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文化自信亦要警惕複古主義思潮
曆史與文化
作者:蘇珍
【摘要】建設“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起文化自信。當前的複古主義者一方麵高調肯定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另一方麵也在利用這一時機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顛覆。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立足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之下,是馬克思主義者在當前形勢下的重要思想政治任務。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複古主義思潮 複興儒學思潮 政治儒學
【中圖分類號】C912.67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在談及文化軟實力建設時,提到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後,要加上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成為了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到底什麼是軟實力,與國家的競爭力有何關係?在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當前形形色色的複古主義思潮究竟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這一係列的問題都是當前研究者關注的核心。簡單地說,“軟實力”指的是一個政治實體(如國家)通過文化或觀念性的手段間接影響其他政治實體的行為和利益的能力。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認為“軟權力主要來自三種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①。文化軟實力就是指能夠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科學素養和民族性格的核心價值理念。
複古主義思潮通常指文化複古主義,這是自近代以來就出現的一股思潮。早期主要是以康有為、嚴複等為代表。雖然二人曾提倡過維新變法,並將西方學說和思想介紹到中國,但自辛亥革命後,他們的思想立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維新變法的鼓吹者轉而又去捍衛舊秩序、舊傳統。在文化上,他們主張用“傳統”對抗“現代化”。在政治思想上,他們意識到單純主張固守儒家的政教傳統難以說服人,如果能將儒家傳統的政教體係宗教化,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將更有利於維護儒家傳統,因而嚴複和康有為先後撰文推崇“以儒教為中國國教”。康有為認為“非崇道德不足以立國”,而拯救之道“有待於教化”。他大聲疾呼:“今欲救人心,美風俗,惟有亟定國教而已;欲定國教,惟有尊孔而已。”②近幾年,新一代的執政領導多次在一些重要會議和公開場合,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5月4日,習近平還專程看望了北大哲學係老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習近平這一係列“尊孔行為”被文化複古主義者加以捕捉利用,他們將其解釋成為中國共產黨儒家化的一次大事件,在學界也引發了多方的關注,從而掀起了新一輪複古主義的高潮。
簡而言之,複古主義的特點就是在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謀求更深的政治利益。防止複古主義者利用此類宣傳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顛覆,是馬克思主義者在當前形勢下的重要思想政治任務。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文化複古主義思潮的實質。
複古主義思潮與複興儒學思潮
在當前複古主義思潮中,除了儒家學派外,道家、墨家和法家近些年都在中國的思想舞台上積極尋找機會,表達自己的主張。這些學派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推崇中國古代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在中國文化複興的大趨勢下,與自由主義、憲政主義、基督教爭奪文化發言權。在這些複古主義思潮中,儒家學派無疑是最為活躍、影響力也最大的思想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講,複興儒學思潮就是當前複古主義思潮的主流。由於近十年來,大陸新儒家異軍突起,無論在思想闡發、傳統繼承,還是在實踐推行上,他們都比海外新儒家的影響力更甚。其影響力不僅表現在學術研究領域,眾多民間團體、教育結構甚至政府組織也自發地舉辦了很多“崇儒尊孔”的活動,中國政府還籌辦了多個海外孔子學院,孔子的故鄉曲阜市近些年在形象宣傳和市政建設方麵大打“孔子牌”,每年都要舉辦大規模的“祭孔”活動。在剛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幹意見》中,“創新鄉賢文化”成為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
上述現象普遍被理解成是借助於儒學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儒學思潮在近十年呈現出明顯的上揚趨勢,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某種意義上,這種複興具有一定的曆史必然性。具體來說,儒學思潮的興盛離不開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被打破,政治上世界呈現出了多極化的格局,經濟上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在美蘇爭霸賽中,美國宣稱,對於蘇聯的勝利是美國長期和平演變的戰略的勝利。美國人成功地用西方的價值觀腐蝕了蘇聯人民及其領導者,以至於沒有發生任何激烈的抵抗和衝突,蘇聯人民就全麵埋葬了奮鬥了近一個世紀的共產主義理想,投入到了資本主義的陣營。蘇聯解體給我們最大的警醒,並不僅僅在於如何去提高國家的經濟政治實力對抗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之下,他們“無形勝有形”的軟實力的侵略似乎更加具有殺傷力。這不僅關係到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們能否守住陣地;也關係到中華民族能否抗擊西方文化的衝擊,傳承自己優秀文明的基因。在這樣的背景下,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應對西方普世價值的全麵滲透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話題。儒家學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益走進了公眾的視野,他們中間的一些有心人士抓住機會,對新儒家的發展路徑進行了積極的謀劃,提出用“政治儒學”取代“心性儒學”,從而開啟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