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當前的複古主義思潮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複古主義思潮掌握了較為強大的話語權。雖有各種批評之聲出現,但很多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對此筆者認為警惕複古主義思潮,正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正確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化軟實力。而對於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做了明確的回答。習總書記認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⑤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第一,傳統文化並非都是我們繼承的對象。隻有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在新形勢新條件下能凝聚人心、弘揚風尚、促進和諧的曆史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才是我們要繼承的文化基因。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千年文化傳統的主流,儒家文化中的一些優秀的傳統,如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被視為傳統美德一直延續至今,未來這些優秀的價值觀肯定會被我們繼續傳承下去。但是,儒家文化中大量不符合時代特征、不利於社會發展、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劣質因素也要予以擯棄。因而對於當前的儒學複興思潮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分辨能力。
第二,必須注意儒家文化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但是它並未涵括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全部。中華文化的本質是“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在曆史上,道家、法家、墨家都曾為傳統道德文化秩序的建立,以及藝術文化的發展貢獻過力量。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是各種思想文化並存。他們之間既有融合,也有鬥爭和碰撞。中華文明的蓬勃生機就依賴於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交融。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就要引導各種健康的思想文化彼此間相互交流與學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而提升文化軟實力也要進行多方位的傳播、多維度的實踐和多元化的溝通。
在正確理解文化軟實力的實質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的複古主義思潮,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首先要積極應對當前儒家極端勢力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歪曲和汙蔑。儒家思想在近代的沒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作為農耕時代的文明產物難以適應工業文明發展的步伐。今天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及其在國際上文化地位的提高,歸根結底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治環境作為後盾。儒學在大陸複興也有賴於一個更加穩定、自由和民主的文化環境。筆者在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上非常讚同方克立的觀點,他認為:“指導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其總的精神就是‘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⑥
其次,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關係。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都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忠實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這對於我們的執政黨而言,是一塊“執政富礦”,能成為執政黨汲取力量的有力基礎。近代以來,中華文明遭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文明碰撞。古老的中國一方麵積極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富國強民”之道,另一方麵也在不斷對西方先進思想進行中國式的闡釋,尋求融合之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百年曆史就是不斷被中國化的曆史。曆史已經證明生搬硬套西方思想來指導中國實踐從來都是行不通的。帶有“中國式的作風和中國式的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優秀傳統文化。
總之,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一切有益的、好的東西都要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麵的、不好的東西要加以抵禦和克服。在實現百年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一方麵要繼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另一方麵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反對曆史虛無主義,也要反對文化虛無主義。正確分析和研究當前複古主義思潮,對於提升文化軟實力,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山東濟寧學院社科部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11頁。
②康有為:“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不忍》(第三冊),1913年4月9日。
③方克立:“評大陸新儒家複興儒學的綱領”,儒家網,2010年3月7日。
④主要是在上層,儒化共產黨;在基層,儒化社會。
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5頁。
⑥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是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思想的宗綱”,儒家網,2015年1月7日。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