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鎮化視角下鄉村文化價值的發展策略(1 / 3)

城鎮化視角下鄉村文化價值的發展策略

曆史與文化

作者:韓文軍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中的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傳承著淳樸與仁厚的精神理念,但我國的農村文化在建設過程中遭遇城市文化衝擊、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等情況,因此,必須尋找鄉村社會內部各方麵、各要素之間的最優配置和整合,加強社會各方麵力量的優化建構,為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做出努力。

【關鍵詞】鄉村文化 價值 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文化是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業的生產方式也決定了鄉村文化的特質。鄉村文化傳承著淳樸與仁厚的精神理念。農業生產較為依賴自然條件,這也就決定了農村文化更為崇拜和親近自然,懂得對自然的感恩,善於借助自然規律去體悟人生之道,例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就被用來表達子女對於父母的孝順與感恩。在與人相處上,鄉村文化堅守“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道德觀。鄉村文化代表的是中國農業勞動者特有的情懷和氣質,它既有著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的傳統美德,也有著共同守望、自強不息的精神氣魄。

研究鄉村文化價值的意義

有助於強化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價值指引。在農村的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就是要求要把農民作為新文化建設的主體,通過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需求來提高農民素質,而農民素質主要包括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以及文化素質等。

要提高農民素質,首先必須滿足農民的基本物質需求,這樣才能夠使得人們有著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的發展與自身的提高。而要促進農民的全麵發展,就要重視農民個體的發展水平與能力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斷協調農民自身與外界環境的和諧關係,協調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要想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不僅要滿足人的現實價值追求,還要促進人的理想價值的實現。因為人的發展實際上是在人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實現的,人在發揮自身力量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之時,也是改變自身能力、發展自我的過程。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人離不開精神與價值觀的指引。因此研究農村文化建設,能夠強化這種以人為本的精神,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以集體主義等為核心觀念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提供規範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道德論證。市場經濟的巨大活力在於其能夠激發市場主體的競爭力。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市場主體積極提高勞動效率,爭取資源配置優化,這最終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但與此同時,市場機製本身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這使得其許多市場主體為了追逐利益而不擇手段,造成社會道德滑坡。

而在我國農村農民有著濃厚的小農經濟思想,他們對於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是十分陌生的,傳統的保守觀念使之在市場經濟中更容易利令智昏,造成誠信喪失,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農村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並不隻是盲目的追求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富足,而是要求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同樣能夠獲得進步。如果以犧牲人的道德底線和社會文化秩序來獲得經濟的發展,那便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從而保證其道德發展。

有助於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005年,在中共中央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我國對鄉村文化的建設進行了係統性的描述。沒有農村發展的國家不是完整的現代化國家,缺乏農村文化的國家也不能稱之為文明的國家,因此進行農村文化建設對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等都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一直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了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在建設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未來農村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與可能性,並且認識到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同思維性,使農村文化在其原有的基礎上迸發新的活力。

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現狀

城市化文化的衝擊。社會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城市化,並創造了城市文化。城市的多元主體使得城市文化具有極大的自由性與包容性,但同時城市物質的充盈也使得城市文化中充斥著消費主義、金錢主義等理念。在當今的社會文化體係中,城市文化占據著中心和主流位置,鄉村文化則處於一種邊緣和非主流的位置。而且由於物質、經濟發展的不平等性,也使得城市文化有著一種優於鄉村文化的先天優越感,這就使得城市文化在於農村文化的交流對峙之中,城市文化總是處於一種強勢地位,並向鄉村文化傳遞其觀念和行為方式,這種衝擊使得農村文化原本的形態遭受破壞並失去了自身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