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3 / 3)

在多文明的世界裏,文化霸權主義、文化中心主義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懷疑和批判,文化建設的正確道路是拋棄普世主義,接受多樣性和尋求共同性。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演進中,少數民族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單元,是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審美情趣等內容的綜合體,其中蘊含著超越時空的獨特價值和基於信仰共同文化和共同生存的文化風格和文化模式。如少數民族對天地、祖先和諸神的祭祀等不僅是虔敬神聖的表示,更蘊含了對自然順應、對英雄崇拜、追求團圓幸福的樸素文化情懷。一些傳統節日和風俗活動幾千年延續經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不僅表達了少數民族成員自強不息的品質和愛國主義等精神,更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多姿多彩的精神追求。因此,我們要利用大眾傳媒在少數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同質性方麵進行能動地反映,用現代人的思維重新審視和詮釋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並進行解構和重構,自覺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並加以表達。

為此,大眾傳媒要擔當起以人為本的社會道義以及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複興的重任,立足現代文化與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與地方風格,文化內涵與藝術形式相結合的視角,不僅傳播多元文化信息,還要維護和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既要重視傳播內容,又要重視形式的多樣性,要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中,不僅要通過大眾傳媒的各種信息修複少數民族文化,保存和傳遞民族文化符號,加強少數民族的民族辨識,還要在尊重並深入理解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基礎上,有效解決主流文化、西方文化與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宗教民俗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傳承創新少數民族文化中達到認同的目的。

基於西方媒體以其自身的價值和取向歪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大眾傳媒要提高少數民族對外傳播實力,要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符號化過程的提煉,以價值提升的新的結構形式來進行意義建構,通過有效鏈接各種傳播載體,將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社會關係、傳統藝術、民間信仰等方麵變成展示少數民族文化風采的重要窗口,把陳舊的、落後的、保守的、不合時宜的東西統統改造掉,改變少數民族對外傳播不對稱的現狀,通過不同地域的民族曆史、風土人情及社會變遷等文化載體展現獨特的文化氣息,使少數民族文化獨有的文化價值不斷傳承和演繹。同時,要引導大眾去反思沒落的原因和尋找少數民族文化複興的辦法。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者要提高自身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關注少數民族的曆史生活和現實生活,積極學習和挖掘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掌握現代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大眾傳媒多層麵多角度地再現少數民族文化,喚起少數民族地區成員的民族意識,使參與者在潛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沐浴中增強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心。

總之,增強少數民族文化認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複雜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各個階層共同參與。借助大眾傳媒增強少數民族文化自覺,推進少數民族文化認同是不可抗拒的曆史趨勢,它無形構築起少數民族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共同性方向,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在動力。

(作者為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副教授;本文係內蒙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地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JDB024)

【注釋】

①[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裏森:《文化的重要作用》,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370頁。

②王埃亮:“大眾文化視角下的少數民族文化認同”,《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年第1期。

③Shi,Y.,"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Diaspora,Ethnic Media Use, Community Form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Activism",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2005, 19(1) , pp.55~72.

④高丙中:“對節日民俗複興的文化自覺與社會再生產”,《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⑤[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第24頁。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