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利轉型、後專業主義與社會工作教育(2 / 3)

普惠型社會福利是製度型社會福利,是麵型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體係,它提供的不僅是物質性救助,還涵蓋心理、精神及社會性的層麵,是一種高層次專業化的社會福利。

普惠型社會福利的視野下,服務對象和服務領域都呈現了擴大化,參與主體多元化以及服務提供的需求為本等特征明確,特別是強化了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在社會福利中的作用。從上述特點可以看出,普惠型社會福利需要的是高素質、專業化、跨領域的社會福利人才,社會工作者正是此類社會福利人才的一種。

福利轉型對社會工作能力的要求。作為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的社會工作者都工作在社會福利領域。在普惠型社會福利體係下,社會工作被看成是一種具備多元技能的專業,社會工作需要接受眾多領域的訓練並學有專長。專業核心能力(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y)就是對上述多元技能的整合性概念,它是指社會工作者達到服務標準所需的,由價值、知識和技巧構成的能力,此能力經由訓練養成,以提高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素質。20世紀80年代英國社會工作界首次提出了“專業能力”的要求以提高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效能,應對福利國家的危機。

社會工作教育中,不同國家、地區的社會工作專業部門、高等院校依據福利製度出現了不同的能力標準,英國中央社會工作教育與訓練局(CCETSW)在第十三號報告中,提出社會工作的六大核心能力,包括:溝通和融入;促進與使能;預估與計劃;介入與提供服務;在組織內工作;發展專業勝任能力等。此後歐美各國、台灣和香港等地區先後設立了社會工作者專業核心力能的標準。

我國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能力有以下要求:一,掌握社會工作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知識,掌握社會工作核心價值觀及主要倫理準則;二,掌握社會政策分析、社會問題調查及社會服務開發等方麵的方法和技術;三,具備開發社會服務項目、實施社會服務、運營社會服務機構的基本能力;四,掌握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主要方針、政策和法規;五,了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前沿理論和應用前景;六,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七,掌握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研究、社會政策倡導等基本能力;八,能靈活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多種方法為服務對象提供綜合性服務。①

比較英國中央社會工作教育與訓練局的社會工作六大核心能力與我國教育部本科社會工作人才應具備的八大能力不難發現,六大核心能力屬於技術邏輯,強調能力培養,以技術崗位的需求製定人才的能力,發展服務行業。八大能力則屬於學科邏輯,強調知識輸入,以高等教育的學科劃分為基礎界定人才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培養的是綜合性人才。全球不同地區的社會工作專家都把社會工作作為實務導向的專業,強調其應用性,認為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應以職業發展和福利體係的演進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能力建設導向的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專業核心能力,能夠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強調知識的應用和輸出。具體到社會工作專業而言,應用型社會工作人才是指在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指導下,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具備職業勝任力,以及幫助個人、群體和社會,預防、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專業人才,其專業核心能力具體包括: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能力、了解社會環境的能力、發展關係的能力、發展與執行社會服務的能力、行動與反思的能力等。

後專業背景下社會工作課程設計

20世紀末期,社會科學界長期以來以學科為依據建立的現代學科體係因其日益加劇的學科壁壘開始出現危機,人類知識的生產機製開始由“專業主義”向“後專業主義”轉變,現代學科體係下經由專業製度、課程標準、評價製度等形成學科邏輯,學科邏輯在高度建製化後極易形成學科內容的知識循環,對於新知識特別是新的實踐知識的進入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後專業轉向對於社會工作的影響。社會工作專業作為回應社會需求為本的專業,其強烈的價值導向使得社會工作在不同的地區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社會工作往往解決的不是問題,而是需要麵對問題背後的因素,這些因素伴隨著不同地域的文化實踐呈現出不同的幹預方案。也就是說社會工作的知識在普遍知識之外,更需要情境性的知識,社會工作者的能力本質上應是對專業知識和情境性知識的應用。