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天職到禁欲(2 / 3)

卡爾文派的貢獻不僅在於推動了入世禁欲觀念的產生,更在於將這種苦行的生活係統化、理性化,並使之成為現世生活的基本準則。卡爾文教教義凸顯了上帝的無限性,使人感到“內在空前的孤獨感”:被揀選與否早已前定,唯有被揀選者才能與上帝在靈魂上取得溝通。牧師、聖禮、教會都無法窺測或改變上帝的意誌,因此也都不可能幫助他解除這種莫大的孤獨。甚至連神也不能,因為“特選救贖說”早已規定基督隻為預先選定的人流血殉難。故此,卡爾文派排斥一切感官或情感的要素,廢除懺悔告解製度,因為神的無限性早已決定,這些不僅絲毫無助於自我救贖,而且隻能帶來更深的罪惡。

天主教承認,人可以憑借善功得救。這就意味著人可以通過為惡後的積極行善來彌補先前犯下的過錯。這就形成了一種犯罪、懺悔、贖罪、再犯罪的循環。人性中固有的惰性在此並未得到消除,現世生活仍然具有無計劃、無係統的特點。而卡爾文派則徹底否定了善功稱義的教義,認為人不可能通過懺悔或教會的恩寵而得到贖罪。相反,信徒隻能通過時時刻刻係統的自我檢視來取得對救贖的確信。如此,“平常人的倫理實踐裏的那種無計劃性與無係統性,就此被解除,並且因而形塑出籠罩整體生活樣式的一套首尾一貫的方法。”“正因如此,在此世的生涯便徹底地被理性化”。⑩這實際上是將新教的影響滲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麵,按照新教倫理的要求構建出了一個符合理性的現實世界。到此我們已不難看到,新教倫理作用於現世生活,並催生出某種與之密切相關的俗世精神,已經是順理成章、呼之欲出了。

此處,卡爾文派教義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對比也頗值得玩味。《多爾德信條》中規定的卡爾文教五項基本教義,明顯拉大了上帝與人世的距離:上帝高居於人世之上,其意誌不可認知、無從改變,其力量不可抗拒、無所不能;與此相反,人的力量則顯得如此單薄微弱。這種教義的實際影響卻是:人的力量被深深挖掘並放大。信徒接受特選恩寵說,為求取救贖的確信而入世苦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時,天職觀賦予世俗職業以高度的倫理價值,新教徒借由成就、善功而不斷確信得到救贖,這些都使得新教徒具有了自信、勇敢的心態,更進一步推動了現世職業的成就。這種開拓者的心態與天主教和路德派謙卑誠恐的壓抑心緒相比,形成強烈的反差。

入世禁欲作用於資本主義精神

路德譯經使俗世職業具有了與宗教職務同等的價值,而卡爾文派又使入世禁欲成為俗世職業中理應普遍遵循的原則。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使入世禁欲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營利行為中“名正言順”地得到貫徹?畢竟,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許多清教徒眼中,財富因具有強大的誘惑力,都是“非常危險”的,“財富的追求……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道德可疑。”按照韋伯的思路,這仍然是教義發展的結果。

清教徒代表人物巴克斯特指出:“如果神指示你一條道路,按此道路你可以以合於律法的方式比其他道路賺取更多的利益,而無害於你或他人的靈魂,但你卻拒不接受而選取另一條獲利較少的道路,那麼你就是違逆了你的詔命……你可以為神勞動而致富,但當然不是為了肉欲和罪惡。”換言之,按照神的指示,為神勞動並獲取利益,不僅是信徒的權利,更是一種義務。在方法正當的前提下,任何人如果不努力工作以謀求更多的利益,就是違背了神的命令。神與人的關係猶如主與仆,仆人作為主人的管事,為主人更好地管理財產,使財富之源不斷,乃是應盡的本分。仆人不會因使錢財增加而遭到解雇,人類也自然不會因合理營取利益而被神拋棄。

財富的可疑僅僅在於它可能誘使人放棄為神勞作的義務,而耽於安逸懶惰。但隻要不是安於享受財富、將謀求財富當作人生的最終目的,僅僅將其當作侍奉神的有效手段,那麼,這種行為便是無可非議的。非但如此,信徒合理且孜孜不倦地追求利益乃是信仰純正堅定的證明,神必將以財富作為對信徒的祝福。如此,“禁欲以營利”就被賦予了一種倫理上的榮耀,資產階級也就自然具有了道德優勢。昔日為人所不齒的汲汲營利,現已被以入世禁欲苦行、求取事功為特點的資本主義精神的光環所籠罩,成為正當且高尚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