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晚唐時期朝廷對漕運體製的管控與維係(2 / 3)

平亂後漕運的整頓與恢複

安史之亂至代宗初年才基本平定。經年累月的戰爭使運河漕路破壞嚴重,淤塞不通。而經漢水抵洋川翻秦嶺入關中的江漢漕運,路途艱險,損耗甚巨。史載:漕運者自江漢抵梁洋,迂險勞費。可以看出,用江漢漕運代替運河乃亂時不得已為之,況其效能遠不及運河。戡亂後,北方經濟蕭條,國家重建與運轉需要的大量物資錢糧隻能依賴南方,且惟有運河漕運來實現。

漕路疏通迫在眉睫,但運河漕路損毀嚴重且早已淤塞不通,加之百姓逃亡後勞丁嚴重不足,疏通難度很大。廣德二年(764年),代宗以劉晏擔任河南、江淮轉運使,開始改革運河漕運。劉晏用鹽利雇傭船工、水手,組織民夫,大力疏浚汴河水道,使漕運暢通;組織兵丁衛護,確保漕運安全;在揚州設立十個造船場,製造適合各河道且堅固耐用的漕船;據江、汴、河、渭不同水力,各隨其宜,把直運改為分段運輸,使江船不入汴水,隻達揚州,汴船不入黃河,隻達河陰,河船不入渭水,隻達渭口,中途設立糧倉備儲。運船十艘為一綱,用將領之,十次運之無誤,賞其勞工,提之官職。分段運輸省力安全,運船亦可短途往返。

劉晏改革、經營漕運,以鹽利雇傭船工、民夫等,很好地解決了勞力問題;據漕運各段水力不同,建造不同船舶,沿用“節級轉運”的方式,減少了漕船的沉覆和漕糧的損失;采用“綱船將領”、兵丁衛護的辦法,確保了漕運安全,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漕運體係。

劉晏的漕改,恢複了運河漕渠的功能。此後,江淮之錢糧可經運河源源不斷運往長安,平時五十萬石,最多達到一百一十萬石,從數量上看,雖僅有裴耀卿時期的四分之一,但對於供應京師,維係政權穩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漕運管控中的危急情勢

代宗朝劉晏漕改後,漕路暢通,漕運恢複。但即位的德宗,因削藩的受挫和失敗,對藩鎮實行姑息和懷柔的政策,這使得藩鎮愈加的跋扈和驕橫,導致運河漕路所經地區的藩鎮經常不為朝廷之令。朝廷對漕路的管控時有時無、時斷時續。

汴渠是運河漕運極為重要的一段。唐人皮日休《汴河詩》載:“盡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吳融《汴上晚泊》詩言:“蕭然正無寐,夜櫓莫咿啞”。⑦這兩首唐詩,生動地描繪了汴河水運交通日夜繁忙的運輸情況。從一個側麵也反映了運河汴渠一段的重要性。

汴渠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然而汴渠上的兩處咽喉要地,在德宗朝均發生過內亂和“易幟”,情勢一度極其危急。一處是徐州埇橋。建中二年(781),“李正己反,屯兵埇橋,江淮漕船積千餘不敢逾渦口。德宗乃以萬福為濠州刺史……萬福因馳至渦口,駐馬於岸,悉發漕船相銜進,賊兵倚岸熟視不敢動。”⑧為緩解徐州護漕壓力,建中三年德宗以徐州為中心,組建了武寧鎮,命張建封為徐泗鎮帥,扼製淄青,護衛漕運。貞元十六年,張建封死,徐州兵變,唐庭在平亂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承認了徐州兵所擁立的張愔。但為護漕,中央複置泗、濠二州觀察使隸淮南,威懾徐州。

另一處是汴州段。由於朝廷與藩鎮間的衝突升級,德宗令李勉重築汴州城,汴州成了軍事重鎮。建中四年(783),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起兵,攻下汴州,據城達一年之久,直到興元元年(784)朝廷才重新奪回汴州。為保證汴河漕路安全,唐廷任劉洽為汴宋節度使,以重兵鎮守汴州。劉洽去世後,汴州內部極不穩定,自貞元八年至貞元十五年,共爆發五次軍亂,至貞元十六年(800),德宗任命韓弘為汴州刺史,情況才有所好轉。

德宗朝,在平息藩鎮兵亂、保衛漕路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重大失誤且一味姑息懷柔強藩,導致漕運時斷時續。然德宗了然漕運之重要性,任命李泌整治三門漕路,重新布防和調整汴徐一帶安防,雖有兵亂,情勢固然危急,但最終朝廷還是基本穩定住了局勢,漕運還能勉強維係。

元和年間對漕路的管控與經營

漕路的管控。憲宗繼位後,即以平定藩鎮、實現天下一統為目標。而實現平藩和一統,必須借助東南錢糧稅賦的供給與支持,這一點憲宗是明白的。而汴渠是東南漕運承上啟下,最為關鍵的一段,所以憲宗一繼位即對汴渠(今江蘇盱眙至河南滎陽北)以及官河、漕渠等進行整頓。憲宗鑒於德宗時汴州兵亂曾嚴重影響漕運的實際,又考慮到汴州刺史韓弘在其所轄的宣弘軍中的威望和地位,且能保證汴渠的安全與暢通,因此暫時擱置了人事調動的安排。憲宗本人也對韓弘表現出一種絕對信任的姿態,並給予籠絡和褒讚,安定了汴州的形勢。

元和年間,隨著平叛戰爭的不斷勝利,朝廷實力得到恢複,中央威信大增,此時韓弘對朝廷的態度愈加忠順,憲宗因勢利導,於元和十四(819年)年,任命心腹之臣張弘靖為汴州刺史,牢牢掌握住了漕運汴州一段。可以看出,憲宗在管控和經營汴渠汴州段時,既不是一味忍讓,也不是一味示強,而是軟硬結合、恩威並舉,利用雙方實力、勢力的變化,平穩地完成了汴州的人事任命,牢牢加強了對汴渠汴州段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