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曆史時期黨的文藝工作指導思想比較
曆史與文化
作者:喬丹丹 王讓新
【摘要】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文藝工作所做的指示,是黨的文藝路線在領導文藝思想中的重要體現。文章通過對比兩次講話,對不同曆史時期黨對文藝工作的指示作出比較分析,並力求獲得思想認識的新提升與新收獲。
【關鍵詞】毛澤東 習近平 文藝思想 比較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1942年5月2日對於延安的整風運動來說是一個標誌性的時間,由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了包括文藝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在內的文藝座談會,並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講話》是毛澤東在當時形勢下對有關文藝工作所做的重要指示,也是黨對當時中國的文藝乃至整個文化事業發展的思想指導。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了文藝必須為什麼人服務,應該怎樣服務的問題,在根本上理清了革命文藝應堅持的方向和道路等重大原則問題①,為後續文藝思想的進步、發展與完善奠定了堅厚的理論基礎。時隔72年之後的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樣親自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並對文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在講話中同樣強調了文藝創作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時又突出了文藝的精神鼓舞作用和力量凝聚作用,讓文藝引領時代風尚,從新形勢、新需要和新視角闡釋了文藝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不可替代性。習近平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黨的最高領導人對文藝工作的再一次關懷與指導,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又一個裏程碑式的文藝思想總結與發展,使我國文藝工作的思想理論水平達到了曆史的新高度。
若對“文藝座談會”進行搜索,能夠搜索到的結果恐怕也隻有相隔72年的這兩次②,對比黨中央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文藝工作的指示,不難看出其“人民主體性”宗旨的一貫性,也不難發現黨的文藝思想的與時俱進及提升發展。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2日):文藝創作必須服務人民主體,必須紮根群眾生活,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
在陝北根據地革命文藝的發展過程中,文藝創作出現了思想認識偏向或迷茫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在充分調查、了解與談話的基礎上,親自主持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並發表講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問世的③。《講話》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文藝思想,是毛澤東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實事求是精神相互結合的結果,對黨領導的文藝工作乃至整個文化工作都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
文藝創作必須服務於人民主體。《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針對文藝工作主要論述了五個方麵的問題,其中“立場問題”和“工作對象問題”著重表明了文藝創作是為了誰的問題。毛澤東首先強調:“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這就為文藝創作明確了方向,即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上搞好文藝工作。接著毛澤東又提出工作對象問題,亦即文藝作品給誰看的問題。毛澤東明確指出:“文藝作品在根據地的接受者,是工農兵以及革命的幹部……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向他們好好做工作。”“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因此,“人民主體性”應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內涵和價值立場④。正如列寧所說,藝術是屬於人民的。它的深厚根基在存在於廣大勞動人民的低層。毛澤東在有關文藝的思想論述中,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人民主體觀,也繼承了列寧等人的“人民性”思想,這對中國革命文藝的現實和實踐是適用的,因而才指出了文藝應該為人民大眾服務這一正確的曆史方向。
文藝創作必須紮根群眾生活。毛澤東有關革命文藝的人民性思想還存在另一層意思:即人民及其現實生活是文藝創作的資源寶藏。毛澤東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了隻有人民群眾才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切實深入到人民大眾最具體、最真切、最生動、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才能獲得創作的素材和靈感,才能創造出為人民大眾所歡迎、所接受的高質量文藝作品,這其實涉及到了創作方法的問題,也是如何為群眾進行文藝服務的問題,即如何進行文藝創作的問題。對此,毛澤東要求廣大愛文藝工作者必須長期地、全心全意地、無條件地深入群眾、紮根群眾;文藝家要想以高質量的文藝作品為人民群眾服務好,就必須首先熟悉人民群眾,熟悉人民群眾的生活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相互結合、互相融入,同呼吸、共患難,才能通過文藝作品而引起人民群眾的思想共鳴和情感認同,才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進而團結起來進行奮鬥。這就文藝創作必須堅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