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策略
社會民生
作者:張戰勇
【摘要】近幾年來,微信、微博為主的新興自媒體的異軍突起對我國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政府部門如果不能創新性地運用新技術新思維來應對網絡突發性群體事件,線上的網絡突發事件有可能演變為線下社會危機。文章通過分析自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危機應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政府部門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策略。
【關鍵詞】自媒體 網絡輿情危機 網絡群體事件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輿情特征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個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總稱。自媒體就是一種載體,人們通過它將自己的意見、觀點發布在自己的微博、博客、微信或其他具有傳播性質的載體。
自媒體憑借其傳播方式的便捷性、傳播速度的時效性、以及互動性,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很大的衝擊。自媒體憑借其獨特優勢可以快速將整個社會動員起來,積極利用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去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可以看出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對我國政府來說既是一種新的挑戰,又同樣意味著新的機遇。自媒體不僅具備傳統媒體輿情的優勢,而且又有著與傳統媒體輿情的傳播截然不同之處:
網絡輿情傳播主體的多樣性。在自媒體時代中,每個人都能獨立獲取信息並且發布信息,這不僅打破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壟斷和霸權,而且自媒體主體準入的“低門檻”,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
網絡輿情傳播渠道的及時性。傳統媒體隻有在直播時才能實現信息傳播的及時性,而在網絡輿情傳播中,微博、微信與手機的完美結合,更是擺脫了電腦硬件的束縛,使得信息的傳播不受任何空間時間的限製。2013年6月,遂寧市人民政府通過官方微博“遂寧發布”直播災情進展,救災情況等信息,信息更新及時,使市民及時了解信息的同時穩定民眾情緒,抑製了謠言傳播的作用。
網絡輿情傳播信源的裂變性。傳統媒體中,什麼樣的信息可以被發布,信息如何發布,都有“把關人”來決定。網絡輿情傳播中,由於“把關人”角色的缺失,人人皆媒體的用戶極易成為信息的首發者。2015年3月,廣東梅州五華縣政府刊登PS慰問福利院老人的照片引發政府信任危機,說明自媒體用戶關注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裂變為輿論風暴,輿論事件點點滴滴都凸顯著諸多社會敏感話題,往往燃點很低,但是裂變效應明顯。
網絡輿情傳播的交互性。自媒體的交互性打破了傳統媒體與公眾溝通的限製,公眾可以通過“評論”、“轉發”等功能實現與其他公眾、與媒體、與政府部門的雙向溝通交流,實現了信息的網狀傳播。個體之間及線上線下互動越來越強,很多社會熱點話題多數都是經網上問題彙集、發酵和演變形成。網絡輿情能形成巨大的組織力量,利用自媒體平台來傳播訴求。自媒體不僅僅是社會輿論的放大鏡,更能彙集群眾的意見並形成一股推動政治生活完善的力量。
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危機應對存在的問題
縱觀近幾年的網絡輿情危機,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政府部門對於自媒體環境下的負麵網絡輿情的束手無策。由於不了解網絡時代輿情新的特點,再加上傳統的“中國式”應對輿情的處理原則,導致了政府部門麵臨著空前的網絡輿情危機。政府部門應對網絡輿情危機存在以下誤區:
工作理念存在誤區。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指出,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爆發後應在第一時間及時公開相關信息,但有些政府部門依然是傳統的“中國式”應對網絡輿情的思維方式,對突發事件采取消極措施,甚至出現瞞報、緩報和漏報的情況。網絡輿情危機發生時,當對於一些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時,群眾就會猜測或通過自身渠道去了解事情真相,這就會滋生公眾的不滿情緒,使得政府在應對輿情危機的過程中處於相對被動地位。如果政府部門能夠第一時間內發布權威信息,引導積極的、正能量的輿論,將對於遏製網絡輿情危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網絡輿情事件的來勢迅猛,破壞性強,影響廣泛,事件爆發後,各種輿論場都想第一時間內獲取和傳播消息,如果這時政府的權威聲音缺失,沒有及時回應公眾的質疑,任憑網絡謠言傳播,政府部門將會失去輿論控製權。
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技術落後、方式單一。首先,輿情監測和監測手段落後。目前,傳統的人工分析信息手段依舊是大多數政府部門所采用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點是輿情傳播速度慢、信息整理能力滯後,無法實現有效的輿情監測和預警服務。當輿情危機已爆發,即使政府部門用最快的速度進行傳統的人工信息分析,這二者之間的時間差,網絡輿情危機有可能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