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他者的建構範式與歐洲認同(3 / 3)

從歐洲的曆史過程可以看到,歐洲的他者在不同時期經曆了多重建構,這些對立角色在不同程度上幫助歐洲人尋找自我認同。然而深入剖析對他者的描述,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的二元對立界定是多種偏見綜合的結果: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宗族的。它們不可避免地陷入托馬斯·迪茲歸納的前三種他者建構策略的局限性之中:要麼是存在的威脅,要麼是劣等的異類,再不然就變成有待改造的群體。

結語

歐洲的他者建構過程難以避免歐洲中心主義觀念相伴而生,它為歐盟樹立當代的認同觀既提供了策略借鑒,又起到了警醒作用。在“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中找尋歐洲認同是當下歐洲的對外關係學界熱議的話題,其中對我者與他者的反思也是不可獲缺的一環。伊恩·曼納斯(Ian Manners)將規範性力量定義為外交關係中非軍事的或經濟的,而是通過觀念和價值起作用的行動力量,在世界政治中用以“塑造規範的觀念”⑧。他認為歐盟建立的基礎正是規範性原則的集合,它們包括了自由、民主、對人權的尊重、法治,甚至包括歐盟建立的政治理念,如主權共享。歐盟的規範性力量與外交事務中日益增多的軍事行動以及與潛在的經濟利益之間的悖論已經引發學界對該話語影響力的質疑。同時,歐盟通過何種方式將其規範性力量擴散到國際政治中也可能會觸碰歐洲中心主義的雷區。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剖析規範性力量中所暗含的他者。這個他者的形象並不一定要從外部世界獲取。如果說當前和平的共同體的形象是我者,對自由、民主、人權的尊重是它的特質,那麼歐洲的戰爭和分裂的曆史,以及這段曆史中所透出的人性的泯滅就是對他者的一種描述。這類似於歐洲部分學者所論及的,應當將歐洲自身碎片化的曆史視為他者加以否定,以鞏固歐洲認同甚至歐洲一體化的合法性。相較於此前歐洲對他者的建構,“曆史作為他者”更具有反思的意味。它避免了策略的局限性,不失為歐洲認同的有效解釋。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本文係西南民族大學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業務專項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社會話語論視閾下的歐洲認同建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SZYQN110)

【注釋】

①[美]亞曆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3頁。

②Roberta Guerrina. Europe: History, Ideas and Ideolog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

③張生祥:《歐盟的文化政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統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27頁。

④[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134頁。

⑤[美]亞曆山大·溫特:《國際政治中認同和結構的變化》,約瑟夫·拉彼德、弗裏德裏希·克拉脫赫維爾主編:《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金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頁。

⑥Thomas Diez. "Constructing the Self and Changing Others: Reconsidering'Normative Power Europe'",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5(33,3), pp. 628~629.

⑦鄒廣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全球化時代文化軟實力建構路徑”,《人民論壇》,2014年第24期,第41頁。

⑧Ian Manners. "Normative Power Europe: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40, no.2, 2002, pp.239~240.

責編 /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