試圖以《新教》書中“天職—禁欲”在不同時期的作用變化為主線,闡述新教倫理如何塑造資本主義精神。

主題與方法分析

《新教》所討論的問題在於:宗教因素是否在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發展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如果是,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以及這種作用產生機製如何。為了使後文主要關注宗教意識層麵的分析能夠基於合理前提而展開,韋伯在文章開頭,即對於該問題研究中的錯誤方法—“天真的曆史唯物論”①和簡單、線性的觀點—給予了猛烈的批判。這在事實上表明了韋伯的研究方法和觀點: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相當複雜,精神意識層麵的事物同樣能對他者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試圖為任何現象找出一個最終的經濟層麵的原因的做法是荒謬的。“對於曆史真相的解明,兩者(指唯物論與唯心論)是同樣可能的,但任一者,如果不是用來作研究的準備工作,反而是充作研究的結論,那麼,同樣會是一無所成。”②這種對精神力量—具體言之即是新教教義所產生的力量—高度重視的研究方法,貫穿於《新教》全篇。

天職觀念的產生與影響

將“無休止地賺錢”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樣一種在中世紀被普遍認為齷齪貪婪的做法,在資本主義的產生初期,竟然成為資產階級的精神指南。如此有悖傳統的現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從某種程度上講,“Beruf”一詞意涵的轉變,也即世俗職業“天職觀”的確立,在其中發揮了首要且無可替代的作用。馬丁·路德在翻譯《西拉書》時,將原先僅僅具有“神所交付的使命”這一宗教意義的德語詞“Beruf”,首次賦予其“世俗職業”③的涵義。此前隻有宗教聖職才具有的“天職”觀念,相應地被移用到了世俗職業中來,世俗生活中責任的踐履因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成為其後資本主義精神得以產生發展的一個前提。

這種變化有其內在的思想基礎。隨著路德因信稱義思想的發展,他對於傳統“自私冷漠”的中世紀修道院生活越發感到抵觸,反而認為世俗的職業勞動是符合“鄰人愛”教義的行為;並指出,按照神意“履行世俗義務,是討神歡喜的唯一之道”。④而“榮耀神”正是基督徒的天職所在。因此,在神麵前,所有職業具有同樣的價值。如此,路德事實上將世俗職業的道德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後卡爾文派等其他新教教派主張“入世禁欲”並將這種精神成功應用於資本主義經營,從根源上講,都離不開世俗職業天職觀的確立。⑤

然而路德的改革成效很大程度上也僅限於此。在路德的宗教思想中,現世的一切都是神意的體現,基督徒服從現世的秩序,固守所從事的職業,才是絕對遵循神意的表現。路德新教思想的核心即在於主張因信稱義,反對天主教的憑借善功稱義,而禁欲自製的做法與憑借善功稱義的天主教義在很多方麵有類似之嫌。因此,路德理所當然地排斥了入世禁欲的做法,未能將這種進步了的天職觀更大程度地從宗教層麵轉向職業性的入世苦行。真正將天職觀在現世中發揚光大,並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精神建立的,是卡爾文派。

入世禁欲的產生與係統化

入世禁欲的重要思想基礎,在於卡爾文派教義的核心—上帝預定論。卡爾文認為,“被揀選”者與“被拋棄”者的命運早在創世紀以前已經注定,而這完全源於神不為人知的意誌,目的隻是在於讓神的榮耀得到稱讚。⑥這種命運不能通過天主教所主張的“善功稱義”而得到改變,個人是否有信心、愛心和善行對此也無能為力。

這種特別救贖的預定論造成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方麵來理解。一方麵,上帝被認為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基督徒生而為人的目的即在於盡己所能以增加神的榮耀。而神所要的是基督徒按照他所定下的定律與秩序,完成社會事功。因此,基督徒為了求取神的喜愛,必須積極從事現世勞動以完成事功。“時間無限寶貴,喪失每一刻鍾就是喪失為增耀神的榮光而勞動的每一刻鍾。”⑦娛樂、縱欲等一切虛擲光陰的行為,顯然是與更好地完成事功相違背的,因而被排斥在外,入世苦行成了榮耀神的最好手段。另一方麵,對於個人來說,是否被揀選以及如何知道是否被揀選,成為始終縈繞心頭的最大問題。根據“義證說”⑧,信徒為明確是否得到救贖,必須證明自己的信仰是“有效的信仰”,召喚是“有效的召喚”。而在排斥感覺與情感的卡爾文教義中,這種證明隻能憑借基督徒用以“榮耀神”的生活方式—社會事功—來證明。⑨善功與成就不能作為被揀選的依據或資本,而是被揀選者的一種表征。信徒雖不能借此得到上帝拯救的確信,但可以通過在現世的努力奮鬥完成事功、取得成就,來解除對被揀選與否的揣測不安。這給了新教徒以入世苦行的強大心理激勵。由上可見,兩方麵的影響最終都推動了新教徒入世禁欲,在現世職業中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