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轉型、後專業主義與社會工作教育
社會民生
作者:趙記輝
【摘要】近二十年是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社會工作教育在“後生快發”到一定階段後麵臨新的挑戰。文章基於對社會福利轉型和後專業主義轉向的分析,以社會工作本科教育為例,提出了能力建設為本的模塊化社會工作課題體係的發展思路,嚐試探索社會工作教育在社會與高等教育快速行進中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福利轉型 後專業主義 能力建設 模塊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社會工作專業是建基於核心價值及倫理基礎上的實務性助人專業,社會工作教育作為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製度化活動,不僅在傳授理論知識,同樣需要依據社會發展發展學生的實務能力和經驗。縱觀社會工作教育在全球的發展,任一國家、地區社會工作教育都與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福利息息相關。“後生快發”和“教育先行”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特點,近二十年的時間裏,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及專業教育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我國由補缺型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轉變,社會工作教育麵臨新的嚴峻考驗,福利轉型和後專業主義給社會工作的專業定位、核心課程設計、學生能力培養等都提出了挑戰,社會工作教育如何在轉型中邁向規範化與製度化,成為社會工作的重要議題。本文嚐試在國家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的背景下,從能力為本和模塊化建設兩個層麵探討實務取向社會工作學生“應用性”能力的培養,並在進一步反思困境的基礎上,嚐試提出一些建議,以作為本土社會工作教育的參考資料。
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及挑戰
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教育在英美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慈善訓練,並在專業的發展中形成了高等教育中的專業教育。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的製度化建製肇始於1925年的燕京大學,其社會學與社會服務係以培養高級社會服務專門人才為己任,推動了社會工作專業20世紀30年代在全國十二所學校中的建立,並於1945年成立全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自1988年社會工作專業恢複招生後,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306所院校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104所學校設立社會工作碩士學位(MSW)。
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949年之前為第一階段,是社會工作的初步建立時期;1949年~1979年為第二階段,是社會工作教育中斷時期;1979年~2010年為第三階段,是社會工作教育的恢複重建時期;2010至今為第四階段,主要是社會工作教育的製度化時期。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四個階段和我國社會發展的快速轉型有密切關聯,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體現著社會工作的內在動力與社會發展的急切需要。
社會工作教育的新挑戰。從近二十年召開的十一屆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年會的議題可以看出,社會工作教育一直在推動和引領社會工作發展,也就是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中的“教育先行”。在筆者看來,教育先行不僅在於教育推動社會工作實務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社會工作教育不斷回應社會變遷對社會工作發展的挑戰。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之後,社會工作教育領域連續兩年將會議主題定位於“社會治理與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由此可見一斑。
但新形勢下,社會工作教育麵臨的挑戰遠不止如何參與創新治理這一國家性議題,教育體係的標準化、繼續教育的推行以及社會工作專業定位等一些列新的挑戰不斷湧現,主要包括:第一,不同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定位問題,在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的分類中,不同類型的學校對社會工作者人才的培養上應有所側重;第二,社會工作碩士(MSW)與社會工作本科(BSW)在人才培養上標準上麵臨精細化的區分;第三,在課程設置與授課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與實習課程如何有效銜接;第四,麵對社會工作實務的快速發展,社會工作教育在學曆教育與社會工作者的持續教育上如何有效回應。
福利轉型對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從歐美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曆史經驗看來,專業的發展與社會福利體製的演進發展高度相關。2007年民政部提出為了加快社會福利的發展,我國將大力推進社會福利模式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在這一政策導引下,我國社會福利政策不斷完善,受益群體由殘疾人、孤兒等逐漸向全社會拓展,麵向社會公眾的基本社會服務越來越觸及到社會大眾的生活。福利轉向促進了福利人才的需求,推動了2011年中組部、民政部等18個部委聯合出台《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有了製度性安排。
兩種福利體係的人才特點及需求。補缺型社會福利是改革開放後社會福利社會化探索形成的社會福利製度,所謂補缺型主要是強調個人及家庭的基礎作用、社會和國家隻起補充作用的補缺型社會福利。在這一福利體係下,隻有無贍養老人、殘障人士、孤殘兒童等才能享受。補缺型社會福利因其服務標準低、項目單一、人群集中,服務多以院舍服務和救助服務為主,專業服務人員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師、護理師、康複治療師、護士及臨床醫師等。此類專業服務人員的能力主要集中在醫療、康複等生理生麵,而對心理及社會層麵等方麵的能力則無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