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與農民文化需求之間的巨大反差。第一,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的經費投入與城市相比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由於我國先城市後農村的發展策略,使得我國的文化資源投入處於不平衡狀態。據有關部門統計,2009年,我國用在城市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占全國文化事業投入的七成之多,而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則不到三成,城市人均文化事業投入經費為33.27元,而農村的人均文化事業投入經費僅有12.1元。國家公共財政經費在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的不足,使得農村的文化硬件設施落後,許多農村文化館和文化站因為經費不足而關閉,而且還在投入使用的文化設施也是陳舊落後,這使得農村的文化活動難以開展。
第二,鄉村公共文化供給過程中缺少文化精英。鄉村文化精英主要是指在鄉村中社會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並善於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各種資源來獲得權威認可。具體來說,這些鄉村文化精英能夠利用個體的文化素質和掌握的資源,給村民以文化幫助或扶持,從而成為農村社會的模範和榜樣,獲得認可。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將一些鄉村文化站人員錄用為國家幹部,這就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熱情,使其積極為農村農民獻上文化大餐。他們就是那個年代的鄉村文化精英。近年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市場化的推行等原因,這些民間團體的演出越來越少,加之城市文化、外來文化的衝擊,使得鄉村自身文化不堪一擊,這也打擊了鄉村文化精英的積極性與熱情,許多鄉村文化精英甚至逃離農村,加之資金上的困難,使得鄉村文化的發展陷入困境。
第三,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的體製與機製的缺失。雖然我國製定了新農村的發展策略,對於農村建設進行了整體的部署與規劃,但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上還缺乏整體的文化供給機製。目前,一些相關法規還在醞釀之中,即使已經出台的一些政策,也缺乏具體可行的實踐細則。而在管理體製上,政府自身定位不清,既擔任著管理者角色,又承擔著經營者的任務,這使其經常在工作中發生錯位或是越位等現象。在管理上,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收益以及從事人員都有著統一的規定,這使得整個鄉村公共文化機製缺乏競爭力,而且這些文化部門也沒有內在的動力,因而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上便存在著積極性不高和服務質量不高的情況。在機構設置上,一些地方文化機構在縣鄉上存在著不規範和不對口的問題,而且在管理上,存在著黨委和政府多頭管理的問題,這也使得許多文化建設管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種建設機製的不完善,使得農村農民感受不到鄉村文化建設的氣氛,因而也就沒有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鄉村道德規則的碎片化與認同危機。傳統的中國農村有著濃厚的血親、血緣觀念,因而其有著強烈的倫理意識,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鄉村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但隨著西方文明的入侵以及社會工業化的發展,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聯結方式,改變了農村的生產方式,這也帶動了農村社會結構、社會關係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工業社會以及現代化使得農民的日常生產活動更加市場化、商品化和社會化。這些變化尤其是生產方式上的變化影響著農民的心態與人格的形成,衝擊著農民原有的道德倫理觀念,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原本的道德規則則向邊緣化和碎片化方向發展,這也造成了生活在其中的農民發生了認同危機。
鄉村文化機製建設的策略
鄉村文化本就是在鄉村環境中產生,由從事農業活動的人所創造,它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是緊密聯係的,並且通過人們的生產生活而有所反映。因此,鄉村文化的價值重建也必然要以現代農村生產和生活為基礎,這是鄉村文化的根本。建立在一定生產生活方式之上的鄉村文化才是有根之木、有泉之水,才能長盛不衰。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發展農業現代化,做好鄉村文化價值重建的物質保障工作。農業現代化是農村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農業現代化並不是狹義的指農業技術的現代化,還包括農業發展產業化、管理現代化以及農民自身的現代化。無論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第一目的便是滿足自身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業現代化首要的目的也是滿足農村農民的物質需求,使得人們有精力去從事鄉村文化建設,為農村文化價值的重建打下物質基礎。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能夠把農民從傳統的較為繁重的農業勞作中解放出來,而且通過農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能夠較好的培養農村的公共意識形態,培養農民合作與發展的意識,為鄉村文化的價值重建打下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