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大眾傳媒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傳播體係,它的理念、標準、內容等都以大眾文化為主,而“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媒為手段,既滲透著意識形態的內容,也被來自民間的普通民眾所擁有或享用,更以文化工業生產為特征,具有消費性、大眾性、享樂性等特點”②。在產業化運作邏輯下,大眾傳媒不僅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可以對破碎的民族文化進行“修補”,有助於少數民族文化自覺的形成。同時,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過程中隱含著思想引導、政治控製等功能,對於少數族群來說,媒介使用促進了和相同離散族裔成員間的互動,這點使他們建構一種安全感和認同的連續性,並且形成文化協商和共有的情感。③大眾傳媒在普遍價值觀的滲透力和輻射性方麵可以幫助建構積極的民族認同,在文化融合和觀念認同方麵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對少數民族地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麵,作為多民族國家,我國各少數民族由於自然環境和地理因素的限製,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引以自豪的文化傳統,並以血緣和居住地形成了較為單一的身份認同。而大眾傳媒以及紛至遝來的多元文化破解了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穩固性和文化代際傳承方式的單一性,造成少數民族在身份認同和主流價值觀認同方麵存在一定的困境。在媒介化的語境中,盡管人們可以有充分自由的選擇權利,但媒介文化最終使社會文化日益失去多樣性,媒介內容更趨向一致,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播空間方麵進一步被蠶食。當前少數民族文化隻是作為被展示和被凝視的對象存在,在很多方麵被“博物館”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後進一步強化了文化上的內向和保守,並進一步消解了基於對經濟發展、生活改善的期望的主流文化認同力量。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一些少數民族成員在精神文化方麵顯然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群體性文化融合方麵產生不適現象。其主要表現為多元文化的衝擊使國家意識形態感召力和社會整合能力下降,一些少數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動力不足;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轉型不到位造成一定程度上經濟和文化的“分裂”和“脫軌”,給少數民族成員帶來精神上的迷失與絕望;對外來文化的簡單抗拒以及無所適從產生族群歸屬意識,族群政治的興起誘發新的社會衝突,而這種複雜的民族文化衝突夾雜著中西方價值觀以及戰略利益,勢必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與和諧。
傳播是文化的本質,因而大眾傳媒不僅要視為一種經濟行為,更要重視它在深層次上所具有的一種社會擔當精神。“它既是我們反思受西方影響的現代化曆程的概念工具,也是我們采取正確的文化發展路向的思想方法。”④傳播是社會變革的一種機製,是一種強有力的影響工具。大眾傳媒要承擔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民族身份認同建構的重要使命,強調傳統特色的同時反對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而民族文化需要尋求多元的傳播渠道,隻有將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傳播媒介有機結合,才可以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針對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而提出的一個命題,如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理性前提和迫切要求,同時也成為少數民族文化走向複興的重要理念。在借鑒和參考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大眾傳媒要堅持主流文化的大方向,堅持“多元文化”觀的發展思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正如安東尼·吉登斯所言,國家在民族問題上“理念導引的路徑”是要“刺激民族主義情感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⑤,在“和而不同”的格局中促進少數民族對自身身份認同的實現。
文化認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礎,麵對價值多元中普世價值、市場價值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挑戰,大眾傳媒必須關注到主流文化的塑造,規範意識形態的引導,盡力避免“守望缺失”、“媒體失範”的現象產生。在少數民族文化與全球文化的互動中,加強對本民族文化保護,防止被西方異質文化同化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任何國家的主流文化都是表達國家意識形態的社會文化,它是國家的主要統治思想和整體的精神支柱。任何國家在主流文化的建設中都不可能放棄對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是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在推廣主流社會意識形態時,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方向。在少數民族地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宗教、地域屬性,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融入世俗生活的元素。為此,大眾傳媒要在堅持多民族平等關係和對主流價值觀共享的基礎上,合理進行議程設置,突出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體係,融合多種傳播形式形成“三個倡導”的多元表達,在日常性和廣泛性結合中引導媒體輿論導向,產生一種“正統化”的傳播效果,避免“媒權尋租”所產生的責任異化,進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成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尤其在當前網絡已成為各種政治思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較量場的大眾傳播生態下,大眾傳媒要努力找到少數民族文化和主流政治文化的契合點,在尊重新聞規律的基礎上,做到政策解讀權威可信、典型引導科學有力、文化培育潛移默化、形象塑造真實可靠、輿論引導基調準確,通過製度安排、社會管理以及社會控製建設良好的媒體生態,通過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成員的文化素養增進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和核心價值觀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