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晚唐時期朝廷對漕運體製的管控與維係(1 / 3)

中晚唐時期朝廷對漕運體製的管控與維係

曆史與文化

作者:蘇毅

【摘要】唐朝步入政治安定、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後,以長安為首的關中地區,生活著數百萬的民眾。維持數百萬人的口糧和生計,單靠關中物產遠不能及,必須依靠漕運外調物資糧食來維持。文章對中晚唐各個時期政府對漕路的爭奪、管控、經營及維護等重大政策、舉措進行了論述和剖析,以資借鑒。

【關鍵詞】中晚唐 運河漕運 江漢漕運 管控 維係

【中圖分類號】K333.2 【文獻標識碼】A

錢糧、賦稅、物資的供應,是統治階級生存的基礎,也是王朝政權維係、國家機器運行的保障。有唐一代,京城長安以及作為京畿地區的關中,政治地位、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正因如此,長安及京畿周圍駐紮著大量的軍隊來拱衛政權、維護統治;同時長安作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既存在著數量龐大的貴族、地主特權階級,也居住著大量的城市人口及商賈學旅之士,長安人口近百萬,關中人口遠超百萬。“畿內數州,地狹人稠,耕植不博。菽粟雖賤,儲蓄未多”①。地狹人稠的關中地區,所產糧食、所出物資甚為有限,難以維持朝廷所需、民之所用,大量的物資錢糧需要通過漕運入京。

唐代漕運線路,國內外曆史學者做過很多研究。歸納起來,終唐一代漕運線路主要有運河漕路和江漢漕路兩條。②運河漕路是漕運主線,包含汴渠轉運線;江漢漕路乃為輔線,且江漢線又可分為襄一洋支線和襄一商支線兩條。“安史之亂”前,漕運基本上是以運河漕路為轉運線,運輸物資,供給京畿地區的;而在叛亂時期,由於運河漕路特別是汴渠線的阻塞不通,漕運隻能依賴江漢線路;平亂後,運河漕運經過逐步的整頓、恢複和經營,運量有所恢複,但也遠不如前。盡管如此,經運河轉運來的錢糧物資,對保障長安所需,維持朝廷正常運轉至關重要,運河漕路已成為唐帝國的生命之線,保證運河漕路的安全,更是成為中晚唐各個時期的重要戰略。

“安史之亂”之前漕運略述

唐初,經隋末戰亂,長安人口驟減,加之駐紮在關中的府兵自備軍糧,故糧食缺口不大,每年轉一二十萬石米足夠。高宗後,政府機構逐漸擴大,募兵製逐漸取代府兵製,關中所需糧食量逐漸增加。至開元年間,由於長安和京畿地區人口劇增,需轉運大量糧食送往關中。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負責漕運,對漕運製度進行一係列改革,采取分段運輸、節級轉送的辦法,漕運效率顯著提高。“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腳三十萬貫”。③此後,開元年間(734~741年)的漕運量一直保持在二百萬石。除此以外,天寶元年,韋堅在渭水之南開鑿了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漕渠,起於禁苑之西、東至華陰永豐倉附近與渭水彙合,船行漕渠可將永豐倉和三門倉儲米直運長安,年運量達四百萬石。開元、天寶年間,漕運特別是運河漕運已成為物資入京的主要渠道。

“安史之亂”時對漕路的爭奪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不久河北、河南、關中等地相繼失陷,玄宗西逃川蜀,肅宗於靈武即位,指揮各道兵馬及民眾抗擊叛軍,扛起了平定戰亂和收複失地的大旗。期間,因為中原地區的失陷,導致運河漕運斷絕,唐庭運轉及平亂所需的大量軍需物資,隻能依賴於江南並通過江漢漕運來維持。史載:“官兵守潼關,財用急,必待江淮轉餉乃足,餉道由漢沔,則襄陽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④

洛陽、長安失陷,安史勢力達到頂峰。但隨著安史叛軍肆意燒殺搶掠,致使民不聊生、民怨激起,因此百姓對叛軍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京畿豪傑往往殺賊官吏,遙應官軍;誅而複起,相繼不絕,賊不能製。”之後,陳倉令薛景仙攻克扶風,任扶風太守兼防禦使;“賊遣兵寇,扶風薛景仙擊卻之”,禦敵以衛王室。這說明了長安失守後,叛軍對關中的實際控製區域極為有限,史載:“賊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關、北不過雲陽、西不過武功。”⑤薛景仙克武功而守之,客觀上為江漢漕運物資抵洋川、翻秦嶺、入武功提供了必要條件。

但僅僅這些物資還遠不足以保障軍需。為籌集軍費,至德元年(756年)肅宗任命第五琦為江淮租庸使、山南五道度支使,琦以江淮租庸市輕貨,沿江、漢而上至洋川,陸運至扶風以助軍。可見,江漢漕運對於保障物資錢糧運輸的非常重要,已然成為唐庭的生命線。為此,除收複兩京的重任外,唐庭與叛軍還在通往江漢的南陽、睢陽等戰略要地展開了殊死爭奪。

為保障江漢漕運的通暢,首先,肅宗以張巡、許遠、魯炅扼守雍丘、睢陽、南陽等南通襄州、鄧州的交通要塞,苦戰一年有餘,遏止叛軍南下,為取得最終勝利贏得了時間。其次,唐庭對江漢漕運所在的山南地區的防務進行了重新安排和重點布防。采訪處置使逐步變為采訪防禦使與防禦使,並設置山南東道防禦使、襄陽防禦使、南陽防禦使、江陵防禦使等。最後,為統一部署,至德二年(757),“廢南陽節度使,升襄陽防禦使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領襄、鄧、隋、唐、安、均、房、金、商九州,治襄州。”⑥至德三年(758),升江陵防禦使為荊南節度使。至此,江漢漕運所處的山南東道節度使與荊州節度使正式建立,增強了對該地區的指揮和管控,保衛了江漢漕路,成功地向唐庭運送了急需的軍糧物資,保障了平亂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