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戴維·米勒多元社會正義思想研究(3 / 3)

米勒認為人們以公民身份而聯合時,“平等”就是調節公民之間利益的主要分配原則,然而,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資產階級的平等一直是一種口號,是人們期待逃離自身不平等狀況的精神寄托。“人生而平等”是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理念,正是用這種理念,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地發動了革命的力量,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但在那之後卻沒有把革命成果平等分配,“對於旨在實現既定階級特殊利益的政治解放而言,平等僅僅是鼓吹革命的手段,而並非革命追求的目標”⑨。所以,米勒意義上的平等隻能停留在思辨的層麵,難以在現實實踐中發揮革命的意義,米勒認為的基於“公民身份”的平等要求對社會資源進行平等分配,這種看似“公平的”在社會一切成員之間的分配,卻包括了有能力勞動卻不進行勞動的公民,而這種在所有權上早已不平等的所謂平等是被馬克思明確批判的。

米勒對分配正義的探討是在社會秩序中進行的,分配是隨社會背景的變化而調整的。馬克思明確批判道,“把所謂分配看作事物的本質並把重點放在它上麵,那是根本錯誤的”⑩。米勒所言的分配,都是對生活資料的分配,而這種分配,無論它是什麼樣式的,都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一定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決定了這一時期的分配關係,無論采取何種分配正義原則,其結果都隻能是改良、談判,並不能動搖分配的根本基礎,所以,正義在分配問題上反複繞圈是徒勞的。米勒的社會正義原則主要討論對資源的分配,關注在分配中三個群體具體的應得情況,而沒有考慮分配的源頭即生產問題,其理論有待完善。

米勒社會正義原則的現實意義

正義是價值觀念,它內含著“應然”維度,各種正義理論都會提出其規範,並據此實現對社會基本秩序的建構或調整,所以各種正義理念都包含了對正義未來的展望,其對當前製度進行的改革即是對現實的批判,是對社會的批判性審視。正義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其判斷的社會和國家的行為屬於政治領域,正義漸從道德領域走向政治領域,所以其基礎需要重建,前提就是承認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性,米勒正是依托多元維度視角,提出的社會正義原則理論,是正義理論的豐富,隻有不斷地懷疑、質問、反思才能推進正義,通過不斷對正義理念的批判實現正義的超越。中國當下正處在社會主義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生產力在科技的帶動下飛速發展,社會領域內出現了更多影響發展的複雜因素,人們的收入差距前所未有增大,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更加加劇了種種差異的顯像化,不公正作為一種常態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製度如何對社會實踐中帶來問題的消解愈發為人們所普遍關注。政府作為製度的製定者與執行者,注定會影響人民的現實生活,製度是價值觀念的產物,有什麼樣的價值判斷即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現實製度,作為價值觀念的正義決定了製度的基本指向。正義對於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法製的社會極其重要,到底市場經濟下正義應該如何規定製度,米勒給出了一個結論,在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其身份必須平等;法律是保證市場秩序正常運轉的牢固保障,必須對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一視同仁;壟斷是應堅決拒斥的,公平的競爭是市場良性運轉的前提;在市場部門和公共部門工作的人的顯性和隱性報酬應有一定的可比性。這對於我們進行社會政策改革有一定借鑒意義。

(作者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係2013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路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BKS002)

【注釋】

①②④⑤⑥[英]戴維·米勒:《社會正義原則》,應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頁,第15頁,第32頁,第32頁,第283頁。

③[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450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頁。

⑧《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7頁。

⑨康渝生:“平等是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理論探討》,2013年第5期。

⑩[德]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頁。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