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鎮化視角下鄉村文化價值的發展策略(3 / 3)

農業現代化建設也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早期的農業現代化主要表現為機械化、化學化以及水利化,主要是通過機械機器的使用來減輕人力的投入,讓農村生產更為方便快速,而化學化則主要是通過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來提高農業產量等,而現在的農業現代化則講究信息化、產業化以及生物化,主要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與資源的流通,用生物技術在不傷害農業環境的前提下來提高產量,用產業化模式來管理農業生產。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每年我國都要根據農村發展的狀況,不斷提出農業現代化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推進和深入農業現代化發展。

營造良好的鄉村公共空間,修複鄉村社區的凝聚力。與私人空間不同,公共空間是供給人們共同使用的一種空間。生活在一定的社區範圍內,人們就能參與和使用這個社區的公共空間,它為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場所。而鄉村公共空間,也就是供鄉村人民互相交流和溝通的公共領域。從人文意義上來說,一定的鄉村公共空間能夠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使之加深對於一個集體的認同。

而在目前我國的鄉村建設之中,與農村經濟發展相比,鄉村空間並沒有一些相配套的發展,大量農民外出打工,使得農村並沒有一定的公共空間的建設與組織,這也使得農民之間的聯係與交流減弱,很少去共同參與鄉村事務,也沒有集體的凝聚力,缺乏團結思想。這也造成許多好的鄉村發展規劃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與配合,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鄉村現代化建設,因此要進行鄉村文化建設,還必須營造良好的農村公共空間。

進行文化民生建設,落實農民精神福利。目前,我國進行的農村現代化建設,除了要提高農村的物質生活水平外,還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就必須進行農村文化建設。進行文化建設能夠提高農民生活的幸福感,這也可以說是人類努力奮鬥的一個目標。公眾幸福感的強烈與否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鄉村文化建設的重點也在於提高農民的幸福感,進行文化建設,注重農民精神層麵的福利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提高農民收入,減少農民工作強度是提高農民幸福感的物質手段,而讓農民在自己的農村社區中尋找的歸屬感,並對未來的農村發展充滿期待和信心,這是增強農民生活幸福感的精神手段,要想讓農民對農村有著自發、自願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必須進行鄉村文化建設,圍繞農民的精神需求,組織文化活動,讓農民享受到建設發展的成果。建設農村文化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公平性原則,即所有的農村成員都有權利享受文化活動或是文化產品,同時每個成員也都有參與組織文化活動的權利,在文化活動中,不因農民的財富、職務或是聲望等因素而遭遇差別對待。

二是公益性原則,即每一位農村成員都能享受到免費的文化服務,相關文化活動的組織者不應向農民收取任何費用。

三是便民性原則,農村文化建設是要為農民服務的,因此要根據農民的需求、愛好來進行文化建設活動,使文化活動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接近和親近農民,符合他們的實際生活和理解水平。

四是基本性原則,目前的農村文化建設還處於基礎性階段,首先就是要滿足農民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行較為基礎的文化設施建設,改善文化服務的環境和條件。在農村的文化建設中,政府必須起到主導和引導的作用,更多地開發適合農村農民的文化產品,更多地組織貼近農民情感的文化活動,同時也要在財政上更加支持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類企業組織也應該積極參與到以工帶農、城市帶動鄉村的建設之中來。這些企業不僅是要帶動農村的經濟建設,還可以通過組織文化活動下鄉來帶動農村的文化建設。與此同時,政府也要鼓勵農民組成民間文化組織,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

由於鄉村文化價值重建還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其中涉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的完善與進步,關涉物質文明、社會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方麵的建設。因此,必須尋找鄉村社會內部各方麵、各要素之間的最優配置和整合,加強社會各方麵力量的優化建構,來不斷提高農村農民幸福生活指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作出努力。

(作者為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係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關係研究—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視域”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YJA710024)

責編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