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渠徐州一段漕路,憲宗對德宗時叛兵擁立的張愔很不放心,在元和元年(806年)借張愔生病之際調其入朝委任工部尚書一職,又派可靠之人赴任徐州。在此過程中,為防止徐州士兵內亂,又將濠、泗二州重新劃入徐州,實現了徐州人事的平穩交接,控製了其漕路。應該說,憲宗確實富有相當的政治智慧,實現了權利的平穩交接,不愧為一代中興之主。此後,為配合削藩戰爭的進行,元和六年(811年),唐庭任命李願為徐州刺史、武寧節度使,加強軍事力量布防,確保漕運線路暢通。元和十三年(818年),為加強對平盧的討伐,憲宗又任命李愬為徐州刺史、武寧節度使,重點強化徐州一線軍事力量,南護漕路、北討平盧,極大地支持了削藩戰爭的推進。
漕路的經營。在取得對汴渠的有效管控後,憲宗開始努力恢複運河漕量。首先任命李巽為度支轉運使,李巽埋頭籌劃漕運及鹽鐵等事宜,並對漕運及鹽鐵等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查找症結所在,拿出解決方案,使漕運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後又任命程異為揚子留後等職,程異“對江淮錢穀漕運之弊,多所鏟革……異使江表以調征賦,且諷有土者以饒羨入貢,至則不剝下,不浚財,經費以贏,人頗便之。”⑨經李、程等人努力,江淮的漕糧已達五十萬石。
809年李巽去世,漕運整頓工作又暫時停頓下來,漕糧有所下降。元和六年(811年),憲宗又任命裴堪為諸道轉運使。裴堪奏請在漕路上諸倉收糴米穀,加強漕量,每年的漕糧數又有所回升。
元和後漕運的情況
穆宗繼位,汴州軍亂複起,加上徐州軍隊叛變,搶掠北送物資,漕運不暢。文宗大和年間,重臣兼領轉運使,主持漕運,“自大和以來重臣領使者,歲漕江、淮米不過四十萬石,能至渭河倉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敗溺百端。官舟沉溺者,歲七十餘隻。緣河奸吏,大紊劉晏之法”。⑩大中五年,朝廷任命裴休為轉運使,主持漕運三年,運至渭水、黃河的漕米共一百二十萬石。鹹通年間,由於地方叛亂勢力切斷漕路,漕量急轉直下,近乎斷絕。
結語
縱觀唐代,錢糧物資的運輸主要通過漕運的形式,形成了以江淮運河經汴渠入黃河至渭水的運河漕運主通道和以荊襄為樞紐經漢水抵梁州翻秦嶺入關中的次要通道。漕路演變的格局大致為,安史之亂前,外調入京的物資主要以運河漕路為主;安史之亂期間,因對江淮漕路的激烈爭奪和叛軍的破壞,漕運以江漢漕運為主;平亂後運河漕運逐步恢複(然運量遠不如前),且有江漢補給;懿宗後期至唐末,隨著全國農民運動的興起,唐庭已無力控製形勢,漕路已然廢置。就江漢漕運而言,需要以荊襄為轉運樞紐,將江南的物資中轉後,逆流而上運抵長安,路途艱險、路程很長,耗費甚巨,乃叛亂時的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應該肯定的是,安史之亂前以及平亂之後,運河漕運一直都是漕運的主線路,而汴渠又是其最為重要的一段,乃運河漕運之咽喉,誰控製了汴渠一段的漕路,誰也就掌控住了唐帝國的經濟命脈。宣宗後,隨著全國農民起義潮水般的湧來,運河漕路完全為地方勢力掌握,漕路已然廢置,帝國的大廈也隨之崩塌。
(作者單位:陝西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注釋】
①劉昫:《舊唐書·卷七八·高季輔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701頁。
②陳卓:“唐玄宗至憲宗時期江漢漕運戰略地位研究”,山東大學研究生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19頁。
③杜佑:《通典·卷十食貨十·典五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零二·文藝中·簫穎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769頁。
⑤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88~1489頁。
⑥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六六·表第七·方鎮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870頁。
⑦彭定求:《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⑧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七零·張萬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179頁。
⑨劉昫:《舊唐書·卷一三五·程異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738頁。
⑩劉昫:《舊唐書·卷一七七·裴休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593頁。
責編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