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發展與曆史啟示
曆史與文化
作者:任誌江 孫明增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19世紀40年代以來,全體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以獨立、富強、自由為己任,在幾個世紀曲折艱辛的持續探索中,所找到的唯一能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道路。在新的曆史時期回顧分析這一道路的形成發展曆程,對在“新常態”下實現“四個全麵”戰略和“兩個一百年”目標,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個自信 曆史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近代以來的曆史性課題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
近代以來,滿清統治的腐敗無能造成了中國的積貧積弱,而帝國主義的侵略又使“天朝上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種曆史背景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國家現代化與民族複興,自然就成為近代以來中國的曆史性課題。麵對這一課題,雖然各種政治力量都作出了不懈努力,但隻有中國共產黨抓住了農民對土地的訴求這個中心問題,開創了以農民為主體、土地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從而為實現現代化和民族複興創造了基本前提。經過長期革命鬥爭,中國共產黨已深深懂得解決自家問題必須從自家實際出發的必要性,因此當毛澤東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揭蓋子”後,就毅然從“以俄為師”轉為“以蘇為鑒”,並強調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要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在中共八大前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我國的探索取得顯著成果,如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發展生產力上來;製定了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提出改革過於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構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學說;闡發了廢除領導職務終身製的設想,等等。這些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舉足輕重的問題所作出的初步回答,總的看是成功的。
然而,正如鄧小平後來所說,我們從1957年開始犯“左”的錯誤,政治上的“左”導致1958年在經濟上搞了“大躍進”。事實證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些充滿空想色彩的社會主義“試驗”是不成功的,給黨、國家、民族、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為此,我國於20世紀60年代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大調整。然而在調整過程中,毛澤東不僅與劉少奇等中央一線領導在對形勢估量、包產到戶、甄別平反、對外政策等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還進一步將這些分歧看作是右傾機會主義、修正主義、階級鬥爭等的表現,並在此基礎上於1966年夏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文革”是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全局性失誤,不僅沒達到毛澤東追求理想社會主義的目標,反而使社會主義建設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①留下慘痛教訓。
偉大曆史轉折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
如果說上述經驗教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曆史依據,那1978年後的成功經驗則是這條道路形成的現實依據。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曆史轉折的基礎上,到中共十三大前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新路已初步開創。
“文革”結束後,全黨全國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其中尤以鄧小平為甚。如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優越,否則還叫什麼社會主義?而1978年前的二十年,“實際上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事實說明,“空講社會主義不行”,因為“人民不相信”。所以,今後我們“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②不難看出,改革開放前的經驗教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曆史依據。經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和中央工作會議的準備,1978年年末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點進行了以下突破:一、正式拋棄“兩個凡是”,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二、終止“以階級鬥爭為綱”,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三、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四、開始係統清理重大曆史問題和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五、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始了曆史性轉變。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衝破了長期以來“左”的束縛,走上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征程。此後,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並很快獲得成功,同時城市改革開始進行試點,對外開放也取得重大突破。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於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中國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本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凝聚民心、推進改革、唱響旋律、實現複興的旗幟。在多方麵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麵改革的決定,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入城市。為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諸多經驗,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1987年秋的中共十三大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這一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了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初步“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